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书画就不得不谈到甲骨起源,本书以甲骨入手,介绍了汉字的起源和种类,进而对书画进行了整体的介绍。《古玩图鉴:书画与碑帖篇》共列出7章内容,分别介绍了殷墟甲骨、汉字的起源和种类、书画、书画名家、中国古代油画、古书、碑帖等,除了对书画的源流、种类详细展开外,还对书画的鉴别提出了具体的参考建议,具有极强的实用价值。 古玩图鉴 系列丛书一共8册,《家具篇》《铜器篇》《玉器石器篇》《陶瓷篇》《书画与碑帖篇》《玺印古钱篇》《文房清供篇》《杂项篇》,根据民国收藏家赵汝珍《古玩指南》改编。
北齐徐显秀墓壁画所呈现的高超的绘画技艺、丰富的内容以及鲜明的艺术特色,代表了当时绘画的 水平,对中国绘画史的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同时也为研究北齐的葬俗、葬制,墓室壁画的规制、题材,乃至社会生活、政治制度,提供了珍贵的资料,被列为200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本书从学科本质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 艺术考古 属性、方法、呈现、材料以及应用等理论问题,集中地回应了近年来的学术热点,回顾了考古界、艺术史界对于 艺术考古 的专业性质、方法论等问题的诸种看法,对其中较有争议的观点进行剖析,并分析了艺术考古研究近年发展的新趋势,讨论紧扣学术前沿,指出当代文化语境中,图像的呈现方法与材料的合理利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全书在结合实践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探讨了艺术考古作为一门学科、一种研究方法所具有的学术价值、文化功能和现实意义。
觉山寺塔内的壁画内容和布局较为特殊,除中心塔柱南壁和南北门洞两侧的佛、菩萨、飞天外,其余12个壁面绘制的都是明王、 、金刚等护法神形象。在主要壁面安置四大 、八大明王,寓意着由 、明王守护圣域,使正法永驻。这种对明王的格外尊崇和明王画的排列组合方式,均来自唐代密教的遗存,是辽代壁画继承唐风的有力例证。 本书选取的壁画从题材到形式,觉山寺塔壁画都突出地体现了辽代时期的美术风格,既延续唐代之风韵,也展现出草原民族尚武磅礴的特点,乃辽代寺观壁画不可多得的宝贵遗例。壁画整体舒朗大气,达到不落凡俗的艺术水准。
山西稷山青龙寺壁画,始建于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壁画总体布局精巧、形象构图神奇、点划线描娴熟、施彩赋色高妙而闻名遐迩。腰殿四壁画水陆画,内容广泛。属 的有佛、菩萨、弟子、金刚、罗汉、供养人等。属 的有南斗六星、王帝神众、元君圣母众、四海龙王众等。属儒教的有功臣将士、孝子顺孙、节妇烈女等。腰殿东、西、南三壁壁画为元代建殿时所绘,北壁和扇面墙壁画为明代补绘。腰殿壁画技巧精工,比例适度,线条流畅,色彩浑厚,可与永乐宫元代壁画媲美。
本书从学科本质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 艺术考古 属性、方法、呈现、材料以及应用等理论问题,集中地回应了近年来的学术热点,回顾了考古界、艺术史界对于 艺术考古 的专业性质、方法论等问题的诸种看法,对其中较有争议的观点进行剖析,并分析了艺术考古研究近年发展的新趋势,讨论紧扣学术前沿,指出当代文化语境中,图像的呈现方法与材料的合理利用显得越来越重要。全书在结合实践的基础上,较为系统地探讨了艺术考古作为一门学科、一种研究方法所具有的学术价值、文化功能和现实意义。
“古迹寻踪丛书”之一。亭台楼阁是 有中国特色的古典建筑。本书图片源自“十三五” 规划、 出版基金项目《中国文化史迹》,精选亭台楼阁以及其他单体建筑(如桥廊榭舫、馆轩辕斋)100张。按照“来龙去脉”“百年风雨”“名人足迹”“文物地位”“寻踪觅迹”等看点,以文史散文的笔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每一处亭台楼阁的秀丽之美。
《易经》提倡天尊地卑,动静有常,方以类聚,物之群分。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将“”视为人生的理想。汉画像中的天文图像,向我们生动、形象、具体地描绘了汉代人心目中的天。它是有神性的,充满各路神灵;它是有威力的,充满风雨雷电;它是有活性的,元气在不停地创造;天上是有生命的,神龙、翼虎、天马、飞鱼、羽人、凤鸟都在天界自由自在的生活。汉画像中的天文与人文的理想图画,已经向我们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生态美学的民族之根。
历史长河中,丝绸之路早已成为沿路各方文化交流的通衢大道。在这里,人们耳熟能详的边塞诗歌、佛教石窟之外,墓室壁画也奉上了一串璀璨明珠。从文化交流走向看,借助东方大帝国的政治、军事影响,以及悠久历史建立起来的高度文明,本土文化在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中有着明确的主导性,墓室壁画就体现了这一点。一方面,中原墓葬的艺术形式辐射久远,中国壁画墓的遗存近一半在丝绸之路上;另一方面,墓室壁画在接受佛道影响的同时始终保持着重生信仰的独立体系,也因此在汉以下仍然保持了本土图像的独立性。从世界艺术发展史看,埃及和墨西哥等地也有墓室壁画遗存的发现,但后来都中断了,只有中国墓室壁画自西汉开始一直沿革到清代,从帝王到平民的各个阶层都曾以极大的热情参与,并且地域分布广泛。从文明发展的延续性和艺术发展的广泛
《河南古代壁画馆壁画品鉴》主要内容包括:汉墓壁画中的升仙图、汉墓壁画中的辟邪图 驱傩、汉墓壁画中的伏羲女娲、两个女娲 美术史 的登场、卜千秋汉墓壁画的笔法 艺术的旨趣、浅井头汉墓壁画的两种样式、汉墓壁画中的日月、汉墓壁画中的西王母、天界之门 天门、汉墓壁画中的龙、汉墓壁画中的凤鸟、北方之神 玄武、汉墓壁画中的羽人、仙人王子乔等。
本书是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院艺术史方向十余名研究生近三年来在西湖石窟艺术领域所撰写的系列 学术论文的合集,也是该院“西湖石窟艺术史研讨”课程的一项教学与研究成果,其内容主要涉及位于杭州主城区的飞来峰造像、西湖南山造像、吴山宝成寺造像以及位于杭州郊区的瓶窑南山造像、普庆寺石塔造像等。诸位作者结合西湖石窟艺术领域的一些 、 前沿的研究成果,对造像身份认定、造像艺术风格、特定造像造型源流、造像美学之传承与新变等话题,在广阔的艺术史视野下进行了严肃而深入的探讨。
《明益宣王朱翊鈏潢南与他的“菊花图”考订》的主要内容是从三轴《菊花图》的现存面貌及后世完全不同的“作者”认定;对三轴《菊花图》上显性与隐性信息的释读与阐述;对三轴《菊花图》后世“鉴定”意见的辨谬与论证;对三轴《菊花图》真正作者“益王之章”主人“潢南”的认定;三轴《菊花图》真正作者益宣王朱翊鈏·潢南的生平与事迹等十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和论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