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墓志是山西省艺术博物馆馆藏一大特色和看点,墓志价值历来为学界所重,该馆藏墓志从北朝开始,几乎历代都有。张建华、刘国华编著的这本《山西省艺术博物馆馆藏碑志集萃》收集碑拓40方,名的有北齐《斛律昭男墓志》、北周《曹恪碑》、唐《王胡墓志》、后晋《何君政墓志》、清《天泽润公碑》等。
深圳博物馆收藏匾额500余块,是这个年轻的博物馆独具特色的藏品,很受馆内外的关注。匾额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道独特的风景,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匾额融建筑、书法、装饰艺术于一体,有着中华文化的独特神韵和魅力。贞干表微,是深圳博物馆匾额精品展的名字,意思是用竹木表明微细的、隐而不现的人或事。该展览共展出精品匾额80多块,得到了观众的良好反响。为了与更多的人分享展览的成功,深圳博物馆编写了《贞干表微:深圳博物馆馆藏牌匾精品》。
近代是中国博物馆产生及初步发展的一个特殊历史时段。博物馆从无到有的创建过程中,不但从根本上冲击了中国古物私藏秘守的固有模式,同时宣扬了新的公共文化观念,拓展了公共服务空间,对此后中国博物馆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徐玲著的《博物馆与近代中国公共文化(1840-1949)》在中西文化冲突及交流的背景下,分析近代中国博物馆产生及发展的社会环境,国人自主建馆的历程及学界对博物馆体制化建设的探索等,进而从公共文化角度重新审视近代中国博物馆的特性。以期还原博物馆在近代中国文化转型过程中的独特贡献。本书适合从事博物馆学研究的专家、学者及博物馆从业人员参考、阅读。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制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系列》阐述了文物保护单位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尤其以大量一手资料介绍了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遴选以及20世纪60年代未公布的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遴选情况,使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了文物保护单位制度形成过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制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系列》在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遴选工作、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施成效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梳理、总结和探讨基础上,还对美国国家历史地标申报遴选情况做了介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制度研究/人文社会科学系列》是一本系统介绍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一中国基本的文物保护管理制度发生、发展及其作用的专著。对于读者了解甚至从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遴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具
“梦回红山”系列丛书是民间收藏家张鹏先生策划出版的,收录了众多红山文物藏家的珍品。本书展示的都是收藏家田亚军先生多年的藏品,共计170余件,藏品之精、解读之详,为近年来少见。书中很多观点都是作者多年研究的结果,为红山文化专家称道。本书的面世,为推进红山文化研究、促进红山文物的保护和收藏将起到很好的作用。
《谜一样的清明上河图》是日本朝日新闻社记者野岛刚的著作,诉说了《清明上河图》鲜为人知的名画流转故事。在书中,野岛刚不仅从政治与文化交光错影的暧昧地带剖析名画背后的权力故事,也深刻地进入到画作的深层细节,包含已成历史谜团的张择端身世之谜、《清明上河图》创作年代之谜、画作描绘时节之谜。在错综复杂的线团中,作者根据各种文献资料、实地采访,抽绎出最清晰的理解线索,带领读者领略《清明上河图》的玄妙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