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青铜器》是青铜器研究鉴定名家马承源先生撰写的一部综览性的学术著作,既适合作为对青铜器感兴趣的读者的入门读物,也是专业研究者应当备有的基本参考资料。本书部分对商周青铜器进行了整体性的介绍,从青铜的定义、青铜器的铸造方法、发展源流,到造型、纹饰、使用情况和内涵,结合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呈现了古代社会生活背景下青铜器的面貌。第二部分是本书的主体,对自二里头文化至东汉晚期、涵盖各种器型的近70件有代表性的著名青铜器分别作了介绍,每件器物均有图片和文字说明,特别是对铭文作了充分的解释,使读者对青铜器个体及其反映的历史事实形成具象的认识。后的附录部分是对常见的各类青铜器器型的简述,方便读者查阅和掌握基本器型概况。
夏商周断代工程 是国家第九个五年计划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之一。 在独立起源的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历经五千年沧桑巨变而从未中断的,惟有中华文明,这是中华民族对人类进步的杰出贡献。不无遗憾的是,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由兴起走向昌盛的时期,而我国古史的确切纪年,只能上溯到《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的始年 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再往前的历史纪年,或彼此歧异,或多有阙失,难以考索。自西汉末年的刘歆起,两千多年来,许多中外学者试图解决这一学术悬案。由于三代年代学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需要进行的研究非常繁多,使得任何个人的力量都难以取得突破。 夏商周断代工程 的总目标,是要将夏商周时期的年代学进一步科学化、量化,制定夏商周这一历史时期有科学依据的年代学年表,为深入研究我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打
本书的主要内容为:青铜文物修复的理念与原则、修复的设备与工具、认知与理解、青铜器的病害、修复方案、病害图与档案记录、基本修复流程、加固方法与应用、鎏金青铜器与镶嵌青铜器的表面处理与复原以及案例分析,从这10个方面来分章进行阐述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保护与修复问题。通过著者悉心整理,使得本书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篇章结构完整、内容资料全面、丰富,学术价值高,对修复青铜器文物具有指导意义,且对于研究中国文物修复的学者来说意义深远。
张闻玉先生采用 三证合一 的论证方法,将文献记载、青铜器铭文与实际天象三者紧密结合,整理、分析数十件王年、月序、月相、日干支俱全的西周铜器铭文,利用十项 铜器历日研究条例 规则,以 月相定点 为核心理论,一一落实这些铜器记载的纪年。针对自西汉刘歆以来及至 夏商周断代工程 的种种结论,作者指出 二重证据法 的不足及 月相四分 的失误,在强调 月相定点 的基础上,考证出西周的王序和王年,对考古界和历史研究界的断代既有补充,也有纠正。
本书是作者于1947年与《美国所藏中国铜器集录》同时完成的一部关联著作。现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收藏的V一英文稿本,由王睿等四人译成中文,译稿经张长寿、王世民二先生审阅。全书共分十五章,根据当时掌握的资料,对中国青铜器研究的诸多方面,如研究方法与研究简史、地域分布与文化背景、铜器术语和器形分类、形制与纹饰、作伪与铸造、铭文、断代等,作了全面而深入的论述,其中某些章节颇为精彩。这是中国青铜器研究史上,由于历史原因湮没甚久的一部著作,有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十二五 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是一套基于考古发现和传世文物等物质实体而书写的中国古代文化史。包括通史和专史两个系列,通史系列按年代进行划分,共6卷。专史系列则是根据中国古代物质文化遗存的分类,按 类 来叙述某类物质文化遗存的分述系列,包括古建筑等基于不可移动文物进行研究的分卷,也包括玉器、铜器等基于各类可移动文物进行研究的分卷。两个系列从纵横两个维度,多层面地展示了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的煌煌篇章。本书是《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之铁器卷,讲述的是铁制品以及冶铁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图文并茂,为读者了解中国铁器发展史提供了丰富直观形象的视觉感受。
20世纪以来,贫瘠的黄土丘陵地区陆续出土了几百件晚商时期精美的青铜器。本书从这一问题入手,以手资料深入剖析了黄土丘陵的本地社会;研究了青铜器的产地;分析了黄土丘陵与华北平原、关中盆地、蒙古草原的跨地区互动关系。黄土丘陵与发达的中原文明相比是较简单的边地社会,但是凭借有利的地理位置,它充当了跨地区联系的枢纽。 本书从社会 经济和古代贸易的角度观察社会变迁,为理解中原文明的成长、黄土丘陵等北方边地社会的发展,以及青铜时代中国与蒙古的远距离交流提出了系统解释。
目前已收集晋南地区出土和传世的青铜器,共计约500件。通过西周晋国青铜器的研究,我们或许能够对西周时期诸侯国青铜器的研究提过一些资料和方向。众所周知,西周封国众多,任伟先生所著的《西周封国考疑》中,整理并分析了西周时期的诸侯国,按姓氏分,有姬姓和非姬姓之别;按地域分,有南方、北方和中原之异;按流域分,又有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之不同。不同种姓、不同地域的文化、社会风俗难免会有差异,反映到青铜器上也应该是明显的,那么他们的异同、交流与融合也就成为我们必须研究的对象。
无
《近古吉金:宋元明清铜器新赏》是一部以传世宋元明清铜器为基础,结合出土文物与文献资料,综合运用器物类型学、考古学、工艺学、美术史学等研究方法,集中研究与展示宋代以来铜器艺术的专著。全书以科学严谨的学术内容、丰富可靠的考古资料和翔实精美的文物图片,向广大读者介绍宋元明清中国铜器的历史发展、艺术成就与鉴赏方法。
本书从夏商周青铜容器的分期、分类的考古学研究入手,在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分析了各类容器的造型设计特点及其演变过程,系统梳理了各类装饰纹样的起源和形式演变,并对部分装饰纹样的内涵做了创新性研究探索,进而分析了青铜器的装饰工艺方法和装饰艺术的表现形式,*后尝试性地探讨了商、周时期青铜器装饰艺术的阶段性规律及其所体现出的主要审美思想。
《元青花鉴识指南》采用了大量真切、清晰的大幅面实物图片,图文并茂地对“至正型元青花(样本)”进行了详细赏析。文中不仅对元青花器物的整体形制和图案纹饰进行了艺术鉴赏,更对图案纹饰、进口青花料显色特征、当时制瓷工艺、制瓷材质特征进行了显微放大,由整体到细微,层次鲜明地将元青花的绘画、文笔风格以及青花料的呈色特征有机地结合起来,内容具体详细,叙述深入浅出。 《元青花鉴识指南》还介绍了元青花的产生、成熟发展以及遭遇劫难的方方面面,解密了元青花被大多数人认为突然出现和突然消失的谜团;也以鲜明的观点阐明了“元青花”与“明青花”的区别以及它们之间的演变关系;同时,也对当前文物鉴定中某些片面地用科学仪器的“检测数据”来定论元青花真伪的做法,提出不同的看法。
本书由著名学者、青铜器研究的专家、上海博物馆原馆长马承源先生主编,初版于1988年出版,是国家文物局主持编写的文物博物馆系列教材之 一。该书初版受到了文博专业人员和广大业余爱好者的广泛好评,先后多次重印。这次修订,补充了近年的一些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同时更正了多处错误,并对插图作了较大调整。修订本比之初版本叙述更清楚,讲解更明白,配图更美观。本书对于青铜器研究者、学习者和爱好者而言,可谓案头的参考资料。
刘国祥主编的《东北与北方青铜时代》收录20世纪50年代以来,研究东北与北方地区青铜时代文化的代表性论文二十几篇,论题涉及东北地区青铜时代文化的遗迹、遗物、文化内涵等多方面。学者们在对区域考古学文化深入探讨的同时,也对不同区域之间考古学文化的相互联系与各自的发展轨迹进行了考察,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东北地区青铜文化研究成果的集中体现,反映出了东北与北方地区青铜文化半个多世纪以来的研究历史。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品中的杰出代表。地处美国纽约的首阳斋多年来珍藏有百余件中国古代青铜文物,被视为当今世界该艺术门类的重要私人收藏之一。“首阳斋”是上海博物馆捐赠人、美国著名华裔收藏家胡盈莹、范季融伉俪的斋名。斋主十分注重青铜器所蕴涵的文化与学术内涵,把收藏青铜器看作是一个学习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在海外收藏家中独树一帜。本次展览精选首阳斋所藏七十件(组)青铜文物出版成为图录,涵盖了我国青铜工艺发展过程中各时期的作品,并包含诸多带有铭文的器物,具有珍贵的学术研究和艺术鉴赏价值。首阳斋所藏青铜器迄今为止从未公开展出过。首阳齐、上海博物馆、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编的《首阳吉金(胡盈莹、范季融藏中国古代青铜器)》定将弥补国内公私收藏之不足,对于国内学者进一步了解和研究海外所藏中
《郑州青铜文化研究》是作者(李维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郑州青铜文化所获阶段性成果 的选辑。主要涉及郑州二里头文化、新砦期论证、商 文化、郑乇(毫)说等内容。其中,对密县曲梁、郑州岔河遗址分析,将 二里头文化与二里冈 文化在文化性质上予以区分;对密县黄寨出土二里头 文化牛骨刻辞释读,不仅将甲骨文的出现时代前推至夏代,而且为夏的存 在提供了文字线索; 对郑州二里冈出土商代牛肋骨刻辞的再发现,为探寻 商代都——乇提供了文字时证;其中有关学术讨论对于研究方法有所 启示。 《郑州青铜文化研究》可供从事考古学、历史学 、博物馆学研究的工作者及爱好者参考、阅读。
本书对汉中地区出土商代铜器进行了系统的科学分析和铸造工艺考察,揭示了其材质和制作技术特征,指出汉中地区在商代存在本土的青铜冶铸生产,并探讨了汉中与其他地区同时期青铜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联系。汉中铜器材质复杂、制作水平参差不齐,这样的技术差异既可能是铜器群整体年代跨度较大的反映,也可能是其制作地来源复杂多样的体现。
明代金银首饰的类型与样式,以全盛的面貌刷新了金银首饰领域的历史,用金银珠宝经营出来的奢华之色,因它的纹样之丰富与制作之精巧而成为书写于盈寸之间的一叶艺术史。本卷以文献、图像、实物互证的方式为首饰定名,以此揭示一器一物在社会生活史中自身的演变史以及蕴含其中的设计意匠,蔚为“奢华”的种种之“色”,因此而可触可感,其中所包含的种种故事,也因此有着构成历史细节的实证意义。附论《造型与纹样的发生、传播和演变》则是以个案分析来讨论中国古代造型设计的问题。
《丝路天山地区青铜器研究》是一部侧重点在搜集、归纳和梳理基础材料的学术著作,运用考古学与文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对新疆伊犁河地区、西天山、东天山、阿尔泰地区、塔里木盆地南缘等地区公元前 3000 前 1000 年的一千多个墓葬发掘的千余件青铜器进行了整理,对其器物类型、文化属性、时代及源流做了深入研究,展现新疆地区青铜文化在早期东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 , 弥补了新疆史前青铜文化研究中的不足,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这既是对世界文明体系的贡献,也是对史前丝绸之路的贡献。
青铜容器器类的研究,可追溯到上世纪初王国维先生对觥、?B的研究,而运用现代考古学的方法研究青铜容器器类,则是近几十年来的事情,先后有爵、方鼎、?S等器类的专门研究。本书对青铜壶的产生及发展的过程、特点、原因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巴式青铜器的发现与研究》汇聚了作者多年来的调查和研究成果,是对战国到两汉时期巴族青铜文明的阶段性总结,将巴族地区建国以来出土的巴式青铜器大体分成乐器、兵器、容器、杂器等类别,其中巴式剑、戈、矛、钺等青铜兵器和虎钮錞于、编钟、铜钲等青铜乐器是晚期巴族青铜文化的代表。并对巴族青铜文化研究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如巴蜀文化、巴楚文化以及巴族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关系作了讨论。
《宝鸡六章——青铜器之乡的考古学叙述》全面介绍了作为中国青铜器之乡的陕西宝鸡的考古发现,特别是近年来在石鼓山地区的考古收获。 《宝鸡六章——青铜器之乡的考古学叙述》的六篇文章,作者分别为陕西考古研究院、宝鸡市考古研究所、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等机构的研究人员。他们从讲述考古实践出发,在介绍宝鸡石鼓山西周墓葬出土青铜器的基础上,分析了与墓葬相关的问题:墓主人的族属和等级,陪葬青铜器、陶器的来源和历史信息,民国时期军阀在戴家湾地区的盗掘与今日海内外博物馆的青铜器收藏,商末周初关中西部文化与政局的变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