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昌砖集》简介 本书是黄文弼 高昌两集 之一,在本书中,黄文弼将1930年在吐鲁番考古期间搜集到的124方墓志全部按年代编排、录文,并附录70方墓志图版。这批珍贵的出土文献,对于研究古代高昌国以及西域历史、民族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黄文弼根据这些墓志作了《高昌国麴氏纪年》《高昌国官制表》,考证了高昌国王的世系、高昌国官制等,弥补了罗振玉《高昌麴氏年表》的不足。 《高昌陶集》简介 本书是黄文弼 高昌两集 之一,分上篇和下篇两部分。上篇记载作者在吐鲁番古墓群发掘情况的报告,所获器物介绍及研究;下篇刊布作者所获800多件陶器中择出精品100多件,经过分类排列,影印制版,叙述完备,考核精审,图文并茂,具有重要的史料文献参考使用价值。
《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是迄今为止全球最大规模、亚洲最高等级古埃及文物出境展配套图录,也是2020年全球十大考古发现 萨卡拉 遗址首度大规模出版展示。 图录收录168件古埃及珍贵文物,通过一部通史 法老的国度 和两个专题 萨卡拉的秘密 图坦卡蒙的时代 展开独立叙事,展示了埃及文明的诸多方面。文物包括奥赛里斯、伊西斯、荷鲁斯、普塔等埃及著名神灵的形象。还收录了来自不同朝代、各位法老的宝物,以及官员、祭司等社会上层人物的塑像,如最富盛名的古埃及法老图坦卡蒙雕像。此外,还包含有众多来自埃及境内现存唯一的猫神庙遗址的猫木乃伊、亡灵书等珍贵文献资料,直观呈现古埃及生死观。这些珍贵的文物,让观众得以一窥古埃及文明的灿烂。 本图录还收录了另一类不同寻常的文物,包括石刀、重要的前王朝时期陶器、化妆用的调色
《中国金银器》是我国完整展示金银器在工艺美术领域流变的鸿篇巨制,也是一部纸上的人类生活史,囊括了先秦至清的金银器皿与金银首饰,着眼于造型与纹饰,究心于美术和工艺、审美与生活的关系。全书依历史朝代和器物功用,于两千页篇幅内,将金银器这一西风东渐之物在华夏之邦的落地、嬗变、融合直至自生光华的过程,以真实可见的图像影写一一作注。作者多年来致力于中国古代金银器的系统性研究,图文互见,可说是其一贯追求的研究方法与呈现形式,将沉睡于书典中的名目与往昔埋于地下而今重见天日的器物或重建连结,或直观再现,这也是名物研究的要义所在。 全书为精装五卷,中式翻身,内括九十万字,图逾四千幅:卷一呈列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卷二讲解隋唐五代辽;卷三分陈两宋金元;卷四宣明;卷五详清,并附录极具资料价值的图片
张光直作品系列 ,收入其代表性的重要著作九种:《考古学:关于其若干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再思考》《商文明》《中国青铜时代》《美术、神话与祭祀》《考古学专题六讲》《古代中国考古学》《中国考古学论文集》《考古人类学随笔》《番薯人的故事》。 这些涵盖考古学理论、古代中国考古学、考古人类学等诸多领域的专著、论文集、讲座,以及学术文化随笔和记述个人经历的回忆录,曾经在数十年间陆续以中英文出版,在国内外学术文化界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三联版 张光直作品系列 次较为完整地呈现了考古人类学家张光直一生的著述面貌,也凝聚了他毕生从人类学的角度解释中国考古学材料的研究精华,具有经典的意义。 1、考古学 关于其若干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再思考 本书源自作者1966年在耶鲁大学以 史前聚落的分析与比较 为题的
《入山与出塞》收录李零考古艺术史论文二十九篇,分为 写在前面的话 翁仲研究 有翼神兽研究 早期艺术中的宇宙模式 早期艺术中的神物图像 淅川楚墓研究 楚国铜器研究 与 读书偶记 八部分,探讨课题牵涉广泛、丰富多元。文章内容多由考古遗物遗迹入手,结合历史学、艺术史与古文献学等研究,以小见大,探究表象之下的渊源流变。 作者欲从 入山 与 出塞 两个角度出发,解释中国上古文明演变的特色。在全书首篇《入山与出塞》一文中,作者大略叙述他近来关注的两个研究课题:中国古代的祭祀遗址,以及考古发现的外来影响。前者(入山)强调中国在上古时代,早已发展出自身独树一格的文明特色;后者(出塞)则论述远古时期中外(华夏与蛮夷,中原与境外,东方与西方)交通与相互影响的关系。研究方式则是考察出土文物的型制与艺术表现的手法,从中寻绎外
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创造了无与伦比的灿烂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古人在动物身上寄托了丰富的情感;这些带有特殊寓意的动物意象融入了古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通过一件件历史文物保留了下来,以一种特殊的视角,向我们展现了古老悠久的中华文明的精彩瞬间。 在《此间鸟兽:文物里的中华文明》一书中,一共呈现了16种鸟兽,借助历史文献的解读,讲述了不同历史时期文物中动物意象背后的故事。这些文物跨越了神巫时代和礼制社会,历经了太平盛世与乱世更迭,见证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透过每一件文物上的动物意象,我们得以窥探不同时代古人的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 本书中所呈现的300余件文物,被收藏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馆。有一些或许是你第一次看到,还有一些虽然名声在外,但却隐藏着你从未留意的精彩细节。透过这些文物上的
解读早期中国 (全四册)包含了考古作家许宏的四部公众考古学作品,分别是《早的中国:二里头文明的崛起》《何以中国: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图景》《大都无城:中国古都的动态解读》和《东亚青铜潮:前甲骨文时代的千年变局》。四本书从不同的侧面和视角,对距今三千多年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文明大变局进行了讲述。《早的中国》讲述了作为考古队长的许宏,对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掘和研究成果,展现了东亚早的广域王权国家的文明面貌,让我们看到史书中记载的 夏商之际 ,中原文明的发达和影响力;《何以中国》聚焦中国文明史上重要转折点 公元前2000年的中原,讲述在所谓夏王朝的前夕,中原大地发生的一系列变革;《大都无城》用动态观察的方式,对中国古都从 大都无城 到 无邑不城 的变化,进行了解析;《东亚青铜潮》梳理了中国从原始铜的发
考古天然地带有一些传奇色彩,那么,真实的考古学是什么样的?考古学发现了什么样的古代中国?这是这本书要回答的问题。本书由活跃在考古第一线的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执笔,共设置100个题目,涵盖了什么是考古、怎样做考古、古代聚落与城市考古、古代墓葬考古、特种考古、石窟考古、技术与文明、古代文化、丝绸之类等九大领域,介绍了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考古取得的重大发现。以新颖、巧妙的角度提出问题,引出专业、严谨的考古知识。深入浅出地介绍理念、方法、技术、重要发现、重要文物、重要遗址,梳理中国考古学的前世今生,使读者对中国考古有清晰、完整的认识,对华夏文明有更深的理解与思考。
本书是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断代史系列中的一卷。宋元明清时期属于我国历史进程中的封建社会晚期,其间中国社会在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此一时期又值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时期,亦是中外文化交流颇为频繁的阶段。以上种种,使得宋元明清时期物质文化遗存数量多、分布广,类型繁杂,然就物质遗存本身而言,仍以城市、墓葬、宗教、手工业和中外文化交流遗存为引人注目。有鉴于此,本书从以上五个方面,对宋元明清时期的物质文化遗存进行叙述,力图对有关重要考古发现和研究进展作一合理、清晰、忠实而系统的阐述。
1900 1901 年、1906 1908 年、1913 1916 年,英籍匈牙利人奥雷尔 斯坦因先后到我国新疆及河西地区进行探险考古,并先后出版了这三次探险考古报告:《古代和田 中国新疆考古发掘的详细报告》《西域考古图记》《亚洲腹地考古图记》。这三部著作是斯坦因的代表作,较全面地记述了我国新疆汉唐时期的遗迹和遗物,以及敦煌石窟宝藏与千佛洞佛教艺术,揭开了该地区古代文明面貌和中西文明交流融合的神秘面纱。西域游历丛书集斯坦因这三次中国西部探险考古资料于一体,对上述考古报告进行整合修订,使大众能更便捷了解其中的经过和成果。 丛书共15册。第yi册《从克什米尔到喀什噶尔》出自《古代和田 中国新疆考古发掘的详细报告》:1900 年 5 月,斯坦因从克什米尔出发,穿越帕米尔前往喀什噶尔,探察古道,考察遗迹,对史料中的大勃律、小勃律、羯
梁庄王墓屡遭盗掘,于2001年4月进行抢救性发掘。发掘证明,该墓是梁庄王与其继妃魏氏的合墓,梁庄王享年30岁,先葬(1441年);梁庄王妃享年38岁,比梁庄王迟薨10年,后葬(1451年)。梁庄王墓随葬品的种类和数量极为丰富,仅次于明定陵,是继定陵之后我国明代考古的一又次重要发现。本书收录梁庄王墓出土玉器、瓷器、金银器文物二百余件,通过彩色照片辅以清晰线图,使读者较为直观、全面地了解梁庄王墓出土文物的文化、科技、艺术价值
本书作为21年国家社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艺术考古资料整理与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选择了15例纹饰清晰、来源可靠、资料完整的西周甬钟,对其篆带所饰动物纹做了系统而深入地研究。该书首先对西周甬钟篆带动物纹及其异名做了全面地梳理与考辨,其中提出 对角两头龙纹 的命名,在青铜器纹饰定名的统一性与规范性方面有所。在此基础上,该书通过对西周甬钟篆带所饰动物纹的类型学研究,初步构建了一个西周甬钟篆带动物纹的发展谱系,为西周甬钟断代提供了一个较为可靠的时代标尺。通过对篆带饰有动物纹的西周甬钟所属地域与族属的分析研究发现,彰显出多元一体的宗周礼乐文化特征。李学勤先生 一贯认为青铜器纹饰的研究重要 ,但研究现状依然较为薄弱。该书是继《西周甬钟篆带云纹研究》之后,第二部研究编钟纹饰的专著,为周代编钟纹
宿白集(六种七册) 白沙宋墓 中国石窟寺研究 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 藏传佛教寺院考古 魏晋南北朝唐宋考古文稿辑丛 宿白讲稿(上) 汉文佛籍目录 考古发现与中西文化交流 中国佛教石窟寺遗迹:3-8世纪中国佛教考古学 宿白讲稿(下) 中国古建筑考古 汉唐宋元考古:中国考古学(下) 张彦远和历代名画记 宿白(1922 2018),字季庚,辽宁沈阳人。 自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成立(1952)之初便开始执教并全面掌管系内工作,桃李天下,在专业领域内享有泰斗声望,新中国的文物考古工作者无一不受教于先生,是文物考古界 永远的老师 。 中国历史时期考古学的开创者、奠基者和集大成者,被誉为 百科全书式 的学者。以一己之力,拓展了历史时期考古的多个领域,举凡城市、墓葬、手工业、宗教遗存、古代建筑、中外交流及版本目录等,均有开创
中古中国视觉文化与物质文化 是由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组织召开的学术研讨会,本书完整收录了与会的来自中国权威研究机构的艺术史与考古学者以及国际同行的研究成果。本书分为 考古新发现 视觉文化 物质文化 理论与方法 思想与观念 礼仪、制度与文化交流 六个章节,涉及艺术史、历史学、考古学、科技史等层面的学术讨论。
本书是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专史系列中的一卷,以时间为线索,对各历史时期的金银器进行分期,结合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研究不同时期的冶炼技术、金银器的工艺和形制等,并探讨金银器所代表或反映的各历史时期的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信息,深入揭示各时期的金银器及社会文化。 作为研究金银器的专著,本书更多地是从考古资料出发,从物质文化的视角来探讨问题。全书分时期进行研究,对每个时期的金银器进行详细的类型分析,并探讨相应的冶炼技术、社会文化等。本书为学术研究著作,以历史学、考古学等专业领域的研究人员及学习者为主要读者对象,同时书中有大量配图,四色印刷,语言平易,也适合普通大众特别是艺术史的爱好者阅读了解。金银器是古代物质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反映了各个时期大众对金银器的审美趣味和生活状态,
《文献·文物·文明:巴文化考古探索(全二册)》是迄今为止*系统研究巴人、巴国、巴文化的学术专著,初步构建起巴文明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 《文献·文物·文明:巴文化考古探索(全二册)》以考古发现为经,以历史文献、文物标本、文化事象为纬,探究了巴文化的基础概念、文化谱系、文化分区、文化符号、精神信仰、原始工业,以及巴文明起源、发展、消融的宏阔进程。总体上看,巴文明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蜀文明共生互融,巴国与楚国长期共处而又充满斗争。巴文化在物质形态、人文个性、民间习俗等方面特质突出,巴文明具有高迁移、弱中心等特色,其政治形态经历了从神权到礼治与巫、武共存的阶段,其国家具有多部族、松散化等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为展现安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本书遴选全省51处具有典型特征的远古至先秦时期的遗址为表现对象,配以500多张精美的图片,阐述了各个遗址所在地区、时代、文化、类型,古地理环境、历史沿革,与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的关系,发现过程、考古简史,多学科综合研究与新技术应用以及其在历史、艺术、科学、文化、社会、思想等方面的内容和重要价值。宣传展示了安徽重要考古发现,凸显了安徽省在中华文明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推动了全省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高质量发展。全书体系完整,图文并茂,文字简练,
........
【内容简介】 古称 上党 的晋东南地区, 地形最高,与天为党 ,苏轼曾有词曰: 上党从来天下脊。 封闭的地势地貌,为隐匿于这里的古建筑和文物遗存创造了天然的保护条件,造就了晋东南地区独特的艺术风格。 地方风格 逐渐成为描述晋东南遗存艺术的关键词。 《发现晋东南 中国古代艺术中的地方风格》从 地方风格 视角探讨晋东南遗存艺术,收录孟嗣徽、彭明浩、俞莉娜、熊天翼、李路珂等名家的学术论文14篇,分总论、建筑空间、造像风格、图像配置、区域传播和余论。 总论 简述了晋东南古代艺术的整体概况及各种艺术门类的主要成就与历史价值; 建筑空间 涉及佛教石窟与地下墓葬建筑空间的建构; 造像风格 分析早期造像碑与宗教彩塑造像所呈现的地方风格; 图像配置 讨论宋金元时期的壁画中图像的安排与仪式空间之间的关系; 区域传播 的讨论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共60余卷,是一套基于考古发现和传世文物等物质实体而书写的中国古代文化史。包括通史和专史两个系列,通史系列以史前中国、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六个阶段进行划分,共6卷。专史系列则是根据中国古代物质文化遗存的分类,按 类 来叙述某类物质文化遗存的分述系列,包括古建筑、石窟寺、古陵墓、古水利、古天文等基于不可移动文物进行研究的分卷,也包括玉器、铜器、铁器、瓷器、金银、玻璃、雕塑、绘画、兵器、货币、纺织品等基于各类可移动文物进行研究的分卷。两个系列从纵横两个维度,多层面地展示了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的煌煌篇章。同时考虑到视觉感知非常对于形象地认知和理解中国古代物质文化非常必要,每卷又配图200幅左右,用四色全彩印刷,图文皆堪称精美。 本书是《中国古代物质
《镇番遗事历鉴》成书于清中晚期和民国初年,记述甘肃镇番(今民勤县)自明朝洪武三年(1370)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间社会、军事、人口、风俗、山川、名胜、文化、建筑等诸多方面的沧桑□迁,是国内迄今所见的一部编年体县域地方史。 《镇番遗事历鉴校补》注重考释《镇番遗事历鉴》中的人物、地理和□□事实,寻检典籍,校核异同。增补原书不备的官方史志和文献资料,以广纪闻;于原书事实乖谬处则有所评议,以明是非。校补内容广泛,多维度呈现明清时期镇番的军政建置、屯田与农牧业、移民开发、民众生活情况,对研究中国西部县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丛书共分40卷,以物质文化遗存为点和面,以中国发展进程为线,运用考古学、民族学和历史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古老大地新石器时代陶器的诞生到1911年清王朝灭亡万年间物质文化的发展变迁进行系统、科学、全面的梳理和总结,并配有大量精美图片,力求图文并茂,旨在透过物质文化遗存的演变规律和它们身上折射的各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艺术、科技、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等各种信息,揭示中国文明的发展过程,弥补中国历史研究只重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而轻视物质文明历史的不足,还原历史本来面貌。 本卷为书法系列中的简牍帛书部分。本卷创新的将简牍与丝帛作为书法的材料载体,在一起作为研究对象。前半部分是简牍,作者首先对简牍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关于简牍的研究做了整体的概述,后面即以时间为线索,在使用简牍的时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丛书共分40卷,以物质文化遗存为点和面,以中国发展进程为线,运用考古学、民族学和历史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古老大地新石器时代陶器的诞生到1911年清王朝灭亡万年间物质文化的发展变迁进行系统、科学、全面的梳理和总结,并配有大量精美图片,力求图文并茂,旨在透过物质文化遗存的演变规律和它们身上折射的各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艺术、科技、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等各种信息,揭示中国文明的发展过程,弥补中国历史研究只重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而轻视物质文明历史的不足,还原历史本来面貌。 本卷为书法系列中的篆刻部分,篆刻是印章刻制的艺术,它以篆书为主要创作素材,用刻刀在各种印材上进行艺术创作,所以称为 篆刻 。 篆刻 的发明和使用,有着悠久历史,从萌生、发展再到定型,深深地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