公元前2000年,在以传世文献为本位的夏王朝始年的推定上,是个便于记忆的数字。 公元前2000年,在所谓的夏王朝前夕,考古发现中看不到与传世文献相对应的“王朝气象”。 公元前2000年,在中原地带发生了一系列事件,为随后以二里头为先导的中原广域王权国家的飞跃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2000年――中国文明目前一个重要转折点。 许宏著的这本《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从考古发现入手,站在考古学家的角度,解读从神话到历史的进程,讲述早期中国的故事。
《喀什地区博物馆》由喀什地区博物馆编著
19世纪晚期的欧洲,类型学已经比较成熟。但是系统总结当时的类型学理论的代表学者是瑞典人蒙特留斯,蒙德留斯于1843年生于斯德哥尔摩,卒于1921年,着力研究北欧、意大利、希腊等地的青铜文化。那一带的青铜时代,缺乏文字记载,欧洲的考古学家往往叫做先史时代或原史时代。为了判断哪种时期考古遗存的年代,蒙氏就用类型学方法来建立它们的年代学。他在1903年于斯德哥尔摩出版的《东方和欧洲的古代文化诸时期》的首章中,就专门论述他所总结的类型学原理及若干实例。这一章,他便命之为《方法论》。蒙氏的《方法论》,从1935年起被广泛介绍到我国。在中国考古学界影响深远,作为类型学奠基之作,《方法论》至今仍旧是考古系之作。
庞培古城,或译庞贝城,为古罗马城市之一。位于意大利肥沃的小平原坎帕尼亚的边缘,萨尔诺河的入海口附近。庞培于79年8月24日被维苏威火山爆发时的火山灰覆盖。本书全面阐述了庞培古城的发掘过程,包括被火山灰覆盖的城市建筑、街道、民居和各种各样的市民,展现了火山喷发前后,庞培城内的状况和人们的生活场景。书中加入了大量的绘画、建筑遗址、雕塑、器物等方面的图片,以及当时的考古学家写作的游记,在当时的报刊上发表的文章,让读者全面认识到真实的庞培古城。
内容简介 该书是作者长期在大学第一线讲授传统文化过程中有关通识教育的一部分内容。书中的一个个小故事将青铜器背后的故事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使一个静态的器物,自己能说话,叙述自己的来源,讲解自己的历史。 在人类智慧火花的迸发点上,青铜器的发明如同火的发明一样向文明社会迈出了关键性的一大步,青铜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作者为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所代表的比仅仅是一段逝去的记忆而是承载着太多的历史和鲜为人知的背后故事。 源远流长的中国青铜器,充分展示出先辈们的睿智、勤劳和对生活的左丘,其张开血盆大口的饕餮纹、幽深空行的龙纹、展翅欲飞的鸟纹、暴虐霸气的虎纹、吞噬生物的兽面纹、多子多孙的蟾蜍纹陷入迷茫的涡纹等等反映出古人对生活的理解,对发展的期盼,
公元前2000年,在以传世文献为本位的夏王朝始年的推定上,是个便于记忆的数字。 公元前2000年,在所谓的夏王朝前夕,考古发现中看不到与传世文献相对应的“王朝气象”。 公元前2000年,在中原地带发生了一系列事件,为随后以二里头为先导的中原广域王权国家的飞跃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2000年――中国文明目前一个重要转折点。 许宏著的这本《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从考古发现入手,站在考古学家的角度,解读从神话到历史的进程,讲述早期中国的故事。
19世纪晚期的欧洲,类型学已经比较成熟。但是系统总结当时的类型学理论的代表学者是瑞典人蒙特留斯,蒙德留斯于1843年生于斯德哥尔摩,卒于1921年,着力研究北欧、意大利、希腊等地的青铜文化。那一带的青铜时代,缺乏文字记载,欧洲的考古学家往往叫做先史时代或原史时代。为了判断哪种时期考古遗存的年代,蒙氏就用类型学方法来建立它们的年代学。他在1903年于斯德哥尔摩出版的《东方和欧洲的古代文化诸时期》的首章中,就专门论述他所总结的类型学原理及若干实例。这一章,他便命之为《方法论》。蒙氏的《方法论》,从1935年起被广泛介绍到我国。在中国考古学界影响深远,作为类型学奠基之作,《方法论》至今仍旧是考古系 之作。
暂无内容简介。。。。。。
甲骨文中同体、异体字十分常见,且载体多有残断,能够有效利用的材料较少,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甲骨学的发展。作者在研究甲骨文字形构造、卜辞文本特征的基础上,依据信息计量学、复杂网络、机器学习中语义网络构建理论,提出了卜辞、甲骨字的多视角表示、模型构建与融合方法;应用层面,提出了两种卜辞主题分析与可视化方法;并对未来甲骨文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甲骨文中同体、异体字十分常见,且载体多有残断,能够有效利用的材料较少,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甲骨学的发展。作者在研究甲骨文字形构造、卜辞文本特征的基础上,依据信息计量学、复杂网络、机器学习中语义网络构建理论,提出了卜辞、甲骨字的多视角表示、模型构建与融合方法;应用层面,提出了两种卜辞主题分析与可视化方法;并对未来甲骨文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甲骨文中同体、异体字十分常见,且载体多有残断,能够有效利用的材料较少,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甲骨学的发展。作者在研究甲骨文字形构造、卜辞文本特征的基础上,依据信息计量学、复杂网络、机器学习中语义网络构建理论,提出了卜辞、甲骨字的多视角表示、模型构建与融合方法;应用层面,提出了两种卜辞主题分析与可视化方法;并对未来甲骨文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它既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也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百馆之城:苏州博物馆文化品牌传播研究》对苏州的百座博物馆的文化品牌构建进行分类、归纳,从多层次多维度的传播方式、传播途径进行解读分析。通过对博物馆间多样态文化品牌传播方式进行对比分析,力图挖掘苏州本土非知名博物馆文化品牌的发展特色,对苏州构建百馆之城博物馆体系跨空间合作的方式与路径进行探寻,并对苏州百馆之城的后续发展提出一些参考性建议。
甲骨文中同体、异体字十分常见,且载体多有残断,能够有效利用的材料较少,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甲骨学的发展。作者在研究甲骨文字形构造、卜辞文本特征的基础上,依据信息计量学、复杂网络、机器学习中语义网络构建理论,提出了卜辞、甲骨字的多视角表示、模型构建与融合方法;应用层面,提出了两种卜辞主题分析与可视化方法;并对未来甲骨文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近百年来,中国大陆陆续发现了大量的在纸张发明并广泛运用以前的文献——简帛,这不光是中国文献目前的大事,也是世界文献目前的大事,故有必要向普通民众介绍这些宝贵文献的情况。但是,简帛学是一门高深的显学,要用通俗形式来介绍来推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为了能尽量做好这一推普工作,写好《书于竹帛:重见天日的地下图书馆》,作者是数易其稿,才成为现在这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