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3年推出首卷中文本《敦煌莫高窟》一,至1997年中文本《安西榆林窟》,十七卷本《中国石窟》丛书才出齐。《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5)》为目前石窟研究领域的版本。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规模,现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内容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近现的藏经洞,内有5万多件古代文物,由此衍生专门研究藏经洞典籍和敦煌艺术的学科:敦煌学。《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5)》收录重点窟龛照片约二百幅,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其中晚期石窟的面貌。
《伯希和西域探险日记(1906-1908)》是伯希和西域考古探险团最重要的文献,首次公开刊布!伯希和的这部日记并不像普通旅行家、探险家或一般学者所作的那种游记,他记述的都是学术上的重要问题,他将田野口碑资料与文献资料相结合,以口碑补史料,以史料证口碑。该日记始于1906年7月15日的撒马尔罕,结束于1908年10月1日的郑州。书中还附有伯希和于这次探险期间所写的信件,这些信件也都是“ 学术信札”,每一封相当于一篇科考探险日记。这些书信与日记互补互证,角度不同,详略各异,真实反映了当时中国西域的整体面貌。
《中国小说史/专题史丛书》详尽阐述了中国小说自上古神话至民初白话小说创作的整个历程,其主旨则在于确立小说在中国文学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小说与社会时代的密切关系。共六章,分起源、混合、独立、演进及全盛五个时期。《中国小说史/专题史丛书》在辑佚、考证、比对、辨析、评价等诸多方面不乏辟见,是一部有价值的分体文学史论著。
《发病书》是中古稀见典籍,十多件敦煌写本《发病书》残卷的发现,弥补了中古传世文献之不足,为解决《发病书》在历史上的存在与流行提供了有力证据,有助于保存并丰富唐宋时代的文献典籍,并为中古医疗社会史研究提供了新的素材。本书分为文献整理篇和研究篇两部分。整理篇对流散于中外各收藏机构的敦煌写本《发病书》逐一进行全面录文、校注,尤其注重对不同收藏单位敦煌术数书残卷之间的拼接与缀合,并正确释录敦煌文献原件上朱书文字和朱笔校改。研究篇在文书整理的基础上进行文本解读,重点对敦煌写本《发病书》进行文献分类、定名与年代学考察,厘清文本之间的文化流传问题,将敦煌《发病书》纳入到历史学的研究视野之中,对唐宋时代及敦煌区域的医疗社会史进行深入研究。
敦煌莫高窟第454窟是曹氏归义军时期所建大窟之一,其壁画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该窟的窟主及重修学界存有争议,前室、甬道、主室的有些内容已有学者作过专门的研究,但大多数内容榜题未抄录公布,也未作详细考证。本书从结构、重修、供养人、壁画等方面着手,在对内容进行详细地榜题抄录、画面考证的基础上,从整体考虑,对全窟进行佛教义理、洞窟功能、政治、社会背景等方面的探讨。
《阴铿诗集》为《武威历代诗词丛书》之一。阴铿,字子坚,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南朝梁、陈时期的诗人,生卒年不详。本书的整理以清张澍二酉堂丛书本《阴常侍诗集》为底本,以明嘉靖《六朝诗集》本《阴常侍集》为校本,并以《玉台新咏》《艺文类聚》等唐宋以来收录有阴铿诗作的各类文献典籍参校。这次整理,对每一诗作详加校注,并设有“集评”,辑录了历代对该诗的具体评论。书后附录有阴铿生平事迹、阴铿诗作的考证和评论、阴铿著作的版本题跋资料,以及今人有关阴铿研究的论著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