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无内容简介。。。。。。
《江西道教碑刻辑录》是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江西道教碑刻收集、整理与研究 (项目编号:16BZJ039)的结项成果基础上修改而成。书稿内容全面系统搜集江西道教庙宇碑刻存在的数量、类型、特点、分布区域等相关信息,并对有价值碑刻进行分析和研究。具体为:1.所涉主要内容以当代江西行政区划为依据,以涉及江西道教为主。2.收录范围包括道教碑记、宫观记、阁楼堂记、墓志铭、地券等。3.少数包含道教内容的民间宗教和砖刻、钟铭、瓷碑等,亦酌情收入。4.少数虽非碑文,但内容重要、史料价值高,作为附录收录,在篇目后加*号。5.碑文时限:上起西汉,下讫清末,少数民国和当代有价值碑文亦酌量收录。
本书著录南北朝至1911年前以保护林木为主要内容的碑或摩崖石刻,绪论中介绍传统护林碑刻定义、发展演进过程、基本类型特点、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正文按时间顺序对所获传统护林碑刻700余通进行辑考(附拓片)。
隋唐刻房山石经是北京市房山区石经山隋唐刻石刻 经典的简称。它在 研究、金石书法、政治历史、社会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都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历史资料,有着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文化价值。本书以隋唐刻房山石经为基础,研究它与敦煌写卷、《中华大藏经》、《高丽大藏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等同名佛经版本比勘之异文,旨在揭示其异文文字与词汇的特点,为汉字史和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提供资料,同时考察隋唐刻房山石经的文字使用面貌。全书分为绪论与异体字异文、假借字异文、同源词异文、同义词异文、隋唐刻房山石经与同名佛经互校等五章。
本著作为 “十三五”重点图书规划项目《中国古代文献文化史》丛书中的一种,作者将物质文化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古代文献的特殊形态——石刻文献的研究中,从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学等视角,立足于文化史的宏观鸟瞰,对古代石刻文献和它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进行深入的考察分析,展示了古代石刻文献的丰赡和魅力,丰富、完善了古代文献的广阔内涵,揭示了石刻文化和石刻文献独特的文化史价值和审美价值。主要章节包括:从物质文化角度看中国古代石刻;宋前及宋代刻工和刻石文化;元明清刻石工、刻石业及文化交游;拓本生产与流通;秦始皇东巡刻石的传统、礼仪与文本文化;汉碑、社会网络与礼物;汉末三国石刻;石刻的空间与文本景观;永州摩崖石刻的产生与演绎;朱熹对石刻文化的作用;晚清笺纸与石刻文献;晚清士风和碑拓流通;附录还
本书通过解读具有代表性的五代文人、武人、僧人、平民墓志和碑铭等 材料,探讨诸色人等的社会流动和文武交流,发现恩荫、婚姻、家世仍是五代社会流动的重要条件。五代的阶级流动尽管较为活泼,但阶层流动有限, 和实权职位仍然掌握在少数家族的手里;成就宋初向文治倾斜的,不单是皇帝或文人,整个五代武人团体的自我转型或对传统武风允文允武的追求,都是重要因素。从武人占优势经过文武磨合共治而达到文人占优势,宋代完成治权上的变革成为文人主政的新一代。书稿为我们观察五代在中国历史发展上的位置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和视角。
本书是作者多年研究与思考的沉淀。书稿将汉画像石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脉络之中,用考察的方法,对陕北汉画像石的历史生成、发现、工艺、保护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详实的考释,尤其对陕北汉画像石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展开了细致深入的分类解读,对汉画像石研究与收藏大有裨益。
本书稿是意大利考古队在巴基斯坦斯瓦特地区始于1956年延续至今的考古工作的结晶。这项持续数十年的科学工作对象是犍陀罗考古领域中 基于可靠的地层发掘 遗址,时任领队的多米尼克·法切那据此编纂了一部对大量的石刻资料进行分类、描述的术语汇编。其中包括雕工工具、建筑、装饰纹样、人像神像、动物纹、植物纹、 、乐器、礼器、日常用具、家具、交通工具等十二部分内容。 本书旨在为 犍陀罗考古与艺术的研究增添一项资料工具,亦可为中国 考古和艺术领域编纂类似的工具书提供一个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