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面向普通读者的敦煌历史文化通俗读物。这是一部敦煌史,也是半部中国史;这是从石窟发出的敦煌史,也是从敦煌出发的中国史。作者沿着时间脉络,讲述各个时期敦煌相关的重要人物和故事,同时融入了的学术进展。 敦煌,边地如何纳入帝国版图;敦煌,文化贸易中心如何形成;敦煌,何以成为超级文旅IP;敦煌,小人物的命运如何走向,大人物的野心如何施展;敦煌,人民的生活与信仰如何延续,帝国的伟业如何惨淡经营。 敦煌,本是帝国的边缘,却以独特的方式成为世界的中心。当我们把边缘的敦煌作为锚点来回溯往事,就能赫然发现一条截然不同的历史脉络。敦煌艺术,以震撼人心的雕塑、壁画吸引五湖四海的游人;飞天、千手观音、九色鹿已成为中国文化鲜明的名片,但当我们把这一切放在历史的进程中去,又该如何理解?敦煌学,作为20世
这是一本给爱书人看的书,一本奇妙的、浪漫的书之传奇;世界文学史中那些我们从未读到的“失落之书”的故事。 从史前到但丁,从莎士比亚到西尔维亚 普拉斯,从荷马到海明威——的作家都写过我们无法看到的作品。可以说,整部文学史也是文学失落的历史。 本书讲的就是我们没有看到的经典,或说可能成为经典的作品,它们可能毁于水火,可能失落于人们的冷漠、疯狂和偏见,有些遗失了,有些未完成,有些没有开始,有些已难以辨认。我们也许必须无奈地承认文学的失落,但它并不会因此而失去内涵和意义。“我们绝望地与毁灭抗争,抗争的过程即是胜利。”——这是本书最本质的意义所在。 《失落的书》是一部另类的文学史,一个假设的图书馆,一首唱给本应存在之书的挽歌。
《敦煌学概论》是我国第一本讲述敦煌学的简明教材。作者以自己走上研治敦煌学的亲身经历与感受入题,言简意赅地介绍了敦煌经卷与艺术品的丰富内容,从影响人类历史发展的高度评述敦煌学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的价值
《三十年文坛沧桑录》作者以个人的见闻、经历为叙述的出发点,沿着历史的轨迹,根据他所知、他所见、他所闻的形形色色,对20世纪10年代至30年代,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文坛的事件、作品、人物等进行介绍,希冀找到新文艺在萌芽、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书中不乏作者自己的亲身经历、真知灼见。
尘世?庙宇?遗世明珠?敦煌是一部永远也读不完隐藏着生命奥义的“天书”。敦煌石窟历经千年持续营建,现存七百多个洞窟,其丰富性和系统性是现存文化遗产中 的;其中包含了中国古代 、历史、艺术等多方面文化内涵,极大地补充了中国艺术史。现实与理想,科学与艺术, 与神话在这里已经难分彼此。从丝绸之路到数字敦煌,从壁画、彩塑到音乐、舞蹈,樊锦诗、赵声良、王旭东、荣新江等十位 敦煌学学者精讲敦煌艺术的精美 伦、前世今生,从大师敦煌艺术课中,真正走进敦煌、了解敦煌,欣赏敦煌艺术之美。
《德国文学史(修订版)/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把德国文学从开始到20世纪90年代两德统一的发展变化视为一个统一的过程,着重讲述它是如何发展演变的,各个文学时期是如何衔接的,各种流派、各个作家以及他们的作品的历史渊源和历史作用,进而说明它们与它们之前和之后出现的文学流派以及作家和作品的历史关系。在此基础上,介绍、评价和评论作家和作品。 《德国文学史(修订版)/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共分为五卷。卷:从古代日耳曼文学到17世纪文学,包括英雄传说、骑士文学、早期市民文学等;第二卷:18世纪文学,包括启蒙运动、古典文学、晚年歌德;第三卷:19世纪文学,包括浪漫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等;第四卷:20世纪上半叶文学,包括从自然主义到1945年的文学;第五卷:20世纪后半叶文学,包括战后德国文学、东西德文学和统一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