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武王墩》是一本武王墩墓考古的通俗普及读物。安徽淮南武王墩墓是经科学发掘的迄今规模 、等级 、结构 复杂的大型楚国高等级墓葬,是2024“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入选2024年度 十大考古新闻。武王墩墓主人究竟是谁? 青铜大鼎是否会超过铸客大鼎?新发掘出土了哪些器物?这些器物又传递了哪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线索?文物在发掘、提取过程需要注意什么?本书汇聚多位武王墩墓的一线考古专家,通过易懂的文字、120余帧高清彩图,带领读者走进武王墩墓的考古发掘现场,从历史、出土文物、文化等多个角度,注解“何为雄楚”,读懂武王墩墓蕴含的丰富历史信息,用一手资料再现遥远而灿烂的楚文化。
良渚文化(约距今5300~4300年)是中国 重要的史前文化之一,率先完成早期 构建,成为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重要实证。本书综述 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在中华文明起源的大背景下,讲述了良渚文化的形成、发展和衰落,强调了其榜样作用。书中提出,前良渚时代各地区的灿烂发展和相互撞击,激发出新的政治理想,良渚文化取得的成就,是熔合此前发展成果的结晶;良渚文化虽然在距今4300年前后衰落,但并未以反面教材的形象黯然退场,而是对此后孕育夏王朝的各地区社会发展和激荡整合产生了深刻影响。 书中有对良渚文化精彩发现的全面介绍,对良渚图像资料的新鲜解读,也有对良渚早期 构建方式的深入思考。本书可以加深一般读者对良渚文化的切实了解,也有助于考古、历史及相关学科研究者开展进一步学术探讨。
望牛岭汉墓在1971年10月开始得到发掘清理。此次发掘发现墓葬2座,其中M1的发掘资料经整理后于1972年在《考古》期刊上公开发表考古报告,M2的相关发掘资料则将在本图录中说明。图录共分为两部分,首先为文字部分,包括墓葬概况、发掘者访谈、2号墓相关讨论及相关文物修复保护内容。第二部分为本书主体的图录部分,包括出土器物的照片及相关介绍。合浦望牛岭一、二号墓中出土了近300件文物。墓葬中出土的文物有铜、铁、陶、漆、玉石、珠宝等各类材质,器类涵盖有炊煮盛食的各类容器、生活日用杂器、车马器、装饰品等,器物以具有多文化因素杂糅的汉代岭南风尚器物和海上丝绸之路商贸舶来品为主,随葬器物种类数量繁多且异常精美珍贵,是岭南地区汉墓中出土文物之珍粹。
本书系统梳理了20世纪90年代以前发表的辽墓资料, 对辽墓出土的多种瓷器、马具等进行了缜密的类型学分析,建立起辽墓年代判断的序列标尺,并在此基础上将辽墓划分为三期。书中分别对契丹式墓和汉式墓进行考察,依据墓葬的结构、规模,并结合出土的墓志志文, 对辽墓作等级划分,阐述不同阶层墓葬的特点;同时对辽墓进行分区研究,归纳总结出各区辽墓的文化特征。书中的基本结论得到新发现的大量考古材料的支持,对各墓例的经典分析,于历史考古学者仍具启发意义。
本书主要内容为马王堆一号汉墓西边厢出土纺织品的文物资料整理与研究。马王堆一号汉墓西边厢的六个竹笥中,出土了大量保存完整的纺织品和衣物,包括绵袍、单衣、单裙、袜、单幅丝织品、丝织品碎片以及置于西边厢竹笥上的瑟衣、竽衣、麻绳残片等文物。其中出土的素纱单衣 是迄今所见 早、 薄、 轻的服装珍品,代表了汉初养蚕、缫丝、织造工艺的 水平。通过对马王堆一号汉墓西边厢出土纺织品的重新整理,将这批历经两千多年却依然保存完整、色泽鲜艳的国之瑰宝呈现在世人面前,再现了西汉时期纺织技术的 水平,也为进一步研究西汉时期的纺织技术以及当时的服饰制度提供了珍贵的参考资料。
本书主要内容是对马王堆一号汉墓东边厢、南边厢、北边厢出土纺织品的文物资料及西边厢的纺织品残片资料的整理与研究。东边厢出土了盛有竽律管的绣袋、香囊、麻履以及盛放其他物品的绢袋或麻布袋等;南边厢出土了戴冠男俑上的服饰残片、竹笥上的麻绳残片及草席上的丝织物包缘等;北边厢出土了夹袍、绣枕、几巾、枕巾、香囊、鞋履以及置于奁内的手套、镜衣、针衣、组带等,同时北边厢的四壁还挂有丝织的帷幔;西边厢新整理的纺织品残片资料主要是竹笥中出土的聂币残片。通过对马王堆一号汉墓四个边厢出土纺织品的进一步整理,弥补发掘报告中资料公布的不足,也为进一步研究西汉时期的纺织技术以及当时的服饰制度提供了宝贵的一手资料。
本书主要内容为马王堆一号汉墓内棺出土纺织品文物资料的整理与研究。马王堆一号汉墓内棺出土了包裹女尸的衾袍,计二十二层,包括了绢、纱、罗、绮、锦和绣以及细白麻布,代表了汉初桑蚕织造和麻纺织品工艺的 水平。通过对马王堆一号汉墓内棺出土纺织品的全面整理,将包裹和覆盖尸体的二十二层纺织品面貌呈现出来,展现西汉时期高超的纺织技术、刺绣技艺及其所体现的美学,为进一步研究西汉纺织品及其纹饰提供珍贵的实物资料,也为研究汉初贵族丧葬礼仪提供参考资料。本书为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学术湖南”精品培育项目)。
圆明园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组成,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有园林风景百余处,是清代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在150余年间,役使无数能工巧匠、费银亿万所建造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被世人誉为“万园之园”“东方凡尔赛宫”。 1860年10月,圆明园遭到英法联军的洗劫和焚毁。之后,从晚清到民国,圆明园历经多次盗抢、拆毁,属于圆明园建筑的各种物件、园中藏品流散于海内外。这些珍贵文物现落何处,为何人收藏,向为世人所关注。圆明园青年研究专家刘阳,集15年收藏、研究结晶,将失落在海内外的700余件文物的相关图片,悉数加以收集整理,辅以文字说明,首次形象再现了圆明园的原貌,引领读者体验一代皇家御园曾经令世界惊叹的辉煌胜景。
中国传统文化绵延千年,始终保持独特的文化核心从未改变。这一文明的延续性体现在多个方面,对身后世界的想象与地下住所的营建便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墓葬是中国考古学研究中极其重要又受到学者广泛关注的物质载体,是反映中国古代社会面貌的有力证据。埋藏的有意性也促使其能够较好地呈现出时人的灵魂观念与 思想,并在特定的群体范围内,表达礼制等级与传统倾向。 家居随葬组合与墓主人画像自两汉时期起,便开始被纳入墓葬空间体系之中,直至元明之际仍波属云委,在墓葬中占据主体中心地位。在近1500年间的各个历史阶段中,这一随葬组合以不同的表现形式活跃在地下墓葬之内,展现出差异性的分期特征、变化规律,器物组合及图像题材也多有改变与发展,由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中国古代社会生死观念、丧葬仪俗的承袭与 动,透视愈
本项目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老年学者文库资助项目之一。燕地大体指今北京、天津及河北北部、辽宁西南部地区。为战国时期燕(匽)国极盛时所占领之地,秦汉时期于此一地区置广阳国(燕国)、涿郡、渤海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辽东郡。本书以《汉书地理志》为准,就此一地区所置134座郡(王国都)县(侯国)城的地理方位、形制布局、初始风貌及沿革变迁等予以考述,对已有的研究成果加以补充,对仍存争议的问题加以推考,对古今皆无考者亦谈出自己的看法。本书所考述古城达200余座。其内容以汉代为主,上溯至秦以前,下限一般截至南北朝。史料详实可靠,立论扎实沉稳,有创意而合于历史实际。
本书是“山西国宝故事”系列中的一册,重点讲述“全国十大考古发现”曲村—天马遗址的故事,深入挖掘该遗址发掘过程及文物背后的价值。全书以轻松易读的文字风格呈现,辅以珍贵精美的文物图片,再现了曲村—天马遗址在晋国 非同一般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
史前中国,在考古有所发现之前,是一片神秘的沉默地带。中国考古学者用手铲,用探方,一点一点刮剔出史前中国的真相,这方面的工作,在中国考古学界, 是良渚做得 ,取得的成果 显著,经验与模式 值得讲述与借鉴。 口述史将良渚考古发现史,分成起承转合四个阶段,邀请这四个历史阶段的领军人物进行讲述,避免了考古报告的枯燥艰涩,用通俗的口语,娓娓道来良渚考古发掘的大幕是如何被渐渐揭起,并说明良渚如何从一个沉默的普通江南小镇,一跃成为实证中国5000年历史的圣地。
夏仁琴、卢海鸣编写的《南唐二陵发掘报告》详尽记录了五代南唐先主李昇与其妻宋氏合葬的钦陵和中主李璟与其妻钟氏合葬的顺陵的发掘成果,对研究五代前后的帝王陵寝制度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朔州水泉梁壁画墓,是山西地区发现的规模较大、整体保存较为完整的北齐壁画墓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为对水泉梁墓葬壁画进行及时有效地保护修复,我院将其申报为专项保护课题,系统地对其进行了搬迁后的实验室保护修复工作。《山西朔州水泉梁北齐墓葬壁画修复报告》内容全面记录了该壁画的修复操作过程,并着重介绍了在单个壁画块保护修复基础上,项目组对壁画所依附的墓葬结构进行复原的实践操作。技术创新之处在于成功地将80余平方米的壁画分块修复后,又重新组装出原墓葬结构。这种全新的保护技术形式,使修复后的墓葬壁画实现了分解拆装运输、异地组装展览的灵活性功能。保护修复后的水泉梁墓葬壁画不仅能单块存放,也可灵活拼装组合,可展现给观众更立体、更直观的墓葬形象,让观众更真实地走进壁画墓。
本卷共收录新发现文物点268处,其中古遗址222处,古墓葬46处。根据时代不同,本卷把上述文物点分为夏商周、汉、魏晋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清六个章节进行介绍。本卷共收录新发现文物点268处,其中古遗址222处,古墓葬46处。根据时代不同,本卷把上述文物点分为夏商周、汉、魏晋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清六个章节进行介绍。
2007~2010年,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南水北调中线干渠文物安全巡护和取土区文物保护过程中抢救性发掘了东魏赵明度墓,北齐刘通墓、叔孙夫人墓、元夫人墓、李华墓、贾进墓、贾宝墓,以及第九标段取土区木厂屯村西三座北朝时期墓葬。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这批北朝墓葬的位置、形制、出土器物及其组合,并对部分进行了初步探讨和研究。其中东魏赵明度墓、北齐贾进墓和北齐贾宝墓,器物组合完整,时代明确,具有断代标尺的作用。这批墓葬出土了大批北朝时期的瓷器,种类较多,造型精美,其中一些瓷器接近白瓷,为研究北方白瓷的起源及烧造技术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本书适合考古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者和爱好者参考、阅读。
埃及古代遗迹之壮观举世无双。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从恢宏金字塔深处的墓室,到国王谷隐蔽的地下陵墓,几代考古学家发掘出了一系列法老的墓葬。然而,还有很多陵墓尚未确认墓主,很多地区仍未被探寻,新的科技与新的
埃及古代遗迹之壮观举世无双。在过去的两个世纪中,从恢宏金字塔深处的墓室,到国王谷隐蔽的地下陵墓,几代考古学家发掘出了一系列法老的墓葬。然而,还有很多陵墓尚未确认墓主,很多地区仍未被探寻,新的科技与新的
本卷共收录新发现文物点268处,其中古遗址222处,古墓葬46处。根据时代不同,本卷把上述文物点分为夏商周、汉、魏晋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清六个章节进行介绍。本卷共收录新发现文物点268处,其中古遗址222处,古墓葬46处。根据时代不同,本卷把上述文物点分为夏商周、汉、魏晋北朝、隋唐、宋辽金元、明清六个章节进行介绍。
朔州水泉梁壁画墓,是山西地区发现的规模较大、整体保存较为完整的北齐壁画墓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为对水泉梁墓葬壁画进行及时有效地保护修复,我院将其申报为专项保护课题,系统地对其进行了搬迁后的实验室保护修复工作。《山西朔州水泉梁北齐墓葬壁画修复报告》内容全面记录了该壁画的修复操作过程,并着重介绍了在单个壁画块保护修复基础上,项目组对壁画所依附的墓葬结构进行复原的实践操作。技术创新之处在于成功地将80余平方米的壁画分块修复后,又重新组装出原墓葬结构。这种全新的保护技术形式,使修复后的墓葬壁画实现了分解拆装运输、异地组装展览的灵活性功能。保护修复后的水泉梁墓葬壁画不仅能单块存放,也可灵活拼装组合,可展现给观众更立体、更直观的墓葬形象,让观众更真实地走进壁画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