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时期前承西周,后启两汉,是我国历史上具有承前启后意义的关键环节,在中国古代历史研究中具有重要地位。然而东周青铜器的谱系长期以来没有得到科学揭示,一方面是因为大多数研究者将研究目的设定为分期断代而非构建谱系,另一方面也是受传统类型学研究方法的客观局限性所致,少数试图构建东周青铜器谱系的学者未能突破机械类型学的羁绊。为推动东周历史文化研究深入发展,需要深化东周时期青铜器的研究,以补充文献材料的不足。 本书选择东周青铜器中地位*重要、数量较多的青铜容器作为研究对象,从整体和全局出发,打破地域观念和界限,将各地区出土的东周青铜容器以器类为纲统一进行型式分类,研究每一类青铜容器发展演变的谱系,透物见人,揭示东周青铜容器 铸造 的东周历史的面貌。
该书为2012年出版《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之 续编 ,收录自2012年3月至2015年12月作者所见有铭青铜器约1511件,其中未发表的公私藏品(主要是私家藏品)742件,占到全部内容的一半,现分成四册出版。本书收录的青铜器铭文来源于考古报告、图录、期刊、书报以及作者鉴定文物时所见到的私家收藏器物,其中许多资料对古文字学和相关研究具有很重要的价值。
夏商周断代工程 是国家第九个五年计划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之一。 在独立起源的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历经五千年沧桑巨变而从未中断的,惟有中华文明,这是中华民族对人类进步的杰出贡献。不无遗憾的是,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明由兴起走向昌盛的时期,而我国古史的确切纪年,只能上溯到《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的始年 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再往前的历史纪年,或彼此歧异,或多有阙失,难以考索。自西汉末年的刘歆起,两千多年来,许多中外学者试图解决这一学术悬案。由于三代年代学涉及的领域相当广泛,需要进行的研究非常繁多,使得任何个人的力量都难以取得突破。 夏商周断代工程 的总目标,是要将夏商周时期的年代学进一步科学化、量化,制定夏商周这一历史时期有科学依据的年代学年表,为深入研究我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打
本书的主要内容为:青铜文物修复的理念与原则、修复的设备与工具、认知与理解、青铜器的病害、修复方案、病害图与档案记录、基本修复流程、加固方法与应用、鎏金青铜器与镶嵌青铜器的表面处理与复原以及案例分析,从这10个方面来分章进行阐述中国古代青铜器的保护与修复问题。通过著者悉心整理,使得本书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篇章结构完整、内容资料全面、丰富,学术价值高,对修复青铜器文物具有指导意义,且对于研究中国文物修复的学者来说意义深远。
*卷分为上下两册。该卷上册文字部分,*编属绪论性质,其中 发现、搜集、研究史 一章所述之详,极大地超过此前的同类著作。林先生在对中国、日本和欧美有关著作的恰当评述中,进一步阐明自已的研究方法。而*编的主体, 青铜器种类的命名 、 殷、西周时代礼器的类别与用法 两章,是他精心钻研青铜器的基础性工作。上册第二编,对殷代至春秋早期的青铜器进行研究,值得注意的是,林先生考察殷周铜器用途和时代演变时,尤其注重出土墓葬中的器物组合和同铭文的器物组合状况。*卷下册图版部分,根据上册所作殷周铜器类型学的系统研究,将从鼎、鬲、甗到乐器和杂器,共计五十多种3500余件铜器的图像,按照器类、年代和型式编号排列,实际是一部相当齐全的殷周青铜器的集成性图谱。本次翻译由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中心日籍教授广濑薰雄先生翻
该书稿收录了本次展览展出的118件(套)青铜器,根据展陈大纲内容,图录分为 既田疾兵 设宴飨客 异彩华章 三个主单元,并选取长江流域代表性的八件国宝级青铜器,另设 物华天宝 单元,涵盖长江流域代表性的青铜农具、兵器、炊器、宴饮器、祭祀用具和乐器,集中展现长江流域青铜文明时代耕种、征战、宴饮、祭祀、乐舞等社会生活,全书器物高清照、细节照和描述性、知识性文字搭配,图文并茂,同时穿插展览现场各单元的情境照片,再现较完整的展览场景,全面记录展览面貌,引导读者领略长江流域青铜时代先民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世界。
本书是作者于1947年与《美国所藏中国铜器集录》同时完成的一部关联著作。现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收藏的V一英文稿本,由王睿等四人译成中文,译稿经张长寿、王世民二先生审阅。全书共分十五章,根据当时掌握的资料,对中国青铜器研究的诸多方面,如研究方法与研究简史、地域分布与文化背景、铜器术语和器形分类、形制与纹饰、作伪与铸造、铭文、断代等,作了全面而深入的论述,其中某些章节颇为精彩。这是中国青铜器研究史上,由于历史原因湮没甚久的一部著作,有其重要的学术价值。
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十二五 国家重点出版规划项目《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是一套基于考古发现和传世文物等物质实体而书写的中国古代文化史。包括通史和专史两个系列,通史系列按年代进行划分,共6卷。专史系列则是根据中国古代物质文化遗存的分类,按 类 来叙述某类物质文化遗存的分述系列,包括古建筑等基于不可移动文物进行研究的分卷,也包括玉器、铜器等基于各类可移动文物进行研究的分卷。两个系列从纵横两个维度,多层面地展示了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的煌煌篇章。本书是《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之铁器卷,讲述的是铁制品以及冶铁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图文并茂,为读者了解中国铁器发展史提供了丰富直观形象的视觉感受。
该书乃《商周青铜器铭文暨图像集成》(简称《铭图》)的索引,分人名索引、地名索引、器物出土地索引、器物现藏地索引,还附有本书与《集成》《三代》《总集》《新收》《近出》等书之间的对照表、 首次著录器物 、《铭图》勘误等部分,以方便读者使用《铭图》。
目前已收集晋南地区出土和传世的青铜器,共计约500件。通过西周晋国青铜器的研究,我们或许能够对西周时期诸侯国青铜器的研究提过一些资料和方向。众所周知,西周封国众多,任伟先生所著的《西周封国考疑》中,整理并分析了西周时期的诸侯国,按姓氏分,有姬姓和非姬姓之别;按地域分,有南方、北方和中原之异;按流域分,又有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之不同。不同种姓、不同地域的文化、社会风俗难免会有差异,反映到青铜器上也应该是明显的,那么他们的异同、交流与融合也就成为我们必须研究的对象。
《元青花鉴识指南》采用了大量真切、清晰的大幅面实物图片,图文并茂地对“至正型元青花(样本)”进行了详细赏析。文中不仅对元青花器物的整体形制和图案纹饰进行了艺术鉴赏,更对图案纹饰、进口青花料显色特征、当时制瓷工艺、制瓷材质特征进行了显微放大,由整体到细微,层次鲜明地将元青花的绘画、文笔风格以及青花料的呈色特征有机地结合起来,内容具体详细,叙述深入浅出。 《元青花鉴识指南》还介绍了元青花的产生、成熟发展以及遭遇劫难的方方面面,解密了元青花被大多数人认为突然出现和突然消失的谜团;也以鲜明的观点阐明了“元青花”与“明青花”的区别以及它们之间的演变关系;同时,也对当前文物鉴定中某些片面地用科学仪器的“检测数据”来定论元青花真伪的做法,提出不同的看法。
2014年,由十一家高校单位联合组织的 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成立,中心专门设立了 金文与青铜器研究 平台,工作重点即在于以协同创新方式推动此领域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该书即是 金文与青铜器研究 平台的推动下而产生的学术集刊的*辑。其收录了长期从事青铜器与金文研究的学者的新成果,文章涉及铭文的考释,铭文与简帛、历史文献的对照考察,青铜器制造工艺及纹饰的研究等方面,既有对传统热点问题的进一步深入考察,也有结合随州叶家山、宝鸡石鼓山等新出土材料而进行的研究,对于读者而言,是一场学术盛宴。对于学界而言,学者们提出的诸多重要学术问题将进一步推进青铜器与金文的研究实现新的进展。
宣德炉在艺术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明代宣德炉的铸造是一个转折点,在继承了宋代文化的精髓下,宣德铜炉再一次成为与文人雅士交辉相映之佳器。作者宣德炉收藏家刘锡荣先生,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三十余年,尤其是对中国古代艺术品的收藏、研究方面,卓有成效。《钟鼎茗香(3荣斋清供珍赏)》在全面阐述宣德炉的历史、源流、相关典籍的基础上,选取数十座典型宣炉,剖析其形制、皮色、款识以及收藏要旨,兼及与之相关的书画、文案用具陈设、茶事文玩等等,力图较全面地复原古代宣炉的设置环境及文人雅士的社会生活。此书的出版可以较全面提升宣炉文化,有助于民间收藏良性发展。
《钟鼎茗香[三]荣斋清供珍赏》是宣德炉收藏家刘锡荣先生继《钟鼎茗香:荣斋宣炉清赏[一]、[二]》之后的又一收藏界力作,本书内容较以往更加丰富,书中以宣德炉清赏篇、荣斋礼乐篇、文房书画篇、荣斋清赏篇、鉴赏逸闻篇各自作为主题,将130余幅高清精美的藏品大图呈现在读者眼前,以说明、释文、逸闻等形式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各件藏品的基本知识,并配以二十万字的古典雅文、词阙,可谓是作者刘锡荣的倾心所著。
本书主要从三个层面对西周金文字形书体展开研究。一是借用考古类型学 先分类、后断代 基本原理,参照殷墟甲骨文分类分组的成功经验,对西周金文字形书体演变规律进行探索,试图在理论方法上有所突破,提出 金文字体类型学 。二是结合商周金文字形书体自身特点,依据标准器铭的文字形态、书体特征,在字形上,重点选取一批在某个历史阶段出现频率较高,形体结构有着明显时代特征的单字,从字体结构、形体姿势、笔划形态等角度,细致划分型式并进行分期;在书体上,改变以往笼统模糊的行款描述,从字排行间布局、单字轮廓体势、字体偏旁架构、笔道粗细曲直诸方面,梳理器铭的整体风貌及时代变迁。三是依据金文字形书体演变规律,并结合器形、纹饰、铭文内容等,对西周一批所属时代有争议的铜器进行综合判定,也希望对构建西周铜器断代体
《安徽江淮地区商周青铜器》收录安徽省各文物单位收藏的江淮地区夏商 战国青铜器190件。以本地出土器物为主,出土地点不明的择要收录。 《安徽江淮地区商周青铜器》器物图版按时代(夏商、西周、春秋、战国)顺序排列。 《安徽江淮地区商周青铜器》器物说明内容依次为:1.顺序号。2.器名。3.时代。4.器物尺度(厘米)。5.出土地。6.收藏单位。 《安徽江淮地区商周青铜器》铭文释文采用现代通用文字,释文中以 口 代表缺字。
《巴式青铜器的发现与研究》汇聚了作者多年来的调查和研究成果,是对战国到两汉时期巴族青铜文明的阶段性总结,将巴族地区建国以来出土的巴式青铜器大体分成乐器、兵器、容器、杂器等类别,其中巴式剑、戈、矛、钺等青铜兵器和虎钮錞于、编钟、铜钲等青铜乐器是晚期巴族青铜文化的代表。并对巴族青铜文化研究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如巴蜀文化、巴楚文化以及巴族与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关系作了讨论。
青铜容器器类的研究,可追溯到上世纪初王国维先生对觥、?B的研究,而运用现代考古学的方法研究青铜容器器类,则是近几十年来的事情,先后有爵、方鼎、?S等器类的专门研究。本书对青铜壶的产生及发展的过程、特点、原因有比较清晰的认识。
朱凤瀚主编的《青铜器与金文(第2辑)》收录了26位学者的30多篇论文,26位作者多为长期从事青铜器与金文研究的学者,其中不乏如朱凤瀚、李零、李学勤、冯时、夏含夷、周亚、张昌平等以研究青铜器和金文而享誉学界的学者。该书涉及青铜器与金文研究的方方面面,可以让读者了解到很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同时该书承续《青铜器与金文》靠前辑,作为一个连续性的辑刊,将在商周考古学界产生较大的影响。
内容提要 马家塬墓地位于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马家塬。自2006年以来,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持续对该墓地进行发掘和保护工作。目前已经发掘墓葬32座,祭祀坑2座。出土大量随葬品,以车马器为主。《西戎遗珍:马家塬战国墓地出土文物》按照金银器、铜器、铁器、铅锡器、陶器、骨器及玻璃、玛瑙、料珠八类来介绍精美的出土文物。从出土的遗物观察,墓地的总体年代应当在战国晚期,族属应该是当时生活在这一带的西戎诸族中的一支。
英文版于1946年出版,全书收录了42件流失海外的中国商、周、汉代青铜器精品,它们现藏于美国芝加哥美术馆。本书前半部分由芝加哥艺术学院博物馆东方部主任查尔斯法本斯凯莱撰写,主要阐述42件器物的器型特征、铭文、保存情况等,并配有各器物多角度照片及细节纹饰。后半部分是我国著名考古学家陈梦家撰写的概述和考释,对中国青铜器分期和器身铭文做了专题分析。配有120余幅图片,包括器物的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以及细节纹饰等,以助读者研究学习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