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三书 是一套关于敦煌石窟、壁画艺术、彩塑艺术的通识性读本,是我国敦煌学的开创者常书鸿先生的匠心之作,由《敦煌莫高窟艺术》《敦煌壁画漫谈》《敦煌彩塑纵论》组成。常书鸿先生作为zui早一批投身敦煌石窟保护的艺术家和潜心钻研敦煌学多年的学者,兼具画家的审美眼光和学者的细致研究,成此一套每个人都能读懂的敦煌艺术入门指南,将敦煌跨越千年之美尽数呈现在读者眼前。这套书以生动鲜活的文字和珍贵绝美的影像带领读者走进敦煌尘封已久的历史,感受莫高窟这颗 塞外明珠 的盛世流光与至暗时刻;臻选不同朝代、不同风格的壁画珍品,将图像主题技法源流和画里画外的动人故事娓娓道来;细数各类 神采具足 的彩塑,全面揭示其时代特征和艺术奥妙。 《敦煌壁画漫谈》臻选不同朝代、不同风格的敦煌壁画珍品,上至北魏,下至明清,
《敦煌学概论》是我国*本讲述敦煌学的简明教材。作者以自己走上研治敦煌学的亲身经历与感受入题,言简意赅地介绍了敦煌经卷与艺术品的丰富内容,从影响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评述敦煌学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价值。作品推本溯源,深入浅出,还将如何研究敦煌写卷的方法娓娓道来,并饱含对研究敦煌文化年轻一代的热切期望。
敦煌三书 是一套关于敦煌石窟、壁画艺术、彩塑艺术的通识性读本,是我国敦煌学的开创者常书鸿先生的匠心之作,由《敦煌莫高窟艺术》《敦煌壁画漫谈》《敦煌彩塑纵论》组成。常书鸿先生作为zui早一批投身敦煌石窟保护的艺术家和潜心钻研敦煌学多年的学者,兼具画家的审美眼光和学者的细致研究,成此一套每个人都能读懂的敦煌艺术入门指南,将敦煌跨越千年之美尽数呈现在读者眼前。这套书以生动鲜活的文字和珍贵绝美的影像带领读者走进敦煌尘封已久的历史,感受莫高窟这颗 塞外明珠 的盛世流光与至暗时刻;臻选不同朝代、不同风格的壁画珍品,将图像主题技法源流和画里画外的动人故事娓娓道来;细数各类 神采具足 的彩塑,全面揭示其时代特征和艺术奥妙。 《敦煌彩塑纵论》细数敦煌各类 神采具足 的彩塑,从早期南北朝时期的深受异域风
煌煌,大明也。明代是中国历 一个璀璨的时代,其冠服制度 是从一个侧面生动诠释了大明王朝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同时也反映了不同代际、地域之间的传承与创新。 本书充分运用考古发掘材料,综合传世实物、文献、图像,对明代帝王后妃、品官命妇、士庶及妻的冠帽服饰做了系统梳理与研究,客观上体现着明代礼制的变化,是一部有着多重价值的明代服饰专著。
本书内容以国际敦煌学学术信息为主,刊发的文章的文种包括中文(规范繁体字)、日文和英文,每年出版一期,主要栏目有:每年的各国敦煌学研究综述、新书讯、各国召开敦煌学学术会议的有关信息、书评或新书出版信息、项目动态及热点问题争鸣、对国际敦煌学发展的建议、重要的学术论文提要等。
此次敦煌研究院梳理了这批优秀的作品集辑出版,为的是让读者感受关友惠与关晋文的艺术成就,为我们了解敦煌文化点亮了一盏明灯,同时也让我们了解了敦煌研究员们的风骨与执着。本书所展现的作品一共有179件,可谓件件珍品,作品按时代先后次序:北凉 北魏 西魏 北周 隋代 初唐 盛唐 中唐 晚唐 五代 宋 西夏 回鶻 元代。书中内容选取的是*经典的壁画,从人物勾勒到整个画面风格,都能让读者领悟作者对于绘画传神的深度理解。
寺观壁画是中国壁画的一个主要类型,是人类历 早的绘画形式之一。它主要绘于佛教寺庙和道观的墙壁上,通过现实与艺术的高度结合,使其在当今社会具有很高的历史与艺术研究价值。高明、胡春涛编著的《陕西寺观壁画全集(精)》通过350幅精美的图片介绍、讲述陕西寺观壁画的现状,是当前集文化传承、艺术整理和考古收藏于一体的重大文化活动,不仅可以为 人们研究提供了 可信的珍贵资料,另外对于其他唐代艺术品的时代以及真伪的考证也是极有用处的。
丛书介绍: 20世纪初因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文献流散而兴起的 敦煌学 ,成为 世界学术之新潮流 。浙江的罗振玉与王国维 导夫先路 ,几代浙江学人(包括浙江籍及在浙工作生活者)奋随其后,薪火相传,从赵万里、姜亮夫、夏鼐、张其昀、常书鸿等前辈大家,到王仲荦、潘絜兹、蒋礼鸿、王伯敏、常沙娜、樊锦诗、郭在贻、项楚、黄时鉴、施萍婷、齐陈骏、黄永武、朱雷等著名专家,再到徐文堪、柴剑虹、卢向前、吴丽娱、张涌泉、王勇、黄征、刘进宝、赵丰、王惠民、许建平以及冯培红、余欣、窦怀永等一批更年轻的研究者,既有共同的学术追求,也有各自的学术传承与治学品格,在不同的分支学科园地辛勤耕耘,为国际 显学 敦煌学的发展与丝路文化的发扬光大做出了巨大贡献。浙江的丝绸之路、敦煌学研究者,成为国际敦煌学与丝路文化研究领域举世瞩目
本书由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初版,是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荣新江的成名作。因已脱销多年,而敦煌学界一代又一代的新生学子均以本书为入门与深入的教科书,影响深远,故纳入中华学术丛书重版。本书以揭示史实为主要目的,重点探讨归义军的政治史和对外关系史,对九世纪后半期至十一世纪前期将近二百年的晚唐、五代、宋初的西北地区历史作了深入的研究。本书竭泽而渔地取材中、英、法、俄、日等地所藏敦煌文献(包括洞窟题记),与传统传世文献印证,鞭辟入里地进行了分析,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海内外敦煌学界均有极佳的口碑。
楚国史是先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史学家所重。因资料所限,以前的楚史著作多取材于传统文献如《史记》《国语》《左传》等,诸多有关楚国的历史多语焉不详。近年来,随着出土文献的增多,楚国历史研究资料渐丰,如《清华简》中《楚居》、《系年》等材料相继被学者破译,使楚史研究有条件得以大大推动。张俊纶先生熟练运用史料,披沙沥金,按楚王裒辑故事,多有创见,修正了不少旧说。体例上亦别出心裁,以时间为经,以楚王为纬,介绍了九位楚国先祖和四十二位楚君及楚国八百年历史,在故事中解说楚史。
敦煌文献题记是书写或刻印于文献及佛画之上, 记述文献的年代、书写、刻印、校勘、版本、用途及 写造者祈愿、盟誓的文字。敦煌文献中保存了两千多 条题记,这些题记反映了写本时期书籍形制的特点; 蕴含了丰富的社会史料,反映了中古时期敦煌民众的 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多方面的情况。朱 瑶*的这本《敦煌汉文文献题记整理与研究》对题记 的结构类型、内容特点及形制特征进行分析,并将题 记按所依附文献分为佛教文献、道教及三夷教文献、 四部文献三类进行研究,通过对题记中所包含的写造 者身份、所写经典、祈愿对象等信息的分析,探讨敦 煌民间各种宗教信仰的发展和融合,以及敦煌官私学 校教育的发展状况。
敦煌壁画绚烂多姿,是分工合作的产物,画师如何作画?僧侣、供养人在其中发挥了什么作用?敦煌壁画原来是千年前的《秘密花园》般的“填色书”?敦煌壁画的画稿和后期被文人追捧的线条优美的“白描”单色画有何关系?……敦煌画稿作为画师记录创作构思的草图,是中国艺术中 罕见的直接来自生产创作过程的材料。本书是知名东亚艺术史学者胡素馨教授关于敦煌画稿的著作,书中以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纸本画稿为中心,全面分析了敦煌画稿及其相关供养人的经济社会网络,是首先系统讨论敦煌画稿与工坊中的绘画实践、供养人关系及洞窟营建之间关系的著作。本书还涉及了唐代画史画论对绘画创作的品评,分析了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等对即兴自发的推崇及其关联的书法理论、道家思想,讨论不假外物的壁画家何以成为唐代绘画的主角。本书收录100余
《丝路遗珠(交河故城高昌故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文物精品展)》介绍了:交河故城、高昌故城所在吐鲁番盆地,位于天山山脉南麓,扼守欧亚陆路交通要冲,是丝绸之路中路的重镇。历经岁月的洗礼,两座古老的城池虽已满目沧桑,残垣断壁,但那些高大雄伟的城墙、屹立的马面、宏伟的寺庙殿堂、宽阔的大道、巧夺天工的官署、别致的可汗堡,依然展现出了丝绸之路沿线的社会经济、城市建筑技术、宗教信仰及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它们虽已荒废数百年,但是所沉淀的历史文明,犹如两颗遗留在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绚丽多彩。
本刊每年出版一卷,以刊登研究敦煌吐鲁番及相关地区出土文献的论文为主,兼及学术动态和书评,本卷为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三十周年论文选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