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文坛沧桑录》作者以个人的见闻、经历为叙述的出发点,沿着历史的轨迹,根据他所知、他所见、他所闻的形形色色,对20世纪10年代至30年代,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文坛的事件、作品、人物等进行介绍,希冀找到新文艺在萌芽、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书中不乏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真知灼见。
本书着重介绍了汉魏之际和魏晋文学的变迁,以及宋、齐、梁、陈文学的概略。繁征博引,资料弘富,编者还分门别类加入简明扼要的论述或案语,使全书眉目清楚,次序井然;它的另一特点,是尽可能引用当时的文学评论资料,来论证和阐明那一时期的文学发展及其演变的情况,作进一步的思考、判断和发明。
《浦江清中国文学史讲义》介绍了浦江清先生讲授中国文学史课程近30年,致力于文史考证,主张摒弃人云亦云,发前人所未发。全书根据20世纪50年代先生在北大授课的讲义整理而成,他的讲授追根溯源,善于纵横比较,用“史”的观点对文学现象作整体观照,可以说是一部论述精辟独到的学术著作。
《中国古诗文讲评》作为《姚奠中文集》中的一部,收入了姚奠中先生于1956年完成解读并翻译成白话的《诗经》100首、唐诗两首,还收入了他在20世纪60—80年代为中国古代有代表性的49篇诗文所撰写的评点文章。这些解读评点文章和古诗的白话译文代表了姚奠中先生在古代文学作品研究方面的成就,有相当的深度。在写作风格上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没有所谓的学究气。《中国古诗文讲评》既可以有助于读者了解姚老的学识,也可以帮助读者从一个崭新的角度重新认识这些古代诗文的内涵和价值。
《第六卷·敦煌的历史与文化》是全面介绍敦煌历史文化的文化读物,本书详细介绍了敦煌这个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特别被眷顾的地方,既是中国西交能的纽站,又是中国文化的蓄水池,活跃着众多民族,闪烁着灿烂的异城,文明的光彩,492个洞窟,2000多身彩塑,4万多平方米的壁画-构成了宏伟瑰丽的莫高窟,而藏洞中的古代遗书更是研究我国,中亚和世界历史难得的文献。本书是作者为普及敦煌学研究成果,宣传敦煌历史文化知识所作。是敦煌学研究的入门读物。
《龚古尔兄弟小说研究(1851-1870)》图立足这一时代背景,以龚古尔兄弟小说诗学的三个核心观念为基点,将他们还原于本来的历史语境中,结合文本实践分析他们的小说诗学特色。一是从其要创作“纯粹分析的作品”这一诗学理想出发,着重研究他们对人性追根究底的分析性研究方法及其文本效果;二是立足于他们史学思想与小说诗学的同构化,分析龚古尔兄弟小说中的“文献化”倾向,及其对于小说真实性的思考;三是以龚古尔兄弟的“艺术家”身份为讨论核心,研究他们在艺术中逃避社会、时代的思想倾向,他们独特的“艺术家笔法”的审美表达。同时,结合龚古尔兄弟对现代性、现代社会的体认,探讨他们为法国小说走向现代化所做出的革新与突破,以及他们的创作与时代环境之间既疏离超脱又依附共生的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