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青铜文化研究》是作者(李维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郑州青铜文化所获阶段性成果 的选辑。主要涉及郑州二里头文化、新砦期论证、商 文化、郑乇(毫)说等内容。其中,对密县曲梁、郑州岔河遗址分析,将 二里头文化与二里冈 文化在文化性质上予以区分;对密县黄寨出土二里头 文化牛骨刻辞释读,不仅将甲骨文的出现时代前推至夏代,而且为夏的存 在提供了文字线索; 对郑州二里冈出土商代牛肋骨刻辞的再发现,为探寻 商代都——乇提供了文字时证;其中有关学术讨论对于研究方法有所 启示。 《郑州青铜文化研究》可供从事考古学、历史学 、博物馆学研究的工作者及爱好者参考、阅读。
本书在全面搜集含带专名的商周青铜礼器材料基础上,主要运用考古类型学、古文字学、统计学,辅之以文献学、声韵学、训诂学等方法和技术,较深入地探讨了商周青铜礼器基本的分类名称及其自名,深刻地揭示了青铜礼器的定名原理,为商周青铜礼器定名提供了比较准确的参照标准。
本书以军机处二百年历史为主线,展示军机处在清代历史中的重要作用。?当雍正、乾隆两朝国力蒸蒸日上之际,军机大臣们跟在皇帝后面,跃马扬鞭,开拓疆域,无不踌躇满志。到了嘉庆、道光两朝,大清已经开始走下坡路。面对此景,嘉庆、道光的选择是守成,于是军机大臣们也收敛了拳脚,小心翼翼地帮皇帝打点着江山,总算将大清国传了下去。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四朝,是一个王朝由盛转衰曲线图的展示。在这个历史过程,军机处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军机处二百年,一笔厚重的历史,一群出类拔萃的人物,一堆有待挖掘的故事,一个全面而真实的军机处。
《金石学》一书于194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全书共三编,一为“通论”,总述金石学之名义、价值及其发展之历史;二为“说金”,分述古金诸器之原始、名物、制度、铭刻及历代之毁坏与伪造;三为“说石”,分述历代刻石之名义、制度、文字、源流及其厄运。本书论述精严,体系完备,取止有度,多有宏见,是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金石学通论著作。
张俊儒编著的这本《杜岭方鼎》以考古与历史文献研究方法,结合 科技考古成果,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河南博物院的九大“镇院之宝”之一杜岭方鼎。 杜岭方鼎中国商代中期的青铜器。1974年由一个名叫袁海军的环卫工在挖土过程中一镐挖出,地点为河南省郑州杜岭张寨前街。共两件。一件高1米,重86.4千克,方形,深腹,双耳四足,腹上部饰兽面纹,两侧及下部饰乳丁纹,形体质朴庄重,现藏于中国 博物馆。另一件较小,高0.87米,重64.25千克,藏于河南博物院。
本书是作者近年关于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文集,其中部分文章原发表于学术刊物,为通俗易读起见,酌情删改,且特为本书量体裁衣,补充新文。 本书以《青铜识小》为题,着眼于青铜器的若干小问题,力求言之有物,不作空泛大论。为方便阅读,兼顾勒成,本书分为三个板块,铜器文化史、金文中的世界、艺术史观察,涉及铜器器形、金文以及艺术风格等领域。这些既是作者的专业擅长之处,也是铜器研究的传统,同时也运用了研究的新方法。随着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吉金鉴古”首个中国青铜器展览的成功举办,也影响到国内,美术史界以及大众对铜器的兴趣也愈为浓厚。本书的撰写与出版,也体现了时代的新趋势,兼顾到学术研究与大众阅读的读物。
赵汝珍是清末大理院少卿、 古玩大家余戟门的女婿、琉璃厂萃珍斋的主人,有着广博的古玩知识。他所编著的《古玩指南》自1942年出版以后,一直受到古玩界的推崇,被认为是古玩界的入门宝典和 文献。《古玩指南》一书创作于我国考古工作刚刚起步的20世纪30年代,所以赵汝珍的一些观点囿于当时的认知水平,在 看来有失科学,有鉴于此,由传世文化组织有关专家、学者根据该书改编而成这套大型古玩普及读物——“古玩图鉴”,以飨读者。这本《古玩图鉴(铜器篇)》为该系列读物之一,由传世文化编。
《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是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和文艺复兴史学家欧金尼奥·加林的代表作之一,出版于1954年。作者是公认的文艺复兴史研究的专家。在本书中,作者全面研究了中世纪与文艺复兴在哲学、诗、散文、修辞和思想等方面的关联。一方面在某些关键问题上深入探讨15世纪人文主义同前几个世纪文化的关系;另一方面从人文学科和自然学科两个根本方向弄清楚15和16世纪思想史的有效贡献。要考虑到当时在“文学”的标题下涵盖了所有语言学科(从语法到逻辑)和所有经济、伦理、政治的道德学科的情况。作者认为,中世纪的神学使人类脱离自然,通过把人固定在原罪上来取消人性。教会谴责人生来有罪,不可能获得彻底解放。人即使处于“上升”时期,也会感到害怕,因为不久又将“堕落”。人只能在“孤独的修炼中”放弃一切。中世纪的哲学是一种固定秩
《郑州青铜文化研究》是作者(李维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郑州青铜文化所获阶段性成果 的选辑。主要涉及郑州二里头文化、新砦期论证、商 文化、郑乇(毫)说等内容。其中,对密县曲梁、郑州岔河遗址分析,将 二里头文化与二里冈 文化在文化性质上予以区分;对密县黄寨出土二里头 文化牛骨刻辞释读,不仅将甲骨文的出现时代前推至夏代,而且为夏的存 在提供了文字线索; 对郑州二里冈出土商代牛肋骨刻辞的再发现,为探寻 商代都——乇提供了文字时证;其中有关学术讨论对于研究方法有所 启示。 《郑州青铜文化研究》可供从事考古学、历史学 、博物馆学研究的工作者及爱好者参考、阅读。
王龙正编著的这本《玉柄铁剑》以考古与历史文献研究方法,结合 科技考古成果,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河南博物院的九大“镇院之宝”之一玉柄铁剑。 虢国玉柄铁剑是我国目前出土的 早冶炼铁,距今2800年。1990年出土于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虢季墓),剑长20厘米,茎长13厘米,属西周晚期器物,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之一。
王龙正编著的这本《玉柄铁剑》以考古与历史文献研究方法,结合 科技考古成果,图文并茂地介绍了河南博物院的九大“镇院之宝”之一玉柄铁剑。 虢国玉柄铁剑是我国目前出土的 早冶炼铁,距今2800年。1990年出土于河南省三门峡市虢国墓(虢季墓),剑长20厘米,茎长13厘米,属西周晚期器物,河南博物院“九大镇院之宝”之一。
《商周青铜器与青铜器雕塑艺术》的作者是张耀。《商周青铜器与青铜器雕塑艺术》内容介绍:商周青铜器是反映我国商周时期政冶、经济、文化时代特征的重要造型艺术形式,其集雕塑艺术的造型美,青铜器的实用性为一体,并将宗教,哲学、文化艺术观念注入其中,将雕塑艺术与青铜器完美结合,造型特点突出、形式别具一格,创造了卓尔不凡、独具魅力的雕塑艺术典范。商周青铜器雕塑艺术在雕塑手法上多种多样,涉及了圆雕、浮雕,装饰雕刻等多种形式。风格上由于时代的不嗣,经历了由庄重到明丽,由简括到繁缛的变化过程,不仅塑造的艺术水平和体现的艺术讯格充分反映了商周时期的审美思想和艺术特色,而且铸造制作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此书将商周青铜嚣纳入到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大范围之中,从雕塑艺术的角度着重对其雕塑艺术形式、内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