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吐鲁番研究》每年出版一卷,以刊登研究敦煌吐鲁番及相关地区出土文献的论文为主,内容包括历史、地理、艺术、考古、语言、文学、政治、法律、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传统学术问题,兼及学术动态和书评。本刊第二十三卷刊有敦煌吐鲁番学研究者关于敦煌、吐鲁番学的研究论文20篇,书评3篇,新书目1篇,反映了敦煌学、吐鲁番学的最新研究动态。 本书为中国敦煌、吐鲁番学研究的专业年刊,已持续出版到第二十二卷,为国际性学术期刊,以追求学风严谨、创新有据为特色,倡导发表新史料、新书评和相关学术信息,内容丰富,学术价值较高。
本书是我社与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合作推出的 当代敦煌学者自选集 最新一种。收录了著名敦煌文献专家唐耕耦先生发表过的近40篇论文,内容涵盖敦煌经济、社会政治,敦煌与吐鲁番文书,唐代社会经济制度,农业、科技等方面,特别是其中的《.西魏敦煌计帐文书以及若干有关问题》《8至10世纪敦煌的物价》《.四柱式诸色入破历算会牒的解剖 诸色入破历算会稿残卷复原的基础研究》等文章价值较高
本书由著名敦煌学研究专家柴剑虹和刘进宝共同撰写,是一本讲述敦煌历史溯源及其文化艺术发展的普及读物。该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从敦煌历史溯源、莫高窟的营建、藏经洞与敦煌遗书、敦煌宝藏的流失、敦煌壁画和彩塑艺术等几个方面,深入浅出地进行解读,全面展现敦煌1650余年的历史。全书配有45幅珍贵历史照片及高清精美壁画彩塑图片,另附一张由中国国家图书馆敦煌资料中心提供的《敦煌文献收藏单位一览表》,堪称一本集知识性、实用性、艺术性和时代性于一体的敦煌文化简明读本。Dunhuang, co-authored by Chai Jianhong and Liu Jinbao, both renowned Dunhuangologists,introduces to general readers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Dunhuang, a city in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 With 45 precious historical photos and beautiful HD mural paintings as well as a list of institutions with the collection of Dunhuang literature provided by the Dunh
煌煌,大明也。明代是中国历 一个璀璨的时代,其冠服制度 是从一个侧面生动诠释了大明王朝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同时也反映了不同代际、地域之间的传承与创新。 本书充分运用考古发掘材料,综合传世实物、文献、图像,对明代帝王后妃、品官命妇、士庶及妻的冠帽服饰做了系统梳理与研究,客观上体现着明代礼制的变化,是一部有着多重价值的明代服饰专著。
敦煌文献中有一类被研究者定名为书仪。书仪,是教人写作书信的格式仪规。敦煌书仪大致分为两个系统:佛教、道教性质的书仪及世俗书仪。礼仪则是渗透于世俗书仪中最核心的部分。透过书信中的仪式仪规,我们可以窥见礼仪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时的人们,进而形成全社会共同的行为准则。而书信,只是这些触摸不到的文化和习惯的一种书面体现。《敦煌书仪与礼法》一书从书仪的概况和写作、传播,从朋友相问到十二月旦的发展,正礼时俗的结合与吉凶书仪制作,礼书的词语规格与人道秩序,起居、谢贺的发展及官场仪规,官称行第的唐人称谓及其对敦煌世界的影响,复书和别纸的中古创作,传统与现实结合的婚礼程序,丧礼与家祭,礼物的内容和特征等方面阐释了敦煌书仪和礼法的基本情况、发展脉络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敦煌变文》由导论和八章文字组成,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较为全面地向广大读者介绍了变文的发现、研究史、含义、类别、特点等。让我们了解关于变文的一些基础知识,如它的生成演变与消亡,讲经的仪式、内容,变文中的故事内容,变文的表演,变文讲唱与音乐、美术、戏剧,变文的思想,变文的意义与影响等。本书由李小荣著。
杜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杜诗在唐代虽见称于世,却并不为时代所重。在宋代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杜诗的艺术价值和伦理价值得到一步一步的抬升。经过宋人的极力推崇,生前名不甚重的杜甫成为诗坛至高无上的典范。在中国诗学传统中,经典往往具有强大的示范作用,杜诗学与宋代诗学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互动关系,宋代诗人研杜学杜直接影响着宋诗的特质和风貌。因此,将宋代作为独立单元,以宋代杜诗学的历史演进为经,以杜诗学史上重要人物和重要命题为纬,以宋型文化为背景,以宋诗的发展为参照,考察杜诗在这一时期的研究、接受和影响,不但是杜甫研究的重要课题,也为宋代诗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
开凿于公元四世纪末、五世纪初的天水麦积山石窟是中国北朝时期保存最完整的石窟寺,现存大小窟龛221个,造像3938件、10632身,壁画979.54平方米,以及近千件经卷、文书、碑碣、法器、字画、陶瓷等各种文物,是与敦煌、龙门、云冈齐名的中国石窟之一。麦积山石窟尤以精美的泥塑造像著称于世,素有"东方雕塑陈列馆"的美誉。本书主要是对其中第127窟的研究。127窟在麦积山西魏窟龛中保存基本完整,基本上没有太多后世人为扰动,对于我们全面认识和了解西魏时期佛教艺术的传承发展情况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意义。
杜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集大成者,杜诗在唐代虽见称于世,却并不为时代所重。在宋代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杜诗的艺术价值和伦理价值得到一步一步的抬升。经过宋人的极力推崇,生前名不甚重的杜甫成为诗坛至高无上的典范。在中国诗学传统中,经典往往具有强大的示范作用,杜诗学与宋代诗学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互动关系,宋代诗人研杜学杜直接影响着宋诗的特质和风貌。因此,将宋代作为独立单元,以宋代杜诗学的历史演进为经,以杜诗学史上重要人物和重要命题为纬,以宋型文化为背景,以宋诗的发展为参照,考察杜诗在这一时期的研究、接受和影响,不但是杜甫研究的重要课题,也为宋代诗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