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岩画史论》是一本关于中国岩画研究的论文集,多角度的研究维度所得出的成果告诉我们中国岩画起源的秘密,特别是从中研读出了中华民族早期历史出现的音韵史;本研究使中华文明的起源有了数字卦作为线索,从而在研究中华民族起源的波澜壮阔的神秘历史时多了一个研究方法。《中国岩画史论》研究视角敏锐,路径独特,内涵丰富,对进一步研究中国岩画有诸多借鉴意义。
宝山辽墓位于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东沙布日台乡宝山村,是目前有纪年的辽墓中最早的契丹贵族墓葬。两座墓葬均为砖石结构,由墓道、门庭、墓门、甬道、墓室、石房组成。墓室平面呈抹角长方形,周壁及顶砖雕、影作仿木构件,弯隆顶。石房长方形,建于墓室正中,以雕琢精细的整块石板组装而成,四壁及顶磨光作画,地面铺石板。两座墓中的壁画更是堪称辽早期绘画艺术的宝库。壁画采用多种绘画技法,集浑厚与细腻、素雅与艳丽、写实与夸张于一体。壁画中描绘的契丹人物,笔法简练,追求真实。画面对各种人物的描绘具有时代风貌,所表现的丰富内容对揭示辽初社会面貌及探讨晚唐以后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不仅尽可能地还原了此座重要墓葬的建筑形式、壁画和随葬品,更是在考古材料的基础上,扩展对宝山墓研究的内涵和
《江南古建彩画保护技术及传统工艺研究》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古代建筑保护关键技术研究”项目中,“古代建筑油饰彩画保护技术及传统工艺科学化研究”课题的研究成果。《江南古建彩画保护技术及传统工艺研究》通过常熟赵用贤宅和严呐宅彩画保护的案例分析,对现存的江南苏式彩画的常见病害、保护材料与保护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书中收集的大量有关江南苏式彩画的留存分布、规制类型、纹样图案、工艺技法、主要病害、保存现状及保护技术方面的资料,对今后苏式彩画的研究与保护极具参考价值。
《石窟寺研究(第4辑)》为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石窟专业委员会、龙门石窟研究院汇编的大型研究论文集,其作者来自敦煌研究院、云冈石窟研究院、龙门石窟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德国海德堡科学院等的石窟研究机构和大学。该论文集的的内容丰富,包括石窟考古研究、艺术研究、造像研究、壁画研究、佛教研究以及石窟寺的环境监测、保护材料、保护工艺等保护方面的研究。 显示部分信息
《石窟寺研究(第五辑)》主要内容包括:重庆龙多山石窟调查简报、江苏连云港海清寺塔碑刻调查简报、山东青州石佛寺出土造像与尧王山石窟造像年代考证、麦积山舍利塔发掘造像探析、鸠摩罗什译经与中土石窟营造等。
论述20世纪中国美术考古成就的重要著作!对从1928年殷墟正式开始科学田野考古起,到20世纪晚期的中国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以时间为经,不同专题资料为纬,巧妙交织,作了翔实的梳理与论述,填补了过去文献记载的缺失和误读,在研究方法上也有借鉴价值,是美术史研究的一部信史和入门的重要参考书。400多幅彩色图像,图文对照,可读性强。
画像石是汉代丧葬礼仪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中国艺术史上一个重要门类。陕北、晋西北地区画像石艺术盛行于东汉中晚期,这一时期正是早期自然宗教方兴未艾,而佛教、道教信仰及其他文化因素逐步发展传播的重要时期。作为造型艺术的汉画像石,其“形式美”由其“质料”、“造型及构图模式”、“色彩”以及“技法”几方面构成。它既遵循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同时又是由社会思想文化因素发展演变所支撑起的“有意味的形式”。王娟编著的《汉代画像石审美研究(以陕北晋西北地区为中心)》对陕北、晋西北地区画像石内容、题材等进行了详尽分析,深入探讨了其所涉及的宗教及文化等深层次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岩石上的呼麦:达茂草原岩画巡礼》所收文章,是著者萧立广、谭士俊十几年前学习研读盖山林先生《阴山岩画》(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乌兰察布岩画》(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的一些散乱的随笔,将这些文章整理修改,编辑成此书。书中所研究的岩画承载了大量的达茂草原及其周边地区文明的内涵,对于弘扬草原文明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