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青铜时代,即是指上古的夏商周三代。以青铜冠名,可见青铜器是贯穿三代文化的核心内容。从青铜器的产生到大量制造与使用,再到逐渐消失,构成了世界范围内独树一帜的青铜时代。它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视角。 本书由张光直先生两卷名著《中国青铜时代》和《中国青铜时代二集》合编而成,对青铜时代文化与社会的若干主要特征作整体性的讨论,不仅是技术史角度的研究,还详尽论述了从政治、经济到战争、祭祀,从礼仪、艺术到巫术、饮食等等重要专题。以期回答,为什么青铜器在中国历史上有这么大的重要性?为何独在中国考古学上,青铜时代仍然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中心概念?
张闻玉先生采用 三证合一 的论证方法,将文献记载、青铜器铭文与实际天象三者紧密结合,整理、分析数十件王年、月序、月相、日干支俱全的西周铜器铭文,利用十项 铜器历日研究条例 规则,以 月相定点 为核心理论,一一落实这些铜器记载的纪年。针对自西汉刘歆以来及至 夏商周断代工程 的种种结论,作者指出 二重证据法 的不足及 月相四分 的失误,在强调 月相定点 的基础上,考证出西周的王序和王年,对考古界和历史研究界的断代既有补充,也有纠正。
書稿共收錄20篇論文,分爲三大板塊:一、新見青銅器討論,探討夫人昶姬匜、 陳侯因咨造 銅戈等新見器物;二、金文與殷周史,主要爲銘文字詞考釋、涵義辨析等;三、青銅器及相關考古學研究,涉及銅器紋飾、器用制度及銅器群的形成等問題。該書承續《青銅器與金文》第一輯至十二輯,將對商周考古學界和古文字學界產生持續的影響。
编这本小书的契机是在2016年8月,四川省委宣传部和文化厅决定承接中国第二届考古大会。是年7月下旬,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三星堆博物馆联合主办的 三星堆祭祀坑发现30周年暨三星堆与世界上古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 正在广汉召开,省委宣传部甘霖部长听说来了一大批中外学者,很想见见专家们,听听大家对三星堆和四川考古研究的建议,嘱咐我联系了10多位中外专家。在会议期间的一个晚上,甘部长在武侯祠博物馆会议室里接见了大家并和专家做了长时间座谈。在那次座谈会上,中国考古学会王巍会长发言中,介绍到学会正在选择第二届中国考古大会的承办单位和举办地时,甘部长立即插话说,他个人意见请中国考古学会考虑让四川承办,同时也请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会后认真论证一下必要性和可行性,报文化厅和宣传部后再正式作答。 我们很快拿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十二五 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是一套基于考古发现和传世文物等物质实体而书写的中国古代文化史。包括通史和专史两个系列,通史系列按年代进行划分,共6卷。专史系列则是根据中国古代物质文化遗存的分类,按 类 来叙述某类物质文化遗存的分述系列,包括古建筑等基于不可移动文物进行研究的分卷,也包括玉器、铜器等基于各类可移动文物进行研究的分卷。两个系列从纵横两个维度,多层面地展示了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的煌煌篇章。本书是《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之铁器卷,讲述的是铁制品以及冶铁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图文并茂,为读者了解中国铁器发展史提供了丰富直观形象的视觉感受。
20世纪以来,贫瘠的黄土丘陵地区陆续出土了几百件晚商时期精美的青铜器。本书从这一问题入手,以手资料深入剖析了黄土丘陵的本地社会;研究了青铜器的产地;分析了黄土丘陵与华北平原、关中盆地、蒙古草原的跨地区互动关系。黄土丘陵与发达的中原文明相比是较简单的边地社会,但是凭借有利的地理位置,它充当了跨地区联系的枢纽。 本书从社会 经济和古代贸易的角度观察社会变迁,为理解中原文明的成长、黄土丘陵等北方边地社会的发展,以及青铜时代中国与蒙古的远距离交流提出了系统解释。
《昭陵博物馆珍品讲读》由昭陵博物馆 馆员、壁画艺术专家高春鸿先生撰写。全书分为“彩釉韫古”“琬琰流芳”“丹青流彩”三篇,撷取昭陵博物馆一级文物80件(组),择要介绍其艺术特点和历史文化价值,彰显其在雕塑艺术、书法流脉、壁画风貌等方面的独特魅力。书中配有二维码,扫码后可以获得高清文物图、精彩讲读音频、作者答疑,并能与同好者相互交流,深入了解初唐社会历史风貌。
本书以春秋时期许公墓青铜编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2002年发掘的许公墓中纽种、甬钟、鎛钟等三十余件出土乐器的研究,旨在揭开周初许国历史的面纱。本书以许国在春秋时期的地理特点和其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所处的地位为背景,借助考古发现和仅存的少量古文献记载,针对许公墓编钟进行 、系统综合性研究。
本书中的宋元明金银首饰两卷,堪称空谷足音,它正是在开篇所述背景下为向往者期待已久的力作。书中不仅对各类器物条分缕析,而且始终把它们放进整体的视野中作通盘观察,所以体系清楚,条理分明,其定名给人以各得其所之感。但要在文献中找到与实物的形制相符、彼此合辙对号的记载谈何容易,因为这些名称大部分并未在五经正 出现,作者必须博贯群籍,穷搜僻书逸典,披沙拣金,始有一得。她引用的好些文献都是颇不经见的,这就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启迪。比如宋元时曾流行一种弧形大钗,江苏江阴梁武堰宋墓所出者,以三十三对高高的金花筒排列而成,宽度达17.5厘米。簪戴起来,横亘髻上,将成为其妆束中之辉煌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