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青铜器》是青铜器研究鉴定名家马承源先生撰写的一部综览性的学术著作,既适合作为对青铜器感兴趣的读者的入门读物,也是专业研究者应当备有的基本参考资料。本书部分对商周青铜器进行了整体性的介绍,从青铜的定义、青铜器的铸造方法、发展源流,到造型、纹饰、使用情况和内涵,结合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呈现了古代社会生活背景下青铜器的面貌。第二部分是本书的主体,对自二里头文化至东汉晚期、涵盖各种器型的近70件有代表性的著名青铜器分别作了介绍,每件器物均有图片和文字说明,特别是对铭文作了充分的解释,使读者对青铜器个体及其反映的历史事实形成具象的认识。后的附录部分是对常见的各类青铜器器型的简述,方便读者查阅和掌握基本器型概况。
作为纹样的一个类型,唐代金银器角隅纹样同主题纹样的演变基本同步,种类繁多、面貌丰富,反映了唐代金银器纹样的装饰特点。《唐代金银器角隅纹样研究》应用史料学、类型学等研究方法从题材、区域类型及与形制关系三方面展开讨论,分析角隅纹样的不同题材类型及其各自应用特点、规律;并在分析过程中注重社会历史、文化、地域等方面的影响;进而通过列表分析角隅纹样各类型分布特点、演变过程及形成原因,并与形制和构图演变相结合,确立了形制对纹样的决定作用,以及纹样对器物装饰和塑造作用,把饰与型的关系提高到相辅相成、完美结合的境界,揭示唐代的时代审美风尚和文化追求,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也可以为相关研究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本书从山东地区一省及省内各地域情况的古代方志(包括民国时期修撰的传统体例志书)中,辑录青铜器资料303条,兼及相关的封泥、钱范资料,时代以商周秦汉为主,玺印、铜镜则晚至隋唐。所辑录的资料按照现在的地级市顺序依次排列
本书根据考古发现和科技考古研究数据,对热锻薄壁青铜器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在系统收集有关资料的基础上,深入考察了先秦两汉时期热锻薄壁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器类、时空分布、使用者身份等方面,并论述它们的发展历程
左太北编著的《左权家书》主要以图片和文字形式反映了左权同志在抗日战争年代的十几封家书,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同时还有左权的简传、领导人的题字照片、家人及后代的回忆纪念文章、左权陵墓及纪念建筑照片。左权,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高级指挥员,军事家。1905年3月15日生于湖南省醴陵县黄茅岭一个农民家庭。中学时代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1924年3月入孙中山的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军政部陆军讲武学校,11月转入黄埔军校第1期,后参加讨伐军阀陈炯明的两次东征。192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赴苏联,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30年回国后,到中央革命根据地,历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第1分校教育长、新12军军长、第15军军长兼政治委员、第1军团参谋长和代理军团长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