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面条是什么时候的吗? 你知道千万年前的陶器是怎么烧制出颜色的吗? 你知道 中国 二字最早出自哪里吗? 你知道 三 这个数字在三星堆文明中的特殊含义吗? 你知道宋朝还有葬前展览吗? 该书精选50个考古相关的趣味话题,通过对遗址、文物等的介绍与研究,深入挖掘其所处年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情况,力图还原真实的历史面貌。史料翔实,阐述精妙,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既可满足你的好奇心,也可帮助你了解历史,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启迪智慧,提升素养。
管芙蓉、吕向阳著的《鲜卑族源流》运用了溯源探流的历史学方法,全书由上编、中编、下编构成。其上编:“大鲜卑山:鲜卑民族的摇篮”,吸收参照了前辈学者的学术成果而集中论述鲜卑民族之“源”,系统论述了鲜卑部族:“北部鲜卑”拓跋氏、“东部鲜卑”慕容氏、宇文氏皆源于大鲜卑山森林带以及他们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路线走出大鲜卑山的南迁历程。这就理出了鲜卑民族的历史源头,为进一步揭示鲜卑各部族的关系及其演化流变的历史轨迹理出头绪。《鲜卑族源流》系统梳理鲜卑族的历史演进,宏观展现了鲜卑民族的历史全貌。
在许多人印象中,自大禹建立夏朝开始,中国历史就进入循环往复的朝代更迭中,帝王的德行决定着王朝的命运,而普通民众却鲜少在史籍中留下自己的痕迹。 然而,在宫崎市定笔下,从商周到秦汉的中国古代史是充满生命力的民众为自己的生活而奋斗的历史。他们与君主和贵族一起,推动古代社会从氏族制度,经都市国家、领土国家,发展到秦汉古代帝国那样强大的人类协同体。 此外,《东洋的古代(从都市国家到秦汉帝国)(精)》首度收录宫崎85岁和90岁时的两篇研究回顾,堪称宫崎市定六十年学术生涯的总结。
文学大家沈从文1949年以后转行做了历史文物研究专家,把满腔爱与美的热忱投入到六千年间中华文物上,专注地和坛子、罐子、绸子、缎子打了近四十年交道,对文物的鉴赏和积淀的艺术观同样是大师级的。本书是"沈从文说文物"系列中的一本,收录了沈从文有关器物类的考古鉴赏文章,将历史文献和实物考证相结合,对中国古代镜子、陶瓷、玻璃、犀角器等工艺的发展历史进行梳理,并从古为今用的角度谈古代工艺对于现在的参考价值。
管芙蓉、吕向阳著的《鲜卑族源流》运用了溯源探流的历史学方法,全书由上编、中编、下编构成。其上编:“大鲜卑山:鲜卑民族的摇篮”,吸收参照了前辈学者的学术成果而集中论述鲜卑民族之“源”,系统论述了鲜卑部族:“北部鲜卑”拓跋氏、“东部鲜卑”慕容氏、宇文氏皆源于大鲜卑山森林带以及他们沿着不同的方向和路线走出大鲜卑山的南迁历程。这就理出了鲜卑民族的历史源头,为进一步揭示鲜卑各部族的关系及其演化流变的历史轨迹理出头绪。《鲜卑族源流》系统梳理鲜卑族的历史演进,宏观展现了鲜卑民族的历史全貌。
作者运用现代人类学知识来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和兄弟民族的先驱、人类学西南学派的开创者、西南地区考古学和博物馆事业的莫基人。《求证历史的印迹(冯汉骥考古学论集)》收录冯汉骥教授的考古学论文十一篇,涉及20世纪50―70年代西南地区的诸多重大考古发现。
《中国古代野史》搜集了流传在民间的传闻历史。本书摒弃了传统史学“为尊者饰、为贤者讳”的观念,采古今野史的精髓,引导读者从细节处挖掘,力图通过简明的体例、精练的文字,新颖的版式、精美的图片等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立体、全息地把中国古代史呈现在读者面前,展示真实鲜活的历史。
内容简介 郑振铎(1898—1958),原籍福建长乐,生于浙江永嘉。中国现代 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考古学家。早在20世纪20年代,郑振铎就开始关注和重视田野考古学。1928年,他编撰了《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 早向中国学术界介绍世界考古重大发现的著作。本书外一种为《六朝陵墓调查报告》,1935年作为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调查报告 辑由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出版。此书是一部调查研究南京及周边地区六朝时期帝王陵墓的著作,共收录七篇文章,五篇为我国现代 历史学家朱希祖(1879—1944)在中央大学史学系任教期间的著作,其余两篇为滕固(1901—1941)、朱偰(1907—1968)的著作,迄今仍具有很高的学术参考价值。目 录 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序 章 阿比多斯及埃及 朝的陵墓第二章 梦城第三章 底比斯城及其死城第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