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武王墩》是一本武王墩墓考古的通俗普及读物。安徽淮南武王墩墓是经科学发掘的迄今规模 、等级 、结构 复杂的大型楚国高等级墓葬,是2024“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入选2024年度 十大考古新闻。武王墩墓主人究竟是谁? 青铜大鼎是否会超过铸客大鼎?新发掘出土了哪些器物?这些器物又传递了哪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线索?文物在发掘、提取过程需要注意什么?本书汇聚多位武王墩墓的一线考古专家,通过易懂的文字、120余帧高清彩图,带领读者走进武王墩墓的考古发掘现场,从历史、出土文物、文化等多个角度,注解“何为雄楚”,读懂武王墩墓蕴含的丰富历史信息,用一手资料再现遥远而灿烂的楚文化。
《中兴遗史》六十卷,南宋初赵甡之撰,为编年体史书,记载了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至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3)间约三十七年史事。本 书在宋末元初亡佚,但宋元文献多见引用,如《三朝北盟会编》、《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旧闻证误》、《鄂国金佗稡编》、《朱子语类》、《舆地纪胜》、《方舆胜览》、《宋宰辅编年录》、《宋史全文》等。本次整理,将《中兴遗史》现存佚文从各家著述中辑出,加以校勘,以便学者使用,也使学界更深刻、更全面地认识《中兴遗史》。
良渚遗址是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良渚遗址》是考古工作者写给大众的介绍我国著名史前文化遗址 良渚遗址的读本。作者综合了多年考古发掘的资料,生动地介绍了良渚遗址的城墙、宫殿、水坝、祭坛、王陵等遗迹,玉器、陶器、漆器、竹木器等遗物,展示出良渚遗址鲜明的特征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发现武王墩》是一本武王墩墓考古的通俗普及读物。安徽淮南武王墩墓是经科学发掘的迄今规模 、等级 、结构 复杂的大型楚国高等级墓葬,是2024“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入选2024年度 十大考古新闻。武王墩墓主人究竟是谁? 青铜大鼎是否会超过铸客大鼎?新发掘出土了哪些器物?这些器物又传递了哪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线索?文物在发掘、提取过程需要注意什么?本书汇聚多位武王墩墓的一线考古专家,通过易懂的文字、120余帧高清彩图,带领读者走进武王墩墓的考古发掘现场,从历史、出土文物、文化等多个角度,注解“何为雄楚”,读懂武王墩墓蕴含的丰富历史信息,用一手资料再现遥远而灿烂的楚文化。
作者历经5年半时间分赴中央红军长征沿线10个省、自治区,实地调研考证长征遗址81处,研学考察长征遗址纪念馆(园)、博物馆、陈列馆、档案馆27个;实摄长征遗址图片1200余张;调研访问相关研究人员、专家学者等,访谈对象112人次;查阅长征文献、史料230余次;行程24812千米,其中徒步875千米。依据上述调研考证和文献查证,对中央红军长征遗址的历史背景、历史事件、历史主体,遗址文物、文献、史料、信函等,遗址的保护和管理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并对长征遗址展示内容存疑和有误问题进行了核证,得出若干结论和启示,提出保护和管理的若干策略和方法。
许起山辑校的《中兴遗史辑校/中国史学基本典籍丛刊》六十卷,南宋初赵甡之撰,为编年体史书,记载了宋钦宗靖康元年(1126)至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3)间约三十七年史事。本书在宋末元初亡佚,但宋元文献多见引用,如《三朝北盟会编》、《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旧闻证误》、《鄂国金佗稡编》、《朱子语类》、《舆地纪胜》、《方舆胜览》、《宋宰辅编年录》、《宋史全文》等。本次整理,将《中兴遗史》现存佚文从各家著述中辑出,加以校勘,以便学者使用,也使学界 深刻、 全面地认识《中兴遗史》。
博士论文的选题对于每一位攻读博士学位的学生来讲都具有极大的挑战性,我时常在讲课时谈到,博士论文对于求学者而言,好比是跳高比赛,你跳过的这个高度,或许这一辈子也再难超过,人生在学术上只有这一次跳跃是无法比拟的。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也有一个生动的比喻:博士论文好比是一张门票,看看你能否拿到这张门票进入到学术界的门槛。秦臻的选题最终确定为汉代陵墓石兽研究,是经过他认真思考和抉择的结果。一方面,对于这个问题考古学界已经积累了大量资料,也有不少前贤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时代陵墓石兽的造型、风格、分布、时代以及与域外文化因素的比较等方面发表过不少论著,我本人在给博士生授课时也以四川地区发现的汉代石兽为例做过案例分析,指出过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的路径。另一方面,秦臻所具有的美术学的知识根底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陵墓,坐落在南京市紫金山南麓,是南京的帝王陵墓,亦是中国古代的帝王陵寝之一。作为中国明陵之首的明孝陵壮观宏伟,代表了明初建筑和石刻艺术的成就,直接影响了明清两代500多年帝王陵寝的形制,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陵”的美誉。2003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夏维中、韩文宁编著的《明孝陵》从墓主生平、陵墓营建、建筑布局、丧葬与护卫、祭祀与谒陵、保护与管理等六个方面对明孝陵进行全方位的介绍。
暂时没有内容
作者历经5年半时间分赴中央红军长征沿线10个省、自治区,实地调研考证长征遗址81处,研学考察长征遗址纪念馆(园)、博物馆、陈列馆、档案馆27个;实摄长征遗址图片1200余张;调研访问相关研究人员、专家学者等,访谈对象112人次;查阅长征文献、史料230余次;行程24812千米,其中徒步875千米。依据上述调研考证和文献查证,对中央红军长征遗址的历史背景、历史事件、历史主体,遗址文物、文献、史料、信函等,遗址的保护和管理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并对长征遗址展示内容存疑和有误问题进行了核证,得出若干结论和启示,提出保护和管理的若干策略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