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什地区博物馆》由喀什地区博物馆编著
《中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效果研究》从中国治理实践的文物保护体制入手,分析了《文物保护法》所有权配置及其实现效果,指出正确处理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是文物保护法能否发挥实际效果的重要因素,关注了文物违法犯罪及执法威慑效果,分析了《文物保护法》实施的支撑性结构及其效果,并就法律制度的完善提出了立法建议。
公元前2000年,在以传世文献为本位的夏王朝始年的推定上,是个便于记忆的数字。 公元前2000年,在所谓的夏王朝前夕,考古发现中看不到与传世文献相对应的“王朝气象”。 公元前2000年,在中原地带发生了一系列事件,为随后以二里头为先导的中原广域王权国家的飞跃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2000年――中国文明目前一个重要转折点。 许宏著的这本《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从考古发现入手,站在考古学家的角度,解读从神话到历史的进程,讲述早期中国的故事。
在绵延千年的人类生存模式中,马一直在场。通于天地,融自我于万物,一己之心与造化同流。这一思维理路贯通于传统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与马亲厚,情之所终,便常归于审美的表达:有画卷描绘勾勒,有雕塑嵌铸镂刻、有法书可临,有诗文可诵……还有古老的相马之法流传至今,马术、赛马也成为体育项目、时尚风潮。其实,无论哪种方式,谈论马、赏鉴马,总脱不了“以我观物”。而马的魅力,马的性情,有些已被表述,有的尚属未知。不如抛开既有结论,带着纯然的兴趣品味——它们的可观之处真切又神秘,层次丰富,意境开阔。《神龙别种》由紫禁城杂志编辑部编著。
该书的内容分为两编。第一编,我们将带领大家回顾甲骨发现时的震撼,探秘商人的占卜之法,简要了解甲骨学的研究成果。甲骨文作为汉字的源头,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汉字是一脉相承的。甲骨文一半左右是象形文字,即描绘物象以成字。有些常用字是生动易识的。学习甲骨文字,我们会不由得感叹古人巧妙的思维。在第二编,我们将借助一个个生动形象的甲骨文字,详细讲解卜辞内容,去追寻商人的生活足迹,领略汉字之美。
皖南圩区“马灯”有一套完整的民俗仪式,可分为“兴灯”“出灯”“圆灯”三个部分,重点在于“出灯”中的场地表演部分。该部分有“虾子戏水”“八盏灯”“四马亲嘴”“穆桂英挂帅”“云长扫堂”等内容,表达了祈福禳灾的寓意,但其中也有很多民间禁忌。从皖南圩区“马灯”的妆扮、服装和道具来看,其与明清小说、戏曲有着紧密联系,并反映了皖南圩区民众对传统英雄人物的崇拜和信仰。皖南圩区“马灯”具有社会教化、秩序规范、艺术审美、情感维系等传统的和非传统的民俗社会功能。
19世纪晚期的欧洲,类型学已经比较成熟。但是系统总结当时的类型学理论的代表学者是瑞典人蒙特留斯,蒙德留斯于1843年生于斯德哥尔摩,卒于1921年,着力研究北欧、意大利、希腊等地的青铜文化。那一带的青铜时代,缺乏文字记载,欧洲的考古学家往往叫做先史时代或原史时代。为了判断哪种时期考古遗存的年代,蒙氏就用类型学方法来建立它们的年代学。他在1903年于斯德哥尔摩出版的《东方和欧洲的古代文化诸时期》的首章中,就专门论述他所总结的类型学原理及若干实例。这一章,他便命之为《方法论》。蒙氏的《方法论》,从1935年起被广泛介绍到我国。在中国考古学界影响深远,作为类型学奠基之作,《方法论》至今仍旧是考古系之作。
本书是以文字形式展现的著名考古学家、中国近代田野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梁思永的学术成果汇编,共收入七篇论文,包括《山西西阴村史前遗址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远东考古学上的若干问题》、《昂昂溪史前遗址》、《小屯、龙山与仰韶》、《后冈发掘小记》、《热河查不干庙等处所采集之新石器时代石器与陶片》、《龙山文化——中国文明的史前期之一》。
本书是仇士华先生的重要研究成果汇集,涵盖了测年方法研究、测年精度提高所做的技术改进、测年中的数据处理研究、夏商周考古中实际测年的情况、夏商周考古年代测定的讨论与结论等等方面,从测年技术和方法。
公元前2000年,在以传世文献为本位的夏王朝始年的推定上,是个便于记忆的数字。 公元前2000年,在所谓的夏王朝前夕,考古发现中看不到与传世文献相对应的“王朝气象”。 公元前2000年,在中原地带发生了一系列事件,为随后以二里头为先导的中原广域王权国家的飞跃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2000年――中国文明目前一个重要转折点。 许宏著的这本《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从考古发现入手,站在考古学家的角度,解读从神话到历史的进程,讲述早期中国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