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敦煌藏经洞被发现后不久,数万件敦煌文物文献被英、法、俄、日等国一些“考察”“探险”者骗取、掠夺,致使流散海外,约五万件分藏于十多个 的四五十个机构及一些私人藏家手中。作者 全面梳理自己四十年来满世界寻找敦煌文献的经历,其中记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有寻找的艰辛,有收获的喜悦,也有不少独到的心得与感悟。本书不仅是一份 学者的学术成长记录,也是 敦煌学学术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本书文字明白晓畅,故事与知识融合,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是 的敦煌学入门读物;对于专业读者来说,也可从作者的治学态度和治学路径中得到激励与启发
《敦煌谈艺录》是《敦煌艺术书系》的一种,《敦煌艺术书系:敦煌谈艺录》是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先生探讨敦煌艺术的一本文集,共收录作者近些年发表的十篇文章。内容涵盖敦煌艺术的价值以及在中国美术史研究方面的意义、敦煌壁画的原貌、敦煌艺术与印度及中亚的文化交流、敦煌壁画与唐代文化特别是一些唐代画家的绘画比较问题、敦煌版画及相关问题、通过敦煌壁画的调查研究来作绘画鉴定的尝试等诸多方面。《敦煌艺术书系:敦煌谈艺录》对敦煌艺术的研究主要基于作者读画(敦煌壁画)的心得,对大众了解敦煌艺术、读懂敦煌壁画具有极大的参考和启发作用。
时间的长河中,一切都在变。 当敦煌研究院的工作人员思考着有没有什么恒定的事物,可以连接古今世界时,岁时节令,便成为了 的答案。 从敦煌壁画、塑像、文献资料中寻找古人生活的踪迹,再结合中国传统的节日、二十四节气,用新媒体动态图 文的方式,呈现一个古老又年轻的敦煌。 200余幅插图、35篇文字,全面展示敦煌民俗、礼俗和佛俗。
煌煌,大明也。明代是中国历 一个璀璨的时代,其冠服制度 是从一个侧面生动诠释了大明王朝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同时也反映了不同代际、地域之间的传承与创新。 本书充分运用考古发掘材料,综合传世实物、文献、图像,对明代帝王后妃、品官命妇、士庶及妻的冠帽服饰做了系统梳理与研究,客观上体现着明代礼制的变化,是一部有着多重价值的明代服饰专著。
《中古敦煌邈真论稿》以河西地区敦煌莫高窟为中心,对中晚唐至五代时期所创制的僧俗邈真图像进行了综合研究。 《中古敦煌邈真论稿》首先从概念辨析切入,试图在信仰与图像两个层面,厘清并界定中古时期敦煌邈真的边界与范畴,并力图将其还原到彼时河西地区的历史情境。就家族邈真而言,通过讨论与邈真密切相关的宗教图像,从多个侧面展示邈真对家窟空间布局的整体影响 ;就高僧邈真而言,则追溯其图像元素与配置的源流。此外,《中古敦煌邈真论稿》借助敦煌出土文书及绘塑图像,分别讨论中古前后两例皇室与民间的邈真案例。
归义军是晚唐设在以敦煌为中心的西北边陲藩镇,中经五代诸朝,至北宋前期覆亡,先后由敦煌大族张、曹等氏世袭掌政,统治长达一百八十年左右。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群雄割据,归义军节度使张承奉也建立了西汉金山国及敦煌国。五代初,曹氏取代张氏,重建归义军藩镇,但在正史中却被列入四夷附录或外国传,是个具有较大独立性的地方政权。 随着敦煌文献的发现,经过一个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的辛勤探索,以藤枝晃《沙州归义军节度使始末》(1941-1943年)、荣新江《归义军史研究》(1996年)为标志,归义军历史的基本面貌已经得到了充分的揭示。不过直到世纪之交,各国所藏的敦煌文献才终得以全部公布,对藏经洞的性质与归义军的历史才有了全面认识和把握的可能。本书在总结梳理百年来敦煌文献与归义军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考察了
《敦煌十六国至隋石窟艺术》一书是“敦煌与丝绸之路石窟艺术丛书”其中之一。本书分别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敦煌石窟中的彩塑和壁画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作者顾淑彦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在阐释莫高窟彩塑艺术和壁画艺术的同时,精选大量紧密配合各章节内容的插图,以图配文,以文释图,相得益彰。
莫道敦煌石窟美,壁画佳作在榆林。榆林窟俗称万佛峡,是中国十大石窟之一,窟内彩塑精美、壁画斑斓,在内容、艺术风格、绘画形式方面同敦煌莫高窟一脉相承,同为姊妹窟。本书属于《丝路物语》书系第五辑,本书从榆林窟的历史营建、历史背景、雕塑艺术、经典洞窟、壁上丹青等多个角度讲述榆林窟的所蕴含的丰厚的文化底蕴,本书语言通俗易懂、图片精美、结构合理、叙述严谨,加入 的敦煌学研究成果,使全书血肉丰满,可读性强,为读者打造至真至诚的民族智慧典范,激发读者对民族文化遗产的珍爱,增强文化自信。
本书作者以敦煌出土文献为基础,潜心研究了古代西域地区佛教的发展情况以及各个宗教发展的多元性。主要内容包括:敦煌文献对中国佛教史研究的贡献、唐代敦煌与长安及法门寺之佛教文化关系、东山法门对敦煌禅修的影响、甘肃省博物馆藏道教《十戒经传授盟文》研究、敦煌回鹘文佛教文献及其价值、汉传佛教对回鹘的影响、藏传佛教对回鹘的影响、佛教与回鹘印刷术研究、回鹘萨满教与道教及巫术之关系等。本书内容涉及广泛,专题研究针对性强,因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现存内容为丰富、规模为宏大、保存为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具有珍贵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加之制作材料较为脆弱等特点,敦煌莫高窟壁画产生了大量病害,其中如酥碱、空鼓、起甲、壁画脱落等多种病害均与可溶盐的富集和运移有关,而导致可溶盐运移的水汽来源一直是莫高窟保护中的研究热点和未解难题。本书从壁画结构和病害调查入手,开展了莫高窟区域地质与洞窟地层工程地质特征方面的调查与研究,研究了莫高窟地层含水、含盐及渗透特性,分析了莫高窟水环境特征和导致窟内壁画产生病害的水盐来源关系。
本书共分为五编,分别论述了敦煌石窟中的鲜卑、吐蕃、回鹘、党项、蒙古等五个少数民族的服饰。每一编中运用大量敦煌石窟中的形象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对该民族帝王、王妃、官吏、贵族妇女、侍从侍女、平民、儿童等社会阶层人物的服装、发型、化妆进行全面、深入的论述。论文的论述不只停留在敦煌服饰表面,而是把服饰研究置于民族迁徙、民族政权变更、宗教信仰、经济发展等大背景下,分析了该民族服饰源流、与中原汉族服饰的相互影响、各民族之间服饰相互影响,深入探讨了该民族服饰发展的历程。 古族、维吾尔族,他们的生活风俗、衣冠服饰,已远非古代。敦煌石窟中展示了从四世纪到十四世纪鲜卑族、吐蕃族、回鹘族、党项族、蒙古族等几个在中国建立过政权的重要少数民族人物服饰,为现今研究西北古代少数民族史提供极为珍贵的
《敦煌占卜文献与社会生活》由王晶波著,全书以敦煌文献为研究对象,着重搜集文献中有关占卜方面的史料记载,并进行系统总结。《敦煌占卜文献与社会生活》主要就敦煌卜法文献、敦煌式占类文献、敦煌占候类文献、敦煌相术类文献、敦煌宅经、敦煌葬书、敦煌禄命文献、敦煌梦书、敦煌选择时日宜忌文献、敦煌杂占卜文献等进行梳理阐释,并就上述各类文献的特点及社会认识意义作了概括论述。
《伯希和西域探险日记(1906-1908)》是伯希和西域考古探险团重要的文献,首次公开刊布!伯希和的这部日记并不像普通旅行家、探险家或一般学者所作的那种游记,他记述的都是学术上的重要问题,他将田野口碑资料与文献资料相结合,以口碑补史料,以史料证口碑。该日记始于1906年7月15日的撒马尔罕,结束于1908年10月1日的郑州。书中还附有伯希和于这次探险期间所写的信件,这些信件也都是“ 学术信札”,每一封相当于一篇科考探险日记。这些书信与日记互补互证,角度不同,详略各异,真实反映了当时中国西域的整体面貌。
本书按照公文的三种运行方向(下行、上行、平行) , 将唐宋时期的敦煌公文分成”牒文”“帖文与榜文” ”致书和咨文” ”状文和启文”“别纸” 、\"委曲” 九种文体大类,重点论述各类文体在唐宋敦煌地方社会政治生活中实际的应用,通过对一一些公文内容的解读,对此种公文文体所承担的政治功能结合,历史文献进行实证性分析。同时对判文、批答和公文上的标识符,以及公文上的印章、传递与保存,结合唐宋政治制度予以解读,将公文文体与社会政治制度紧密联系,考察政治制度的实际运行情况,是本书的主要特点。
本书是 欧亚历史文化文库 中的一种,同时也是敦煌占卜文献研究的成果,该项研究入选*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6JJD870003),同时还获得了兰州大学 985工程 敦煌学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资助、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XZS003)资助以及*社科规划项目(13YJA770007)资助。 就敦煌占卜文献目前的研究状况而言,其形势并不令人满意,既有成果虽可以起到指引门径的重要作用,但总体来讲仍较为薄弱,由于受到种种条件制约,有些研究论著中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不足,尤其表现在卷名考订错误、抄创时间判断的错误、研究重复等方面,因此撰写一部搜集详尽、考证精当、充分汲取百年来敦煌占卜文献研究优秀成果的著作以供学术界研究之用,也就成为敦煌学界当下的迫切任务之一。本书的撰写正是在此背景下开展的。本书包括易占、卜法、式法、天文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