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neral Study of Chinese Bronzes(《中国铜器综述》)是陈梦家先生对其旧作《中国铜器概述》(附载《海外中国铜器图录》第一集卷首)的扩大改作,共十五章,对中国铜器的研究方法、研究简史、重要出版物、考古发现、地域分布、相关术语、相关的古文字学以及铜器器形分类、铭文作伪与铸造、文化背景、年代学、风格与文饰、断代等问题作了综合而系统的论述。原文以英文撰写,不仅是研究中国铜器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了解陈梦家先生治学方法、治学精神的重要作品,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出版价值。此次将陈梦家先生自存英文打印稿原样影印出版,上有陈先生修改的笔迹。
王会田主编的《山东临淄战国汉代墓葬与出土铜镜研究(共2册)(精)》分两大部分。 部分概括介绍了临淄战国、汉代墓葬与铜镜的出土情况,综述了不同等级的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的特点,列举了战国、两汉时期大、中、小型墓葬不同的表现形式。将筛选的684面铜镜,依据铜镜的镜体、主题纹饰及铭文的不同,划分为17类。每一类型的铜镜,按照时代的先后顺序,进行对比研究,介绍了不同阶段铜镜的形制、纹饰特点、演变规律及各时期的文化特征。第二部分以铜镜照片和拓片为主,每面铜镜都配有文字介绍,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全面形象、生动地展示临淄所出铜镜形制、纹饰及铭文。
研究主要涉及古文字研究考释、器物考证、考古学类型学、青铜器分期分区与断代、科技考古、文物美学、器物与金文鉴定等多维层面。注意史论结合,建立了青铜器与铭文完整的发展演变的理论体系,并取得了金文考释研究的多项成果。参加20世纪90年代国家组织的全国文物鉴定系统工程专家组,负责青铜器与铭文鉴定,在近十年的鉴定工作中,取得了很大成果。
宣德炉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明代宣德炉的铸造是一个转折点,在继承了宋代文化的精髓下,宣德铜炉再一次成为与文人雅士交辉相映之佳器。作者宣德炉收藏家刘锡荣先生,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三十余年,尤其是对中国古代艺术品的收藏、研究方面,卓有成效。《钟鼎茗香(3荣斋清供珍赏)》在全面阐述宣德炉的历史、源流、相关典籍的基础上,选取数十座典型宣炉,剖析其形制、皮色、款识以及收藏要旨,兼及与之相关的书画、文案用具陈设、茶事文玩等等,力图较全面地复原古代宣炉的设置环境及文人雅士的社会生活。此书的出版可以较全面提升宣炉文化,有助于民间收藏良性发展。
《中国 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是一套馆藏重要文物著录与专题研究相结合的学术研究图录。全书分甲骨、玉器、陶器、瓷器、青铜器、金银器、木器家具、玺印、瓦当、铜镜、钱币、陶俑、佛造像、墓志、杂项、绘画、书法、古籍善本、明清档案、历史图片等卷,基本涵盖了中国 博物馆馆藏文物的重要部分。 其中,《青铜器卷》分为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五个分册。本册是为商代分册,收录馆藏商代青铜器精品159组(165件),不仅有旧藏,还有近年新入藏的器物,是研究先秦史的珍贵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殷墟青铜器的铸造技术在中国古代金属技术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其中礼器是为重要、铸造工艺也是为复杂。本书在梳理、归纳、总结与殷墟青铜礼器铸造工艺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将铜器与铸铜遗物对照,复原殷墟青铜礼器制作的工艺流程,包括造型材料的选择和制备、铸型的设计与制作兼及铭文和花纹的制作、铸型的焙烧与装配、合金的熔炼与配制、铸后加工等各个环节,探讨了殷墟青铜礼器制作的技术来源及演进路径,初步探索了殷墟青铜冶铸业的工匠身份和组织管理及祭祀礼仪等问题。
本书精选里耶秦简博物馆藏36件青铜器的全形拓编辑而成,具有一定的资料性和艺术性。 本书收录了里耶秦简博物馆收藏的珍贵青铜器文物36件,采取高清图和全形拓的方式展现了这些文物的艺术特征和文化价值。例如,西汉时期铜博山炉。炉盖作博山状而名,炉侧有精美的纹饰,具有一定的艺术性;人们在炉内焚燃球状或饼状的龙脑、苏合等香料,反映了那时候人们的薰香的习俗。 本书收录了里耶秦简博物馆收藏的珍贵青铜器文物36件,采取高清图和全形拓的方式展现了这些文物的艺术特征和文化价值。例如,西汉时期铜博山炉。炉盖作博山状而名,炉侧有精美的纹饰,具有一定的艺术性;人们在炉内焚燃球状或饼状的龙脑、苏合等香料,反映了那时候人们的薰香的习俗。
本书主要为中国早期铜镜的资料性著作,共收录齐家文化、夏商周等绵延1500年之古代早期铜镜,共约125面;同时,附有数篇研究性论文。本书采用图文混排,一镜一面的方式编排,简明扼要,填补了研究早期铜镜之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