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年敦煌藏经洞被发现后不久,数万件敦煌文物文献被英、法、俄、日等国一些“考察”“探险”者骗取、掠夺,致使流散海外,约五万件分藏于十多个 的四五十个机构及一些私人藏家手中。作者 全面梳理自己四十年来满世界寻找敦煌文献的经历,其中记述了很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有寻找的艰辛,有收获的喜悦,也有不少独到的心得与感悟。本书不仅是一份 学者的学术成长记录,也是 敦煌学学术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本书文字明白晓畅,故事与知识融合,对于普通读者来说是 的敦煌学入门读物;对于专业读者来说,也可从作者的治学态度和治学路径中得到激励与启发
《敦煌谈艺录》是《敦煌艺术书系》的一种,《敦煌艺术书系:敦煌谈艺录》是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先生探讨敦煌艺术的一本文集,共收录作者近些年发表的十篇文章。内容涵盖敦煌艺术的价值以及在中国美术史研究方面的意义、敦煌壁画的原貌、敦煌艺术与印度及中亚的文化交流、敦煌壁画与唐代文化特别是一些唐代画家的绘画比较问题、敦煌版画及相关问题、通过敦煌壁画的调查研究来作绘画鉴定的尝试等诸多方面。《敦煌艺术书系:敦煌谈艺录》对敦煌艺术的研究主要基于作者读画(敦煌壁画)的心得,对大众了解敦煌艺术、读懂敦煌壁画具有极大的参考和启发作用。
时间的长河中,一切都在变。 当敦煌研究院的工作人员思考着有没有什么恒定的事物,可以连接古今世界时,岁时节令,便成为了 的答案。 从敦煌壁画、塑像、文献资料中寻找古人生活的踪迹,再结合中国传统的节日、二十四节气,用新媒体动态图 文的方式,呈现一个古老又年轻的敦煌。 200余幅插图、35篇文字,全面展示敦煌民俗、礼俗和佛俗。
煌煌,大明也。明代是中国历 一个璀璨的时代,其冠服制度 是从一个侧面生动诠释了大明王朝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同时也反映了不同代际、地域之间的传承与创新。 本书充分运用考古发掘材料,综合传世实物、文献、图像,对明代帝王后妃、品官命妇、士庶及妻的冠帽服饰做了系统梳理与研究,客观上体现着明代礼制的变化,是一部有着多重价值的明代服饰专著。
《中古敦煌邈真论稿》以河西地区敦煌莫高窟为中心,对中晚唐至五代时期所创制的僧俗邈真图像进行了综合研究。 《中古敦煌邈真论稿》首先从概念辨析切入,试图在信仰与图像两个层面,厘清并界定中古时期敦煌邈真的边界与范畴,并力图将其还原到彼时河西地区的历史情境。就家族邈真而言,通过讨论与邈真密切相关的宗教图像,从多个侧面展示邈真对家窟空间布局的整体影响 ;就高僧邈真而言,则追溯其图像元素与配置的源流。此外,《中古敦煌邈真论稿》借助敦煌出土文书及绘塑图像,分别讨论中古前后两例皇室与民间的邈真案例。
莫道敦煌石窟美,壁画佳作在榆林。榆林窟俗称万佛峡,是中国十大石窟之一,窟内彩塑精美、壁画斑斓,在内容、艺术风格、绘画形式方面同敦煌莫高窟一脉相承,同为姊妹窟。本书属于《丝路物语》书系第五辑,本书从榆林窟的历史营建、历史背景、雕塑艺术、经典洞窟、壁上丹青等多个角度讲述榆林窟的所蕴含的丰厚的文化底蕴,本书语言通俗易懂、图片精美、结构合理、叙述严谨,加入 的敦煌学研究成果,使全书血肉丰满,可读性强,为读者打造至真至诚的民族智慧典范,激发读者对民族文化遗产的珍爱,增强文化自信。
敦煌壁画绚烂多姿,是分工合作的产物,画师如何作画?僧侣、供养人在其中发挥了什么作用?敦煌壁画原来是千年前的《秘密花园》般的“填色书”?敦煌壁画的画稿和后期被文人追捧的线条优美的“白描”单色画有何关系?……敦煌画稿作为画师记录创作构思的草图,是中国艺术中 罕见的直接来自生产创作过程的材料。本书是知名东亚艺术史学者胡素馨教授关于敦煌画稿的著作,书中以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纸本画稿为中心,全面分析了敦煌画稿及其相关供养人的经济社会网络,是首先系统讨论敦煌画稿与工坊中的绘画实践、供养人关系及洞窟营建之间关系的著作。本书还涉及了唐代画史画论对绘画创作的品评,分析了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等对即兴自发的推崇及其关联的书法理论、道家思想,讨论不假外物的壁画家何以成为唐代绘画的主角。本书收录100余
《敦煌十六国至隋石窟艺术》一书是 敦煌与丝绸之路石窟艺术丛书 其中之一。本书分别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敦煌石窟中的彩塑和壁画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作者顾淑彦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在阐释莫高窟彩塑艺术和壁画艺术的同时,精选大量紧密配合各章节内容的插图,以图配文,以文释图,相得益彰。
《敦煌十六国至隋石窟艺术》一书是“敦煌与丝绸之路石窟艺术丛书”其中之一。本书分别从不同的历史时期,对敦煌石窟中的彩塑和壁画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作者顾淑彦用通俗生动的语言,在阐释莫高窟彩塑艺术和壁画艺术的同时,精选大量紧密配合各章节内容的插图,以图配文,以文释图,相得益彰。
本书是 欧亚历史文化文库 中的一种,同时也是敦煌占卜文献研究的成果,该项研究入选*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6JJD870003),同时还获得了兰州大学 985工程 敦煌学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资助、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XZS003)资助以及*社科规划项目(13YJA770007)资助。 就敦煌占卜文献目前的研究状况而言,其形势并不令人满意,既有成果虽可以起到指引门径的重要作用,但总体来讲仍较为薄弱,由于受到种种条件制约,有些研究论著中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不足,尤其表现在卷名考订错误、抄创时间判断的错误、研究重复等方面,因此撰写一部搜集详尽、考证精当、充分汲取百年来敦煌占卜文献研究优秀成果的著作以供学术界研究之用,也就成为敦煌学界当下的迫切任务之一。本书的撰写正是在此背景下开展的。本书包括易占、卜法、式法、天文占、
《鸣沙习学集》,徐俊撰,收录论文、札记、书评三十余篇,其主体都与敦煌吐鲁番文学相关。全书按照论文、劄记、书评及附录编排,大致分为先唐诗、唐五代诗、歌辞、学术史等四类,各类基本按写作时间或发表先后为序,个别略具综合性质者置于类末。作者自述其近三十年学术经历云: 1986年前后,因为承担责编陈尚君先生《全唐诗补编》(包括王重民先生等《全唐诗外编》修订本)的缘故,我开始接触敦煌写本文献,并尝试对有关敦煌诗歌进行查考和辑录。到1991年,基本完成敦煌诗歌写本的普查、校录;1995年完成《敦煌诗集残卷辑考》初稿,并列入中华书局发稿计划,2000年6月正式出版。 我曾取王重民先生《敦煌曲子词集》、任半塘先生《敦煌曲校录》和《敦煌歌辞总编》、饶宗颐先生《敦煌曲》等校读对勘,因而对敦煌歌辞类写本有所关注和了解。
敦煌定若远,一信动经年。要真正理解中国,认识中国,特别是中国古代艺术史,敦煌都是不可或缺的。然而,一直以来,对于普罗大众来说,敦煌以及其背后的历史似乎遥不可及。但实际上,敦煌不仅属于学界, 属于我们每一个人,要“继续敦煌”,实有必要让敦煌走出学界,走进大众。2010年和2013年,《生活》杂志的采编团队几次前往敦煌、兰州等地,对几代“敦煌人”进行了全面、深入的采访。这本书是4年多追踪历程的结集,将呈现一场冥冥之中的相遇——一座洞窟与一个(群)人的相遇,千年佛国与数十载人生的相遇。莫高窟与她的守望者们,在荒漠中相互召唤并彼此守候。他们的守护延长了莫高窟的生命,而在敦煌,他们也找到自我,找到艺术、文化乃至人生的新路。《敦煌:众人受到召唤》为四色图文书,既有敦煌研究院提供的珍贵图片,又有《生活
《敦煌谈艺录》是《敦煌艺术书系》的一种,该书是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先生探讨敦煌艺术的一本文集,共收录作者近些年发表的十篇文章。内容涵盖敦煌艺术的价值以及在中国美术史研究方面的意义、敦煌壁画的原貌、敦煌艺术与印度及中亚的文化交流、敦煌壁画与唐代文化特别是一些唐代画家的绘画比较问题、敦煌版画及相关问题、通过敦煌壁画的调查研究来作绘画鉴定的尝试等诸多方面。本书对敦煌艺术的研究主要基于作者读画(敦煌壁画)的心得,对大众了解敦煌艺术、读懂敦煌壁画具有极大的参考和启发作用。
归义军是晚唐设在以敦煌为中心的西北边陲藩镇,中经五代诸朝,至北宋前期覆亡,先后由敦煌大族张、曹等氏世袭掌政,统治长达一百八十年左右。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群雄割据,归义军节度使张承奉也建立了西汉金山国及敦煌国。五代初,曹氏取代张氏,重建归义军藩镇,但在正史中却被列入四夷附录或外国传,是个具有较大独立性的地方政权。 随着敦煌文献的发现,经过一个世纪以来国内外学者的辛勤探索,以藤枝晃《沙州归义军节度使始末》(1941-1943年)、荣新江《归义军史研究》(1996年)为标志,归义军历史的基本面貌已经得到了充分的揭示。不过直到世纪之交,各国所藏的敦煌文献才终得以全部公布,对藏经洞的性质与归义军的历史才有了全面认识和把握的可能。本书在总结梳理百年来敦煌文献与归义军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考察了
本书按照公文的三种运行方向(下行、上行、平行) , 将唐宋时期的敦煌公文分成”牒文”“帖文与榜文” ”致书和咨文” ”状文和启文”“别纸” 、\"委曲” 九种文体大类,重点论述各类文体在唐宋敦煌地方社会政治生活中实际的应用,通过对一一些公文内容的解读,对此种公文文体所承担的政治功能结合,历史文献进行实证性分析。同时对判文、批答和公文上的标识符,以及公文上的印章、传递与保存,结合唐宋政治制度予以解读,将公文文体与社会政治制度紧密联系,考察政治制度的实际运行情况,是本书的主要特点。
《敦煌吐鲁番研究》每年出版一卷,以刊登研究敦煌吐鲁番及相关地区出土文献的论文为主,兼及学术动态和书评。为庆祝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三十周年,《敦煌吐鲁番研究(第13卷)》特刊发专号,刊有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日本等著名学者关于敦煌、吐鲁番学的研究论文30余篇、书评2篇及2010年8月至2012年12月出版的新书目。本书由饶宗颐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