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敦煌藏经洞被发现后不久,数万件敦煌文物文献被英、法、俄、日等国一些“考察”“探险”者骗取、掠夺,致使流散海外,约五万件分藏于十多个 的四五十个机构及一些私人藏家手中。作者 全面梳理自己四十年来满世界寻找敦煌文献的经历,其中记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有寻找的艰辛,有收获的喜悦,也有不少独到的心得与感悟。本书不仅是一份 学者的学术成长记录,也是 敦煌学学术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本书文字明白晓畅,故事与知识融合,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是 的敦煌学入门读物;对于专业读者来说,也可从作者的治学态度和治学路径中得到激励与启发
莫道敦煌石窟美,壁画佳作在榆林。榆林窟俗称万佛峡,是中国十大石窟之一,窟内彩塑精美、壁画斑斓,在内容、艺术风格、绘画形式方面同敦煌莫高窟一脉相承,同为姊妹窟。本书属于《丝路物语》书系第五辑,本书从榆林窟的历史营建、历史背景、雕塑艺术、经典洞窟、壁上丹青等多个角度讲述榆林窟的所蕴含的丰厚的文化底蕴,本书语言通俗易懂、图片精美、结构合理、叙述严谨,加入 的敦煌学研究成果,使全书血肉丰满,可读性强,为读者打造至真至诚的民族智慧典范,激发读者对民族文化遗产的珍爱,增强文化自信。
文学发展的主体是由历代文学家及其作品构成的。《文采风流甲天下:“文学之都”南京的历史文脉与传承》着重介绍了古都南京自东吴至民国1700多年间的100位文学名家及其代表作品,力图比较系统完整而又通俗简明地展现南京文学发展历史的恢宏图景,通过历代的历史传承、深厚的文学传统和灿烂的文学成就诠释“文学之都”南京的深厚内涵。
黄永武著的《敦煌文献与文学丛考》共30余篇文章,内容有敦煌文学研究、有关敦煌文献的丛考,披览断简残篇、无名缺题之敦煌写卷,一一辨识考定。黄氏治学,从经学、考据入手,而后旁通义理,再落实到文学研究及散文创作上。分析缜密,语必有据,是他的特色;用专家的材料,写通俗的文字,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是他的总体风格与特色。
归义军是晚唐设在以敦煌为中心的西北边陲藩镇,中经五代诸朝,至北宋前期覆亡,先后由敦煌大族张、曹等氏世袭掌政,统治长达一百八十年左右。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群雄割据,归义军节度使张承奉也建立了西汉金山国及敦煌国。五代初,曹氏取代张氏,重建归义军藩镇,但在正史中却被列入四夷附录或外国传,是个具有较大独立性的地方政权。 随着敦煌文献的发现,经过一个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的辛勤探索,以藤枝晃《沙州归义军节度使始末》(1941-1943年)、荣新江《归义军史研究》(1996年)为标志,归义军历史的基本面貌已经得到了充分的揭示。不过直到世纪之交,各国所藏的敦煌文献才终得以全部公布,对藏经洞的性质与归义军的历史才有了全面认识和把握的可能。本书在总结梳理百年来敦煌文献与归义军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考察了
结集与这本书的20余篇文章,是笔者1980年至2006年撰写的有关龙门石窟与丝路地区文化遗产的学习心得。地处华夏文明核心地带的洛阳,地上、地下积存的丰厚、收揽不尽的文化遗存,足够以为乡土学人从 史料层面 给予旷日持久的陶冶。所以,将这本文集置于时代的情势下来考量,其所涵盖的内在意蕴,无疑染有与其匹配的一种文化生态的背景意义。
《敦煌佛典的流通与改造》由林世田、杨学勇、刘波所著,本书在敦煌遗书发现并引起学界重视以来的一百余年间,佛学与佛教史的研究始终是敦煌学的重点领域之一。佛典不仅反映了佛教徒生活的重要方面,而且其生产流布的情况足以折射出中古时期书籍史上的很多问题。对于佛典流传的研究,近年来多有推进,某些其他专题研究中也或多或少地涉及了佛典流传的情况。本书的三位作者,系敦煌学研究领域的专家,他们综合学界对佛典流传的相关论述,加上自己研读敦煌遗书的心得,撰写了本书,以期反映这一问题的研究概貌。
张景峰所*的《敦煌石窟考古与艺术研究文集》收入作者学术论文21篇,这些论文大致可分为五类。**类为敦煌石窟思想与功能的研究,5篇。第二类为敦煌石窟塑像的研究,4篇。第三类为敦煌石窟供养人画像及题记的研究,4篇。第四类为敦煌石窟本生故事的研究,4篇。第五类为研究综述与书评,4篇。
敦煌文献中有一类被研究者定名为书仪。书仪,是教人写作书信的格式仪规。敦煌书仪大致分为两个系统:佛教、道教性质的书仪及世俗书仪。礼仪则是渗透于世俗书仪中核心的部分。透过书信中的仪式仪规,我们可以窥见礼仪是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时的人们,进而形成全社会共同的行为准则。而书信,只是这些触摸不到的文化和习惯的一种书面体现。《敦煌书仪与礼法》一书从书仪的概况和写作、传播,从朋友相问到十二月旦的发展,正礼时俗的结合与吉凶书仪制作,礼书的词语规格与人道秩序,起居、谢贺的发展及官场仪规,官称行第的唐人称谓及其对敦煌世界的影响,复书和别纸的中古创作,传统与现实结合的婚礼程序,丧礼与家祭,礼物的内容和特征等方面阐释了敦煌书仪和礼法的基本情况、发展脉络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共三十卷,本书系第十一卷。此套书以英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全部汉文非佛教文献为资料来源,将这些数百年前或一千多年前的古代写本,全部按号释录成通行的繁体字,并对原件的错误加以校理,尽可能地解决所涉及文书的定性、定名、定年等问题。每件文书释文后附有校记和一百年来学术界有关该文书的研究文献索引。本书收录的文献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民族、历史、艺术、语言、文学、音乐、舞蹈、社会、建筑、科技及中西交通等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共三十卷,本书系第十一卷。此套书以英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全部汉文非佛教文献为资料来源,将这些数百年前或一千多年前的古代写本,全部按号释录成通行的繁体字,并对原件的错误加以校理,尽可能地解决所涉及文书的定性、定名、定年等问题。每件文书释文后附有校记和一百年来学术界有关该文书的研究文献索引。本书收录的文献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民族、历史、艺术、语言、文学、音乐、舞蹈、社会、建筑、科技及中西交通等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敦煌文学千年史/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丛书》编著者颜廷亮。 敦煌文学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一直备受关注。从东晋十六国时期到元末明初,前后延续了大约一千多年。《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丛书:敦煌文学千年史》作者为从事敦煌学研究的专业学者,有着很强的学术功底,作者汇集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对敦煌文学从形成、发展、繁荣到销亡的变化过程作了深入系统地剖析,是目前填补敦煌学研究空白的一部有份量的作品。
《中国小说史略》共有二十八篇,叙述中国古代小说发生、发展、演变过程,始于神话与传说,迄于清末谴责小说。主要探讨了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技巧和演变趋势。是中国文学研究现代进程中具有开先河之功的重要作,充分体现了现代学术发展的视角。
《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共三十卷,以英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全部汉文非佛教文献为资料来源,将这些数百年前或一千多年前的古代写本,全部按号释录成通行的繁体字,并对原件的错误加以校理,尽可能地解决所涉及文书的定性、定名、定年等问题。本书收录的文献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民族、历史、艺术、语言、文学、音乐、舞蹈、社会、建筑、科技及中西交通等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如果我们不能真正读懂敦煌壁画,我们就不能真正理解敦煌壁画融汇中外艺术的伟大意义,就不能通过敦煌壁画(包括绢画)去复原南北朝至唐宋的绘画史,就不可能以敦煌壁画为依据来鉴定现代某些画作的真伪。 本书共收十篇文章,主要是作者根据读画所得而对一些问题的探时。内容涵盏敦煌艺术的价值以及在中国美术史研究方面的意义、敦煌壁画的原貌及误读、敦煌艺术与印度及中亚的文化交流、敦煌壁画与唐代文化特别是与一些唐代画家绘画的比较问题、罗寄梅所摄敦煌石窟照片的意义、敦煌版画及相关问题、依据敦煌壁画来鉴定某些绘画真伪等诸多方面。
丛书介绍: 20世纪初因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文献流散而兴起的 敦煌学 ,成为 世界学术之新潮流 。浙江的罗振玉与王国维 导夫先路 ,几代浙江学人(包括浙江籍及在浙工作生活者)奋随其后,薪火相传,从赵万里、姜亮夫、夏鼐、张其昀、常书鸿等前辈大家,到王仲荦、潘絜兹、蒋礼鸿、王伯敏、常沙娜、樊锦诗、郭在贻、项楚、黄时鉴、施萍婷、齐陈骏、黄永武、朱雷等著名专家,再到徐文堪、柴剑虹、卢向前、吴丽娱、张涌泉、王勇、黄征、刘进宝、赵丰、王惠民、许建平以及冯培红、余欣、窦怀永等一批更年轻的研究者,既有共同的学术追求,也有各自的学术传承与治学品格,在不同的分支学科园地辛勤耕耘,为国际 显学 敦煌学的发展与丝路文化的发扬光大做出了巨大贡献。浙江的丝绸之路、敦煌学研究者,成为国际敦煌学与丝路文化研究领域举世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