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敦煌藏经洞被发现后不久,数万件敦煌文物文献被英、法、俄、日等国一些“考察”“探险”者骗取、掠夺,致使流散海外,约五万件分藏于十多个 的四五十个机构及一些私人藏家手中。作者 全面梳理自己四十年来满世界寻找敦煌文献的经历,其中记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有寻找的艰辛,有收获的喜悦,也有不少独到的心得与感悟。本书不仅是一份 学者的学术成长记录,也是 敦煌学学术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本书文字明白晓畅,故事与知识融合,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是 的敦煌学入门读物;对于专业读者来说,也可从作者的治学态度和治学路径中得到激励与启发
《敦煌学大辞典》(第二版)为一部大型专科辞典,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 展示我国敦煌文物保护和敦煌学研究的成果,努力掌握敦煌学研究的话语权 的重要指示精神,对季羡林先生主编的《敦煌学大辞典》(1998 年版)的全面修订。按照专业性、全面性、世界性和时代性的要求,充分吸收 20 世纪末以来海内外敦煌学研究成果,修改完善原有词条、附录,增加新词条、新附录和新门类,主要包括敦煌学通论、历史地理、语言、文学、艺术和考古、宗教、学术史 7 大部类,石窟艺术、佛教典籍、历史地理、政治、军事、社会、石窟考古、人物、天文历法、医学、著作、版本等68个门类,收录词目 12000 条,图版 1200 余幅,总篇幅 400 余万字。与第一版相比,新增词目 5000 余条,新增图版700余幅,新增字数160余万。大辞典全方位总结、反映了新世纪以来尤其是当
1900年敦煌藏经洞被发现后不久,数万件敦煌文物文献被英、法、俄、日等国一些“考察”“探险”者骗取、掠夺,致使流散海外,约五万件分藏于十多个 的四五十个机构及一些私人藏家手中。作者 全面梳理自己四十年来满世界寻找敦煌文献的经历,其中记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有寻找的艰辛,有收获的喜悦,也有不少独到的心得与感悟。本书不仅是一份 学者的学术成长记录,也是 敦煌学学术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本书文字明白晓畅,故事与知识融合,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是 的敦煌学入门读物;对于专业读者来说,也可从作者的治学态度和治学路径中得到激励与启发
敦煌学开先河之人——陈寅恪眼中的敦煌美,1600年敦煌佛经与诗词美的历程。这里讲述敦煌国宝的前世今身:你知道心经跟敦煌什么关系吗,心经的流传有怎样的故事与曲折历程?流失海外的敦煌国宝们又有怎样的前世今身?《长恨歌》《琵琶行》《秦妇吟》《连昌宫词》原始出处在哪里,原始本与流传本又有什么不同?……这一切都需要你打开这本书,自己去发现。这里有1908年 美敦煌 初的样子,这里也有狩野山雪《长恨歌图》高清版。傅斯年、梁启超、吴宓、朱自清、严耕望、季羡林推崇备至的史学+国学双料大师,心归之处,陈寅恪守望敦煌。
这本《敦煌莫高窟第3窟千手眼观音变(元)》是敦煌莫高窟第3窟北壁的千手眼观音变。图中的千手千眼观音像,描绘衣裙巾带,时而笔势圆转、酣畅,时而笔力劲拔顿挫,表现出锦、绢、棉、麻等不同的质感。人物面部、肢体则用遒劲的铁线勾勒,自然、匀称、丰满、细腻,造型准确。千手千眼的描绘一丝不苟,千姿百态。中国人物画的各种线描,几乎已荟萃一壁,和谐统一,标志着元代绘画艺术的高度发展。 第3窟是敦煌现存专享以观音为主题的洞窟。全窟作成沙泥壁画,上敷薄粉,绘制湿壁画。
\\\\\\\\\\\\\\\" 这个绘本自小女孩无意间捡到的一枚石头开始:老石头长了一副“老人脸”,像一位老神仙似的被小女孩自沉眠的旧梦中唤醒,将纵穿数千年的敦煌历史画卷徐徐展开: 湖水干涸、雅丹地貌形成时,它在地质变迁中诞生;经历了金戈铁马、四方征战、初建长城的汉朝;与苦行僧乐僔一起在石窟中孤独地寂坐、潜心修行;及到唐代,它又与壁画匠人一起采选域外天青石磨制颜料,着手雕琢飞天玄女;战乱时中原与塞北三朝的统治者,交错进入这片土地,平民朝不保夕、民不聊生,只能借助修佛寻求来世慰藉…… 这片土地,经历过纷争战乱,也经历过繁华盛世;经历过“华戎所交,一大都会”,也经历过“人烟凋敝,春风不度”。石头一路沉睡到欧洲的探险家入窟,在它眼前将敦煌文物带到西方世界。 直到敦煌成了一门 学科,越来越多的专家
煌煌,大明也。明代是中国历 一个璀璨的时代,其冠服制度 是从一个侧面生动诠释了大明王朝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同时也反映了不同代际、地域之间的传承与创新。 本书充分运用考古发掘材料,综合传世实物、文献、图像,对明代帝王后妃、品官命妇、士庶及妻的冠帽服饰做了系统梳理与研究,客观上体现着明代礼制的变化,是一部有着多重价值的明代服饰专著。
《唐顿庄园》电视剧由奥斯卡奖得主、知名编剧朱利安·费罗斯一手打造,描写了次世界大战前后的英国唐顿庄园中,格兰瑟姆伯爵一家的悲欢离合,以及伯爵家仆人们的命运。本书为电视剧官方授权图书,对电视剧的情节线索、重要角色、历史背景、社会文化、台前幕后做了全方位展示,并配有大量精美剧照。欢迎您来到唐顿庄园。尘封的大门于此刻开启,等待您步入庄园,与剧中人物和演员亲密接触。
敦煌定若远,一信动经年。要真正理解中国,认识中国,特别是中国古代艺术史,敦煌都是不可或缺的。然而,一直以来,对于普罗大众来说,敦煌以及其背后的历史似乎遥不可及。但实际上,敦煌不仅属于学界, 属于我们每一个人,要“继续敦煌”,实有必要让敦煌走出学界,走进大众。2010年和2013年,《生活》杂志的采编团队几次前往敦煌、兰州等地,对几代“敦煌人”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采访。这本书是4年多追踪历程的结集,将呈现一场冥冥之中的相遇——一座洞窟与一个(群)人的相遇,千年佛国与数十载人生的相遇。莫高窟与她的守望者们,在荒漠中相互召唤并彼此守候。他们的守护延长了莫高窟的生命,而在敦煌,他们也找到自我,找到艺术、文化乃至人生的新路。《敦煌:众人受到召唤》为四色图文书,既有敦煌研究院提供的珍贵图片,又有《生活
内容简介: “东北解放区文学”为黑龙江省的重要红色文化资源,在中国文学目前占据重要地位,是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中所创造出来的革命文化成果。其影响重大、意义深远,对于当下中国文学的发展仍发挥着积极作用。“1945—1949年东北解放区文学大系”全面梳理东北解放区文学,收录1945年抗战胜利后到新中国成立期间的分散在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以及长春、沈阳、大连等地的东北解放区文学艺术。本集包括秧歌剧和地方戏,共2个分册。
文物出版社编著的《敦煌莫高窟第199窟菩萨(中唐)》是敦煌莫高窟第199窟西壁龛外北侧的大势至菩萨。图为大势至菩萨作为阿弥陀佛胁侍,乃“西方三圣”之一。菩萨面相丰圆,神情潇洒,右手托盆花,足踏莲台,土红线条劲挺流畅,赋彩淡雅,表现出中唐的新风格。第199窟系盛唐所建,此图是中唐补绘。
《明清传奇史》是《中国断代专题文学史丛刊》中的一种,详细地梳理了传奇在明清的兴起、发展、繁荣和衰落,具体分析了每个时代传奇的主题、代表作家、代表作品、流派以及戏曲理论,立体地呈现了明清传奇的发展脉络和风格特征,对于明清传奇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编梳理了传奇的起源、体制的确立和主题的变异;第二编论述了传奇在明万历年间至清顺治年间的风行;第三编考察了传奇在清顺治年间至康熙年间的繁盛;第四编考察了传奇在清康熙末年至嘉庆年间的强弩之末;第五编考察了清道光元年至宣统年间传奇的漂泊无依。这是一部研究明清传奇的力作,初版出版后广受学界好评。
《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德国卷》前4章的不少内容,依靠德语原著,或得到补充,或重新修订。《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德国卷》的叙述大约止于20世纪上半叶。按照原先设想,《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德国卷》第五章起的主题是“德语文学在中国”,既谈德语文学在中国的译介,也论中国作家对德语文学的接受。《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德国卷》这章,可视为对原来“德语文学在中国”这部分内容的替代,也可看作从一个特定角度,讨论新中国建立至今,“德语文学在中国”之传衍的另一种尝试。《中外文学交流史中国-德国卷》第六至第九章属于个案研究。它们各自通过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例子,或讲述中国文化对德国哲人的影响,或介绍德国文学在中国的接受。第六章谈德国哲学界对辜鸿铭的接受或拒斥。在中国晚清名人中,辜鸿铭的敏锐和机智、率真和怪异,可
本书为 辑,收录了敦煌艺术与大唐文明、敦煌飞天艺术、丝绸之路与敦煌、敦煌莫高窟北区探秘、敦煌石窟保护的70年历程五篇文章。。图文并茂,深入挖掘敦煌文化与遗存的人文精神和价值理念,让读者在领悟“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丝路精神的同时,深刻理解中华民族 传统文化独特的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博大胸怀和精神品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本书共分为五编,分别论述了敦煌石窟中的鲜卑、吐蕃、回鹘、党项、蒙古等五个少数民族的服饰。每一编中运用大量敦煌石窟中的形象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对该民族帝王、王妃、官吏、贵族妇女、侍从侍女、平民、儿童等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