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约距今5300~4300年)是中国最重要的史前文化之一,率先完成早期国家构建,成为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重要实证。本书综述最新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在中华文明起源的大背景下,讲述了良渚文化的形成、发展和衰落,强调了其榜样作用。书中提出,前良渚时代各地区的灿烂发展和相互撞击,激发出新的政治理想,良渚文化取得的成就,是熔合此前发展成果的结晶;良渚文化虽然在距今4300年前后衰落,但并未以反面教材的形象黯然退场,而是对此后孕育夏王朝的各地区社会发展和激荡整合产生了深刻影响。 书中有对良渚文化精彩发现的全面介绍,对良渚图像资料的新鲜解读,也有对良渚早期国家构建方式的深入思考。本书可以加深一般读者对良渚文化的切实了解,也有助于考古、历史及相关学科研究者开展进一步学术探讨。
一座千年汉墓,三千件珍贵文物,一代文博人的艰难探索。《马王堆考古手记》真实还原当年轰动世界的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历程,以一手资料破除了流传甚广的谣言,以引人入胜的叙述回顾50年前发掘历程中的一波三折。 本书作者之一侯良,是马王堆汉墓考古发掘工作的亲历者和领导者之一。侯良先生一生致力于马王堆的研究和普及推广工作,在他身上,我们能看到老一辈考古文博人 择一事,终一生 的信念感。本书梳理了侯良先生留下的大量手稿、书稿和内部资料,并收录当年发掘现场的珍贵影像资料。 马王堆汉墓是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入选全国 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马王堆出土的大量文物都堪称稀世珍宝,可以衍生出独立的学问,如帛书、帛画、简牍、漆器等。本书由湖南博物院提供高清文物图片,带来仿佛亲临现场的观赏体验,更从博物馆学的
动物考古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领域,通过研究考古遗址中出土的动物遗存揭示古代人类与动物的关系。《旧石器时代动物考古研究》介绍了针对旧石器时代遗址特点、旧石器时代人类行为特点而开展动物考古研究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方法。在旧大陆旧石器时代人类演化与文化发展的背景下,从肉食资源的获取和利用、骨器生产以及象征行为等方面认识人类与动物关系的发展变化,进而探讨史前人类生计策略、技术与社会的发展变化,为阐释旧石器时代人类适应行为的区域多样性、现代人的出现与发展、早期复杂社会关系的出现以及东西方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视角。
吐鲁番,作为古代丝绸之路要冲,历经沧桑变化。火洲沃土,遍地古迹,是极为丰富的 露天考古博物馆 。有 新中国新疆考古拓荒人 之称的王炳华教授,以深厚的历史学养与考古经验,将古代遗址、出土文物背后的故事徐徐道来,勾勒出吐鲁番大地上曾展开过的生活图景、历史风云与文化精神。
本书稿是意大利考古队在巴基斯坦斯瓦特地区始于1956年延续至今的考古工作的结晶。这项持续数十年的科学工作对象是犍陀罗考古领域中首次基于可靠的地层发掘佛教遗址,时任领队的多米尼克 法切那据此编纂了一部对大量的石刻资料进行分类、描述的术语汇编。其中包括雕工工具、建筑、装饰纹样、人像神像、动物纹、植物纹、兵器、乐器、礼器、日常用具、家具、交通工具等十二部分内容。 本书旨在为国内犍陀罗考古与艺术的研究增添一项资料工具,亦可为中国佛教考古和艺术领域编纂类似的工具书提供一个范本。
在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商周与秦汉属于不同的大的历史阶段,这两大阶段既有重大差别,又有承继与演变关系。本书聚焦于西周、春秋、战国、秦、汉1200年的历史,通过 陵墓制度 都城建制 农业手工业 艺术及其他 多个维度,充分利用考古发现的地下墓葬、地上都城资料,对从商周到秦汉的历史性变革、承继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从而展现出周秦汉时代独具魅力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本书注重长时段的观察,取得了独特的学术成果。诚然,相关的一些研究尚未完成,由此留下了一些遗憾,读者可继续关注作者即将出版的另一部文集《秦与戎:秦文化与西戎文化的考古学探索》,或可弥补本书的部分不足。
《汉代墓葬艺术》一书,这是有关早期中国汉代墓葬艺术研究的一部重要作品,也是海外学者对于中国汉代考古所做的为数不多的田野考古调查的成果之一。在这部著作中,反映了谢阁兰率领的调查队于1914年对中原和四川等地的汉代考古遗存所进行调查的情况,内容涉及帝陵和各个不同等级的汉墓,对陵园、墓丘、神道石刻、石阙、祠堂、碑刻、画像以及随葬器物都有详略不同的描述,大量的黑白照片为我们留下了极为珍贵的20世纪初叶各地汉代地面文物保存的现状。此外,通过该书,我们还能读到早年海外学者对中国汉代墓葬所反映的汉代丧葬习俗、汉代艺术风格和特色的基本认识,他们以西方艺术史作为背景和参照,比较了中西方在审美观念、创作手法、功能象征等各个方面的意趣同异,其视觉和眼光也很独特。作为西方学者,当他们介入到中国汉代考古
《长江文明的曙光(增订版)》收录了严文明先生关于长江流域稻作农业和文明起源的文章,从长江流域系列考古发现出发,把稻作农业发生、发展之过程与长江流域文明起源相联系,并从世界文明的高度探讨东、西方文明的本质区别。《长江文明的曙光》于2004年出版之后,历经15年,相关考古发现有新进展,对长江文明的认识有了变化,严先生据此进行增改,出版增订本。
本书通过对墨西哥圭拉那魁兹洞穴遗址个案研究,检验了公元前8700到前5000墨西哥瓦哈卡河谷采集经济向原始农业的转变。这项研究成为考古学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典范。自1960年代起, 圭拉那魁兹洞穴的发掘项目就闻名于世。本书1986年于美国出版时,为考古学界翘首以盼,也是著名考古学家肯特 弗兰纳利在农业探源领域*为厚重的一部代表作。本书首次将系统论应用于一个具体遗址的发掘和研究之中,并以严谨的演绎方法对农业起源的动因进行检验和阐释。通过将系统论和控制论引入考古材料分析,弗兰纳利的农业探源研究更加精细、更为定量和更具逻辑性,为缺乏严谨手段的考古研究提供了以变量分析模型来解释社会文化变迁的一种方法论。其次,本书的系统论分析使考古学家对因果关系解释的复杂性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因本书对考古学理论的原创性贡献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很早就有学者珍视和研究古代遗迹和遗物。在北宋时期, 形成了专门的学问 金石学。而现代考古学的出现,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尤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过几代考古工作者的努力,中国考古学正在经历黄金时代,逐步建立和完善学科体系,不断取得闪耀的成就。 本书系统梳理中国考古学一百年来的发展与成就,兼及现代考古学诞生前的金石学概况,将中国考古学分为前身金石学时期、孕育时期、诞生时期、初步发展时期、全面发展时期、继续发展时期、新的发展时期七个阶段,对灿若星斗的中国考古学发现与研究史实进行编年,资料详实,叙述严谨,检索方便。以百年成就,展示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以硕果累累,见证中国考古学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
《艺术与考古--敦煌佛教石窟艺术图像解析》是一部从社会生活角度全面研究敦煌石窟艺术图像的学术专著,分上、下两卷。本书是作者30多年来的研究成果,作者于1985年起,陆续对敦煌石窟图像中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所撰写的论文也陆续在《敦煌研究》《历史文物》等刊物发表。近几年来,作者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对原稿不断进行了修改和充实,作为图像研究,又补充搜集了大量插图。现文字稿部分已基本完成,插图部分也基本搜集齐全。
涿鹿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永定河上游,隶属于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历史悠久,旧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约在4700年前,涿鹿一带发生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 涿鹿之战 和 阪泉之战 。 本报告为作者与团队于2014年到2018年间,在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进行考古调查和试掘工作的成果集成。其中包括《涿鹿故城遗址2014年度发掘简报》《涿鹿故城遗址2016年度发掘简报》等调查、发掘简报,以及《涿鹿故城遗址新发现的鹿纹和人面纹瓦当》等研究性论文。
井陉窑是历经隋、唐、宋、金、元、明、清等朝代的一处大型瓷窑址集群,遗址位于河北省井陉县中北部和井陉矿区,是一处分布面广、烧造时间长、文化内涵丰富的古窑址群。井陉窑遗址对中国陶瓷工艺发展状况的研究有重要价值。和其它三大著名的古窑(邢窑、定窑、磁州窑)位于半山区半平原不同,井陉窑在太行山麓之中,完全处于默默无闻的“养在深闺人未识”状态。本书集结井陉窑考古发现的*人孟繁峰三十年的考古挖掘和研究成果,作为井陉窑发现卅周年的纪念文集。本书47篇文章,除调查发掘部分引入7篇不可分割的同仁的作品外(见署名),和1篇记者的报道,2篇他人的报道,其余皆为孟繁峰单独作品(个别合作),书中披露井陉窑三十年来的艰苦的工作和为留下千古难逢的遗存而流汗与流泪的感人事迹。适合考古文博单位和相关大专院校、历史研究
邹衡先生的长篇学术论文《试论夏文化》首次全面系统论证了 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 的学术观点,是夏文化探索的重要里程碑,开创了夏代历史研究和夏文化考古研究的新局面,奠定了二里头遗址是夏都的历史地位。 《稽古夏朝解读(试论夏文化〉》将学术经典《试论夏文化》还原至夏文化探索的考古学史研究背景之中,全面、深入、细致地论述 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 学术观点的形成过程和内涵实质,并阐述这一重要观点的历史贡献和深远影响。
札记分为读城、说墓、谈物、语石四编,对城市、墓葬、名物、石刻四类素材各有侧重。所涉时段以宋元为主,兼及汉唐、明清,结合考古、文献、图像资料,讨论城市形态、墓葬礼俗、物质文化等方面问题。
书稿对北朝及辽金的山西大同给予了高度关注。书稿以 人物 开场,围绕墓志,对曾经生活在大同的元淑、高琨、王遇、丹阳王、穆瑜、马头、许从赟的生平事迹进行了细致的勾陈,讲述了生活在北朝平城/辽金大同活生生的历史人物的故事;随后 名物 章,从出土器物出发,对石雕、瓦当、金银铜器、玻璃器、金银币、首饰、铺首衔环、下颌托、巴旦杏等器物的形态、渊源以及流通进行了精彩的阐述,让我们一窥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平城/大同的物貌;然后 城址、佛寺及墓葬 章,对北魏平城的明堂、操场城建筑遗址、佛寺,辽代大同的壁画墓、华严寺等进行了解读,在人与物之外,以小见大,探索时人的居住空间。
本書收?h作者?W?g論文三十六篇,依據研究内容,大?w可分爲文字考釋、文句解?x、竹簡編聯、古書校?x、古史校考和古器物研究等六個類型。研究材料上至甲從骨文、金文、戰國簡帛和古?t印,下至秦?h簡帛,大?w涵?w了作者二十?N年來所從事研究工作的基本?I域。研究方法上,各篇論文嚴格遵守將地下出土新材料?c傳世文?I相互印?C的“二重?C據法”。在出土先秦文?I?I域,文字考釋是相?P研究的重要基石,因此文字考釋也是本書多數論文的研究重?c。
本书是河南专门史系列丛书之一,作者为河南省社会科学院专家张新斌、李龙和王建华。本书具体内容包括绪论,*章河南考古的发端时期(1921~1949年),第二章河南考古的初步发展时期(1950~1976年),第三章河南考古的振兴时期(1977~1991年),第四章河南考古的提升时期(1992~2008年),第五章河南考古的兴盛时期(2009年至今),结语,以及参考文献和后记。本书以时间为经线,以河南考古的重大事件和重要收获为纬线,通过理论框架的科学构建,大量考古文献资料的引用,系统梳理了从1921年河南考古的发端时期至今的历史发展脉络,勾勒出一幅河南考古的全貌图。
《北宋西京城市考古研究》为2018年考古新视野丛书入选稿件。书稿使用古今重叠型城市考古的方法对北宋洛阳城进行研究,对考古勘探、发掘以及历史文献材料进行整理、对校,在现代实测地形图上予以标识,对城门位置、街道尺度、里坊变化、漕河水系等一些关键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梳理唐宋洛阳城宫城、皇城和东城的位置、范围及四至,根据文献确定了唐宋时期宫城大内重要参考系 南北方向的五条主要轴线和由东西方向横街或墙体构成的四重分隔,即外朝、常朝、寝宫和后苑;将城市住宅、官署、公共设施等在城图上予以标识,以了解城市功能区的分布与城市生活情况。
金璋是英国人莱昂内尔?查尔斯?霍普金斯(Lionel Charles Hopkins)的汉名,他是20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驻华外交官,也是英国著名的甲骨收藏家和研究者。他1874年来华,1908年退休回英,最高官职是英国驻天津总领事。 金璋在任及退休期间不惜重金购买甲骨,并且专注于甲骨刻辞的研究。1908 1913年间共购买甲骨1013片(含护身符等伪刻),其中真品600余片。1908 1949 年间共发表论文56篇,书评27篇。其中,与甲骨研究相关的论文49篇,书评3篇(分别评论了《殷墟卜辞》《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甲骨卜辞七集》三种著录书)。此外,剑桥大学图书馆所藏金璋档案中还有10余万字与甲骨研究有关的手稿资料。这些著述涉及甲骨学与殷商史研究的多个方面,包括甲骨刻辞的释读、甲骨文字的考释、商王世系和高祖称谓、商代的天象、动物、占卜及占卜用语、数字、家谱
本书主要围绕二里头文化陶器及青铜器产地、二里头文化陶器制作工艺、二里头文化与周边文化交流三个方面展开讨论。以化学成分分析和物理结构分析为依据,进行的陶器产地研究,揭示了聚落内部组织结构和聚落之间、区域之间的关系。以实验分析和经验观察为依据,对二里头文化陶器制作工艺进行的全流程考察和横向比较,揭示出二里头文化陶器技术特征。对二里头遗址及文化所见的外来文化因素的分析,探寻了二里头文化与夏代国家形成的动力。对遗迹、遗物进行的宏观与微观分析,再结合科学测年数据,可判定二里头文化三四期间为夏商分界。
清末民初,在津京担任高官的进士汪士元,以富而精的书画收藏闻名海内外,又因赌债在很短时间内卖光藏品而震惊收藏界,他的许多轶闻逸事至今被人津津乐道。本书详细考评汪士元的家世、生平及政绩,概论他的书画、印章、砚台、奇石等方面收藏的业绩,追寻他收藏过的书画在当今公私博物馆、美术馆中的收藏情况,并对他的著作《麓云楼书画记略》作出详注、分析,又续写了载录他后期书画收藏情况的《麓云楼书画记略续》,同时加以注评。书末附有《汪士元年谱》,以编年体的形式详细记录了汪士元一生的行迹。
总漕是总督漕运兼提督军务巡抚凤阳等处兼管河道的简称,是明代总管漕运的最高文官。本书重点关注明代总漕的形成、总漕群体特征、总漕与其他机构的关系及其体制演变、总漕学术思想等问题,并结合个案探讨,对明代总漕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对于推进明代历史研究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