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灿烂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古人在动物身上寄托了丰富的情感;这些带有特殊寓意的动物意象融入了古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通过一件件历史文物保留了下来,以一种特殊的视角,向我们展现了古老悠久的中华文明的精彩瞬间。 在《此间鸟兽:文物里的中华文明》一书中,一共呈现了16种鸟兽,借助历史文献的解读,讲述了不同历史时期文物中动物意象背后的故事。这些文物跨越了神巫时代和礼制社会,历经了太平盛世与乱世更迭,见证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透过每一件文物上的动物意象,我们得以窥探不同时代古人的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 本书中所呈现的300余件文物,被收藏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有一些或许是你第一次看到,还有一些虽然名声在外,但却隐藏着你从未留意的精彩细节。透过这些文物上的
20世纪初以来,秦汉时期简帛及其他出土文献资料持续大量涌现,源源不断地为秦汉历史文化研究提供新材料,刺激形成新课题。本书旨在促使秦汉史研究扭转碎片化的趋势,为未来的研究设立更高的起点和提供更广阔视野,同时也将方便不同领域的学者了解出土文献与秦汉史研究的主要课题、方法和所取得的成果。全书分为文字发展、文书行政、律令法系、徭役制度、军事制度、政区地理、时间秩序等九章,分别由九位出土文献与秦汉历史文化研究领域具有代表性的新锐学者撰写。梳理该领域的主要出土资料和研究进展,归纳核心问题,阐发自己的最新研究见解,力求揭示利用出土文献资料已在秦汉史研究的各领域中取得何种新认识,可以提出哪些新问题,开辟哪些新领域。
穿梭百万年,遍访6大洲。跟随专家团队发现你不曾了解的奇迹之地,一本书尽览100座不同时期、神秘且对人类历史意义重大的传奇遗址,目睹未曾想象过的震撼与壮丽。 14位世界知名一线考古学家严选,收录近400幅高清全彩实景照片,包括遗址全景图、建筑细部图、文物特写图等,均为各位专家实地考察一手资料。优质超感纸四色印刷,直观展现古文明之绚烂、古建筑之宏伟、古代人类智慧之精妙。 从亡者之城塞加拉,到秘鲁沙漠的纳斯卡线条;从震惊世界的马王堆汉墓,到圣城耶路撒冷的地下景观;从非洲人类摇篮,到小巨角河战役遗址 既有万里长城、巨石阵、吉萨金字塔等为人熟知的著名遗址,也有博因河谷仪式景观、迈锡尼要塞、代尔麦地那工人村等不为人知的遗址,入选遗址必须有重要意义,且必须对游客开放。因此,这绝对是一部兼具知识性、实用性
古人究竟使用何种木材建房?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长期以来却只有模糊的答案。借助古建筑修缮机会,结合树种显微检测,本书对山西南部地区唐宋金元木构建筑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材料分析,发现伴随着松木的大量使用,这一地区森林资源逐渐消失,在金元时期,时人逐渐采用乡间常见的杨、榆、槐等树种建房。在人们印象中不堪大用的杨木,却广泛应用于金元时期的木构建筑中,并充用主体结构材料。这些建筑一直保存至今,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为适应杨木等乡土杂材,古人也发展出了特定的加工方式,尽量使用原木制作大额、大梁、大柱,随形就势,适度增加、简化或变更节点构件,形成了金元时期独具特色的 大额建筑 ,并深刻影响到了明清建筑体系。由材料视角,可见建筑营造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也能管窥建筑发展的内外动力。良材难觅,杂
本书通过对天水放马滩秦木板地图和长沙马王堆帛地图的细致考察,探讨秦汉时期聚落的空间特征,分析聚落分布的地理和行政因素。同时,以里耶秦简为核心资料,对乡里行政人员及其职能、行政模式、文书传递与行书人的身份进行了分类讨论。此外,还对秦汉时期主要的文书传递形式、行政文书在县域传递的具体情况、文书传递方式与交通地理的关系等进行了分析。对秦汉时期聚落地理和乡里行政运作进行深入分析,不仅为历史学者提供了秦汉时期基层治理模型的新视角,丰富对古代中国社会结构和行政管理的认识,也为理解古代社会治理结构和地方行政体系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地理和基层社会治理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书对山西高平府底玉皇庙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调查与记录,并取得了两方面初步认识:宏观上,府底玉皇庙创建于金元时期,在村落附近高冈营建,属于周边乡村的中心祠庙;微观上,该庙山门、大殿存早期建筑遗构,其斗栱、梁架原构反映出金末至蒙古统治时期的时代特征。上述调查与研究工作可作为建筑后续保护修缮和价值提升的重要参考。
《长安史迹研究》一书是日本学者足立喜六研究长安旧迹的一部专著。1906年至1910年,著者利用自己在陕西的高等学堂任教之闲暇,对西安附近的历史遗迹进行了实地考察,同时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记载,对汉唐尺度里程、汉唐帝陵、汉唐长安城及长安附近的名胜古迹、道观、寺院、古代碑石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之后撰成此书,还原了20世纪初西安所存的长安史迹原貌。书中有著者实地拍摄的照片170张、亲手绘制的插图38幅,其中不乏今已散佚的文物,不仅使图书内容更加生动丰富,也使本书成为研究长安历史文化仅存的清末史料,对于普通读者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足立喜六开创性地使用近代优选仪器且以科学方法、准确数据及计量史学去研究长安古迹,也对当代学者研究古代长安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书是关于东南亚地区发现的铜鼓的全面记述和研究,共分为六部分。部分为绪论,简要介绍东南亚铜鼓的发现和研究,并对后续各章进行说明。第二部分介绍铜鼓的形状与结构,以及功能和用途。第三部分有关于铜鼓的装饰图案。第四部分是铜鼓的起源、扩散及分布情况。第五部分是铜鼓的年代,内容包括各地发现的铜鼓类型及其他相关的青铜器,并从历史文献、铜鼓的形状结构、装饰、铭文等多个方面展开论述。第六部分为当代东南亚地区少数民族制造和使用的铜鼓的介绍。 已有几千年历史的铜鼓是古代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国家诸多民族创造的青铜文化瑰宝,它集冶炼、铸造、音乐、美术、舞蹈、宗教于一体,是曾经的权力与财富象征的 重器 。 本书是关于东南亚地区所发现铜鼓的全面记述和研究。书中首先介绍了东南亚铜鼓的发现和研究情况,其
《考古中国 玉成中国一万年》是一本以玉文化遗址及典型玉器呈现中国万年玉文化的通识读本。书中介绍了查海、红山、仰韶、凌家滩、良渚、龙山、殷墟、三星堆等30余处史前及夏商时期的遗址,以及上述遗址所出典型玉器的造型、工艺、用途等,反映了古人的精神信仰并呈现了玉文化的传承和交流。本书由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叶舒宪担任主编,参与撰稿的有知名考古学家、人类学研究者、博物馆馆长等13位学者。叶舒宪教授以 玉成中国 的独到观点统领全书,呈现了万年来玉文化构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的历程。
广义的抄本包括稿本和抄本,前者指著作者著作的底本,是书籍的原始状态,最能准确表达著者思想;后者系稿本或刻印本的复写本。在中国古籍中,抄本是一种特殊的版本类型,也是著述保存和流传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法。在雕版印刷术发明之前,我国图书主要靠抄本流传;印刷术发明之后,依然有不少图书靠抄本得以存世。 较之刻本,抄本有自己的特点。首先,作为作者手稿的抄本,呈现的是书籍的原始面貌,是祖本,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其次,有些书籍虽有刻本传世,但并不能反映著者原稿面貌,可能经过刻印者的删改,而根据原始稿本誊写的抄本无疑保留了更多原书面貌。第三,有些书籍从诞生之日起,一直未能付刊,只以抄本形式流传。抄本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藏书家黄裳就曾提出 凡是抄本,不论新旧,皆为善本 的说法。 明代印刷术的发展已相当成熟,当
坐具作为 家具中的原点 ,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席地而坐的起居方式曾长时间主导着古人的生活,让古人习惯以低视角观察社会,品味生活。在历史推进过程中,古人慢慢由席地而坐转为垂足高坐。起居方式的演进,带来了一场古典家具的变革,终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中国古代传统家具体系。 本书臻选明清时期坐具80件,材质名贵,包括黄花梨、紫檀、红木、鸡翅木等;类型丰富,包括圈椅、官帽椅、禅椅、玫瑰椅、方凳、鼓凳等。以充满智慧的笔触,解读坐具的制作工艺与审美特质,再现传统家具黄金时期的幽幽古意。重新回顾古人的起居方式,令读者在感受古今文明差异的同时,触摸到时代的情怀与历史的温度。
图坦卡蒙的黄金面具在人类考古史上已经闪耀了一个世纪,图坦卡蒙墓则是3300多年来一座完整保存的法老陵墓,是古埃及已知为豪华的王陵,是现代人之于古代文明伟大的考古发现,是了解古埃及文明重要的切入口。 1922年11月26日,英国考古学家霍华德 卡特在埃及充满传奇色彩的帝王谷,次窥见到了图坦卡蒙墓的灵光。墓室初露端倪时,他惊喜地向守在身后的人说: 是的,是的,奇妙的东西。 自此,令人兴奋且扑朔迷离的发掘,拉开了它的序幕。 为纪念图坦卡蒙墓发现100周年,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策划,从馆藏珍档中精选50份发掘档案编排出版,还原100年前的发掘现场。国际著名埃及学家理查德 帕金森携格里菲斯研究所研究员对档案进行了深入研究和解读,讲述法老墓发掘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还特别关注到被遗忘在历史记录之外的埃及工人,揭示出一幅古与
中国是五十五个少数民族文化特质风格迥异、丰富多样。饱含民族智慧的工艺制品,来源于少数民族能工巧匠们世代积累的高超技艺,以及他们对所处环境的高度适应和他们掌握的丰富知识。他们利用各种材质和技术,创造了一件件艺术精品,表现出人类文明伟大的创造力与文化本身的复杂多样性。这些种类繁多、色彩绚丽、技巧纷呈、生活气息浓郁的卓越创造,构成了中华民族文化艺术中广袤、奇异、美妙、动人的图画。 本书为上海博物馆2019年度 花满申城 上海博物馆少数民族工艺馆新陈列 特展教育读物,主要邀请来自国内民族学研究高校与机构的学者来阐释中国的民族与民族工艺,包含民族学基础概念、我国的民族国情、各民族的代表性文化现象与工艺制品等。
本书是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对大兴魏善庄地区考古工作成果的呈现。大兴魏善庄地区共发掘清理古墓葬100座,其中明代墓葬46座,清代墓葬33座,时代不明墓葬21座,汉代窑址1座。发掘面积共计2150平方米。该报告共分为六大部分,全面介绍了本次考古发掘的收获,丰富了大兴区魏善庄地区的明、清时期墓葬的材料,对该地区墓葬的形制、结构、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对该地区明清时期家族墓地的丧葬习俗有了充分的了解。为研究该区域内墓葬的分布范围、丧葬习俗及瓷器、陶器、铜器、银器等种类、形制类型、工艺等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部分,把中国收藏的古埃及文物分为原石、仿制品、拓片三类,记录了三组收藏号,并把每件文物在三类中的对应关系核查清楚,做了索引编号;在此基础上,把每件文物的各类图片集中、对比,进行了铭文的转写和翻译,完成了14块石碑及彩绘木棺铭文的释读;除此之外,还对石碑铭文的语法进行了研究,总结分析了几种典型的祭文。第二部分,从碑形制的演变入手,分析了墓碑文献所反映的古埃及人的来世观念和宗教习俗,并探讨了幕葬文学在古埃及文化史上的地位。 本书是中国的埃及学研究者以手资料进行的新尝试性研究,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立项,2014年结项。相关的研究成果已经获得国际埃及学研究者的肯定。
本文集为 历史时期考古青年论坛(第四届) 文集。该论坛由王煜、陈晓露、赵俊杰三位青年学者发起,旨在举办国内历史时期考古领域青年学者研讨的高端平台。论坛为两年一届,已成功举办三届,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普遍好评。第四届由北京大学主办,遴选了全国高校中各考古学重镇的多位优秀青年学者作为报告人,并邀请考古学顶尖学者五人作为评议人。论文集共收录论文二十余篇,时代从战国直至清代,包含整个历史时期考古的研究范畴。
《世界考古研究动态(第三辑)》旨在增进国内考古界与世界考古学界的信息交流,推动中国世界考古相关学科的建设,由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中国-中亚人类环境 一带一路 联合实验室合作编辑出版《世界考古研究动态》。本出版物英文名为 Current Trends in World Archaeology (CTWA)。暂定每年二辑。该出版物刊载世界考古,包括文化遗产、科技考古、文字考古、艺术史等相关研究的论文和综述,另辟书评、专题讨论、经典论文翻译、文摘、通讯等专栏。
該稿為《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十一輯,書稿內容豐富,涉及甲骨學理論、甲骨文考釋,金文、楚簡、秦簡、漢簡、帛書等方面的文獻梳理、字詞考釋,以及傳世古書校讀、名物新證等研究,是出土文獻與古文字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便於研究者接觸學術界的研究前沿,促使研究的進一步深入。
唐代是中国历史长河中辉煌灿烂的精彩篇章。作为国力雄厚、影响力深远的王朝之一,唐代的强盛使得唐人拥有更为开阔的胸襟和恢弘的气度,开拓进取是这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有唐一代,长安作为中国古代的都城和当时世界范围内规模的城市,吸引着各种文明在这里汇聚、碰撞。 本书收录 乐居长安 唐都长安人的生活展 中展出的陶俑、金银器、玉器、瓷器等80余件/组文物,从考古、艺术、历史、文学等多视角切入,深入解读大唐往昔繁华盛世背后的历史与文化。
本书以聂崇义《新定三礼图》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辅以其他宋代礼图,结合考古、古文字和古文献学等学科既有研究成果,对礼图中著录的部分礼器图进行考释。同时对目前定名系统中存疑的若干器物做出讨论,对 爵 觚 觯 斝 及 尊 彝 等器物的定名、形制提出了新的见解。并从 以图释礼 的角度,评价了聂氏《三礼图》的研究价值及其意义;论述了礼图文献对三礼文献和礼学思想研究的意义等问题,证明了宋代礼图对礼学、器物学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