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用一百余幅照片,结合通俗的文字,讲述了昭陵 二骏 的由来、坎坷经历、保存现状、修复缘由、具体修复经过等。*部分介绍了昭陵 二骏 的历史故事以及学术价值。第二部分介绍了修复工作的缘由,以及志愿者的招募工作。第三部分介绍了修复专家赴美前的准备工作。第四部分介绍了现存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 二骏 的保护工作及美方专家已展开的修复工作等。第五部分介绍了此次国际合作修复文物的社会影响。
法国汉学家维克多·谢阁兰著《中国汉代墓葬艺术》,于1935年在巴黎保尔·古纳特东方书局出版,是作者于1914年对陕西和四川等地区秦汉时期墓葬遗迹和陵墓建筑、雕塑进行详细考察后的记录和分析、研究的成果。本书为西方学者首次以近代考古学方法对陕西、四川地区汉代墓葬和建筑、雕塑进行科学考察,研究的重要成果,其著录并拍照的很多遗存现在已经消失,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和学术意义。译者秦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考古专业博士,现为为四川美术学院教授,对原作的语言和专业性均有足够程度的了解与研究。
本书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藏甲骨拓本集,为宋镇豪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藏甲骨墨拓珍本丛编(第二辑)》之一。全书收录甲骨拓片182片,作者对其重新整理,做出新的释文,梳理了所收材料的甲骨材质、分期、著录、缀合及现藏地等信息。本书所收甲骨拓本爲早期拓本,拓制时间早,较好地保存了当时甲骨的原貌,对于甲骨流传、缀合、文字释读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并可为殷商乃至先秦社会和历史的研究提供第一手的资料。
本书是北京市丽泽金融商务区园区规划绿地工程的考占发掘报告。丽泽墓地是2012年3~5月为配合北京市丽泽金融商务区园区规划绿地工程而进行的发掘,发掘而积2350平方米,清理辽代慕葬2座,明、清时期墓葬253座,山土陶、瓷、金、银、铜器等随葬器物。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时代特点鲜明,是北京地区辽、明、清时期墓葬考古学研究及了解当地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料。
这是一本集资料集、志书、研究著作于一体的考古学专著,总结了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主的地区1974~2013年四十年间的田野考古工作与研究成果,全书分石器时代考古、商周时期考古、西南夷时期考古、两汉时期考古、蜀汉两晋时期考古、唐宋时期考古六个部分对凉山的考古学文化进行了介绍与研究,并提出了凉山考古学文化圈和东亚大陆“X”形文化传播带的新概念。书中还包括了与凉山有关的专题考古、民族学田野调查和科技考古内容,对于希望全面了解凉山考古的读者是一本之书。
本书主要围绕二里头文化陶器及青铜器产地、二里头文化陶器制作工艺、二里头文化与周边文化交流三个方面展开讨论。以化学成分分析和物理结构分析为依据,进行的陶器产地研究,揭示了聚落内部组织结构和聚落之间、区域之间的关系。以实验分析和经验观察为依据,对二里头文化陶器制作工艺进行的全流程考察和横向比较,揭示出二里头文化陶器技术特征。对二里头遗址及文化所见的外来文化因素的分析,探寻了二里头文化与夏代国家形成的动力。对遗迹、遗物进行的宏观与微观分析,再结合科学测年数据,可判定二里头文化三四期间为夏商分界。
为让广大市民了解过去的济南,热爱古老的济南,更好地保护济南的文物,在第9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我们选取了500 多张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场景及文物图片,以工作的时间顺序为脉络进行展现,以期揭去考古的神秘面纱,揭示考古工作平凡朴实而又苦中有乐的工作乐趣,并共同感悟古城济南的文明之光。
本书是“江口沉银——四川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考古成果展”的展览图录,主要展示和介绍了四川彭山江口古战场遗址发现的400余件珍贵文物,除了诸多与张献忠大西政权以及明代地方藩王相关的文物外,还有大量兵器、货币、首饰和生活用品。这些文物的时代从明代中期延续至晚期,地域北至河南,南至两广,西到四川,东到江西,对研究明代的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和物质文化,乃至明末清初的社会历史走向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