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汉代壁画现有研究的全面梳理与系统总结,主要包括地上壁画文献的梳理、地下壁画的类型学研究以及壁画题材的类别、壁画的制作与工艺、壁画的功能等内容,并着重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对汉代壁画深入、系统的艺术考古学研究:从学理上界定汉代壁画概念,科学地划分汉代壁画的类型,有效地解读汉代壁画的题材与类别,以及梳理汉代壁画的制作工艺和图像处理手法在壁画绘制、观念传达方面的影响等,并对研究者相对忽略的汉代地上壁画、墓葬中的浮雕和纹饰以及壁画的修补和改动问题做了探究,后对汉代壁画在墓葬中所具有的深层次功能做了全新的诠释。
《易经》提倡天尊地卑,动静有常,方以类聚,物之群分。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将 天人合一 视为人生的理想。汉画像中的天文图像,向我们生动、形象、具体地描绘了汉代人心目中的天。它是有神性的,充满各路神灵;它是有威力的,充满风雨雷电;它是有活性的,元气在不停地创造;天上是有生命的,神龙、翼虎、天马、飞鱼、羽人、凤鸟都在天界自由自在的生活。汉画像中的天文与人文的理想图画,已经向我们展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生态美学的民族之根。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历时千年兴灭,在中华大地留下了大量的石窟寺、佛寺等遗迹,创造出为数众多的精美造像、壁画等文物,成为历史时期考古学的一项专门分支,成果显著。除了敦煌莫高窟、法门寺地宫等的考古发现,云冈、龙门、炳灵寺、麦积山等闻名于世的石窟群,近些年在山东青州,河北曲阳、邺城等地出土的造像窖藏亦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西藏阿里地区,九十年代以来也陆续清理出多处重要的藏传佛教寺院遗迹,更新了世人对于佛教传播历史的认识。凡此种种,于普通读者可能缺乏一个清晰系统的认知。本书通过石窟寺、窟前建筑、佛教寺院、地下窖藏、佛塔舍利几项专题,提纲挈领地呈现出我国佛教考古事业的全貌,使读者对于中国佛教美术遗迹的时空分布了然于胸。
明代杰出的书画艺术家董其昌集前人之大成,融会贯通,洞察画坛时弊,明智地提出画分 南北宗 的画学审美观,并以创作实践充分印证其理论所达到的文化高度,足以与 元四家 及唐宋各大家相媲美,无可争议地被载入中国杰出文人画家的史册,同时也是文人画理论史上的又一个高峰。尤其是董其昌 笔墨论 的提出,翻开了文人画史的新篇章,清四高僧、四王吴恽、金陵画派、新安画派,乃至晚清近三百年的画坛,大都在其理论影响下,形成了一个群体性的文人画创作高潮。 《董其昌和他的江南》以 董其昌和他所处的江南社会 为切入点,邀请来自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广东省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国内知名博物馆与学术机构的专家学者撰文,内容主要涉及时代背景、地域环境到董其昌的交游、鉴赏、艺术理论与
敦煌工匠是敦煌历史的创造者,同时,敦煌工匠又是敦煌历史的缩影。敦煌历代工匠的研究体现着历史多元化的特点,展示着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敦煌古代工匠研究》将敦煌工匠置于巾国古代社会的大背景下,就敦煌工匠的特色等问题提出一些新的看法;同时,通过对敦煌历代工匠艺术活动、社会地位等一系列的考察和对他们的作品分析,探讨了普通工匠与艺术大师的关系!通过研究敦煌古代工匠,向世人介绍敦煌历史文化的创造者的情况,展示中华民旅的创造与奉献精神。
本书探讨汉画像石的方位结构,尤其是以西王母和车马出行为主的方位模式,以此重构汉画像石的方位结构与方位模式。本书遵循情境性规约,以横向比较和竖向比较为线索,首先探讨画像石方位模式划分的参照物问题,再界定画像石阐释的情境性规约问题;然后将汉画像石表述的方位模式置于汉代文化语境中,并将其与汉代仪式、神话方位模式加以比较,发现画像石方位模式的独特结构。
《轨迹:中国美术考古研究》收录了作者汤池教授50多年来从事美术考古、美术史研究及教学所撰写的学术论文近50篇,约30万字。内容主要涉及史前美术、先秦时期绘画和雕塑、秦汉雕塑、汉魏南北朝及辽代墓室壁画,以及古代佛教造像等。这些著述考论翔实,观点严谨鲜明,在学术界产生过较大影响,受到业内人士的关注和首肯。其中又以史前彩陶及人像雕塑、秦汉雕塑、汉魏南北朝墓室壁画、美术考古与美术史教学等领域的探索与研究,富有开创性和奠基性意义。本书可供美术史、文物考古、古代文化研究人员,以及高等院校美术史、历史文化、文博考古专业师生学习参考。
《风雨沧桑九百年图说西安碑林(珍藏版)》是我国靠前部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语言,集专业性、趣味性于一体,全面展示西安碑林九百多年历史珍藏的图书,内容涉及碑林现存古代建筑及所藏数百座碑石和数十件石刻艺术珍品,详尽诠释了文物背后的历史故事,以及隐藏其中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赵力光编著的《古代建筑石刻艺术》卷主要介绍西安碑林博物馆内的古代建筑及馆藏画像石、陵墓石刻、佛教造像等。
这是一部科学、系统地反映长江上游古代文明中心——三星堆文化的 大众读物。该书图文并茂、深入浅出,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配以六百多幅精美图片,从文明前夜、青铜器、古蜀王国的政治形态等方面阐述了三星堆文明的内涵,对三星堆文明的农业、手工业、城市、交通、贸易等经济方面,以及三星堆文明与中原及其他地区文明以至西亚古代文明等都进行了科学、详尽地描述,全面、系统地探讨了神秘的古蜀文明,并对笼罩着三星堆文明的诸种未解之谜一一给予了妙趣横生的科学解释。
《十件文物里的中国故事》是一部由中国考古学家、历史学家通过 文物讲述中国历史故事的大众读物。 中国文物众多,类型丰富,它们凝结着中国历史的智慧,反映着中国历史的厚度,展现着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透过文物能够认识历史中国,能够感悟文明中国,同时也能够体会中国考古走过的峥嵘岁月。我们遴选了十件代表性文物,通过专家学者们娓娓道来的叙述,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逐一呈现文物的发现、文物的内涵,以及文物所蕴含的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价值。我们力求使文物活起来,使中华文明 加立体地加以展示。 本书图文并茂,装帧精良,语言朴实,集专业性和普及性为一体,是广大读者走近文物,打开认识中国历史的一扇窗口。
宝山辽墓位于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东沙布日台乡宝山村,是目前有纪年的辽墓中早的契丹贵族墓葬。两座墓葬均为砖石结构,由墓道、门庭、墓门、甬道、墓室、石房组成。墓室平面呈抹角长方形,周壁及顶砖雕、影作仿木构件,弯隆顶。石房长方形,建于墓室正中,以雕琢精细的整块石板组装而成,四壁及顶磨光作画,地面铺石板。两座墓中的壁画更是堪称辽早期绘画艺术的宝库。壁画采用多种绘画技法,集浑厚与细腻、素雅与艳丽、写实与夸张于一体。壁画中描绘的契丹人物,笔法简练,追求真实。画面对各种人物的描绘具有时代风貌,所表现的丰富内容对揭示辽初社会面貌及探讨晚唐以后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不仅尽可能地还原了此座重要墓葬的建筑形式、壁画和随葬品,更是在考古材料的基础上,扩展对宝山墓研究的内
空间表现 是中西艺术史研究的基本主题。本书致力于在汉唐艺术 模拟形似史 的大背景下,运用风格学方法,以北凉至盛唐敦煌壁画之 空间表现 问题为契入点,把汉民族特有的空间表现方式与外来佛教题材的融合过程进行系统考察。将考古艺术品、传世作品和文献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并把风格史的演变置于其所在的历史文化情境中,从观念史、社会史和文化史的宏观背景中阐释风格之变。在具体研究过程中,以空间画法这一基本视角,重新考察中国佛教艺术研究中的某些重要议题,譬如北魏佛教美术之汉化改革,北朝晚期敦煌工匠集团的分工合作及粉本使用,以及唐代净土式经变画的图式来源等,并力图揭示出古代中国艺术在表现空间方面的独特性。
2011年,在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召开了“第二届古代墓葬美术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这次会议由芝加哥大学东亚艺术研究中心、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与北京大学视觉与图像研究中心三家主办,由芝加哥大学北京中心与湖南美术出版社协办。作为一系列“双年会议”中的第二场,这次会议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中外学者建构一个学术平台,围绕着“墓葬美术”这一主题进行持续的交流和讨论。这次会议对“墓葬美术”的概念也做了广义的界定,不仅包括墓葬出土的艺术品,而且涵盖了墓葬的整体设计、墓葬中不同视觉和物质形式的配置、墓葬所反映的礼仪、宗教和文化因素以及墓葬的发现和研究史。而本书正是这次会议一个总结和成果。
本书在前人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择榆林窟第3窟这一营建于西夏时期的窟室作为研究对象,挖掘梵、藏、汉与西夏文文献记录的珍贵信息,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榆林窟第3窟壁画的题材内容及其配置内涵。透过榆林窟第3窟的图像,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到西夏人对汉地大乘佛教和密宗 本书着重讨论的时代,即10~13世纪,是中国历 的重要时期,其间经历了各民族文化的互相交流、融合,涌现出很多全新的艺术现象和图像样式,党项、吐蕃、回鹘、汉等族在河西地区均留下了各自的生活痕迹,反映在石窟壁画艺术方面就是壁画内容的多元性和宗教思想的复杂性。10~13世纪的中原人士和印度僧团互相交往,创造了继唐代前往西土求取佛经盛况之后的又一个求法高峰,这一时期开辟出来的取经路线使得印度、中亚地区的造像题材和艺术风格顺利
本书是作者庞大的编写出版计划 中国格古丛书 出版物之一。盖有通过 格古 进而实现 通今 之愿。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中国古玩是无与伦比的艺术品,是中华文明重要的载体,承载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聪明与智慧。不必说看似神秘庄严的商周青铜礼器,也不必说古朴典雅的秦汉玉器,更不必说璀璨瑰丽的明清瓷器,单单是中国画中的皴擦点染,古代书法作品中点横竖撇,无不为世人震惊,无不为现代人顶礼膜拜。从隋唐到明清,关于中国古代艺术品,前人论述备矣。然当今盛世、收藏再兴之时,许多人却处于道不知、器不识之混沌状态。为了传承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我们有责任与义务将古人在艺术领域的学术成就整理出版,这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积淀的现实需要,也是对当今文博界、艺术界、收藏界中专家学者雪中送炭之举。本书原作者陈继儒,中国
天津博物馆的中国古代绘画藏品丰富,尤以明清时期作品为大宗,几乎涵盖当时各主要画派、画家作品。天津博物馆新馆开放之际,我们依托馆藏资源优势,以明清绘画流派为线索,将《天津博物馆文物展览系列图集·寄情画境:馆藏明清绘画陈列》奉献给厂大观众,希望在将各流派绘画自身发展演变的历史进程直观呈现的同时,也勾勒出明清中国绘画的总体面貌。
本书力图在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对北京及周边地区辽代壁画墓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分期分区研究,建立这一区域辽代壁画墓发展的时空框架,厘清发展脉络,总结区域特征,并与契丹腹地同类型壁画墓进行比较,最后结合文献史料对北京及周边地区辽墓壁画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及文化渊源进行分析和探讨。
《岩石上的呼麦:达茂草原岩画巡礼》所收文章,是著者萧立广、谭士俊十几年前学习研读盖山林先生《阴山岩画》(文物出版社,1986年版)、《乌兰察布岩画》(文物出版社,1989年版)的一些散乱的随笔,将这些文章整理修改,编辑成此书。书中所研究的岩画承载了大量的达茂草原及其周边地区文明的内涵,对于弘扬草原文明具有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