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田野调查为基础,通过大量第一手的调查资料,采用考古类型学方法对东魏?北齐石窟造像进行类型分析,在类型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纪年材料(文献记载、造像题记)对石窟造像进行了年代学研究。通过东魏?北齐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石窟造像的比较研究,采用文化因素分析法,对它们各类特征的来源进行梳理和总结。在此基础上,讨论了东魏?北齐石窟造像样式特征所反映的“西方”“南方”以及“中原传统”因素,以及传统历史研究中的“胡化”与“汉化”问题。利用全面搜集的石窟、造像的题材,佛教刻经经目材料,讨论东魏?北齐的佛教信仰,结合供养人的身份,探讨不同身份等级供养人佛教信仰取向的不同,以及背后反映的深层次动因。
本书收录了七至十世纪朝鲜半岛相对完整的石刻碑志八十三件,分为 整理篇 研究篇 两部分。 整理篇 首先对收录各篇石刻碑志断句标点,并依据现有研究做了相应的校注;其次,每篇石刻碑志都附有解题,阐述碑刻撰书情况、发现经纬、内容、收藏状况等,对一些重要的碑刻,此前研究者所写题跋文字亦在收录之列;后,罗列各碑志相关收录情况与研究论著,完整地展示七至十世纪朝鲜半岛石刻碑志的研究动态。 研究篇 探讨朝鲜半岛石刻碑志涉及问题。书后还附有本书未收录的七至十世纪朝鲜半岛残缺石刻碑志目录与七世纪之前朝鲜半岛主要石刻碑志简目等。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洛阳伊河两岸的龙门山与香山上,是中国古代佛教石刻艺术宝库之一,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门石窟历经千百年沧桑,自然因素和人为影响对石窟产生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各种病害、洞窟渗漏、雕像溶蚀、本体风化等现象严重威胁着龙门石窟的安全。本书记录了21世纪以来,龙门石窟保护工程的实施过程与发展变化,包含了工程背景、地质勘察、病害调查,以及项目设计、施工、管理的各个方面;也总结了近年来龙门石窟文物保护工作的国际合作经验。
煌煌祖宗业,永怀河洛间!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中国是一个热爱和崇敬文化的国度,而洛阳是河洛文化的中心地区,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十三朝古都的历史,藴积了无比灿烂的丰厚文化! 《河南寺庙道观碑刻集成》的收録范围爲佛寺、道观碑刻。 佛寺包括佛教的寺、庙、堂、殿、庵等;道观包括道教的观、庙、殿、庵、洞、宫、阁等。 《河南寺庙道观碑刻集成》洛阳卷一,共精选辑录了洛阳市区的吉利区、伊滨区、洛龙区、高新区、涧西区等现存碑刻228件,时间跨段上至宋代,下迄民国。运用文献学、历史学及语言文字学等相关学科相结合的整理研究方法,对碑刻进行释文、点校、编目,按立碑时间先后顺序,采取图版与释文对照的方法编排。保护抢救寺庙碑刻文物就是保护我们的历史和传统文化!
《容美土司石刻》收錄並拓印已知容美土司所有石刻,對石刻拓本進行介紹和識讀。並根據拓本釋讀信息結合文獻對容美土司的疆域變遷、軍政管理、構造營建、墓葬信息等涉及容美土司政治文化、軍事外交、社會生活等綜合信息進行多角度、深層次的詮釋,對容美土司的研究有著重要價值,也對鄂西南地區的土司研究有著重要意義。
越南汉喃研究院共藏有越南各地碑铭文献约25000种,其中大部分为汉文。这些碑铭用汉文记录了越南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信仰、行政区域变迁等多方面信息,特别为越南乡村史和宗族史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资源。这些碑铭文献反映中越关系及中国历史,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本丛书通过与越南社会科学院汉喃研究院合作,将该院数十年的拓片整理成果汇集出版,并分类整理,从而方便学者们的研究。
本書蒐集了2008年以後新見隋代墓誌163種,依時間排序而對每種墓誌從基本信息、誌蓋誌文、疏證三方面進行個案整理與研究。%26nbsp;%26nbsp;%26nbsp;%26nb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