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王堆汉墓服饰是 汉服 这一概念的源头。本书围绕马王堆汉墓服饰实物,对照战国秦汉时代服饰实物及简牍文书记载,带领大家细看楚汉数百年的服装时尚变化探索古人制衣的巧技与用心,多角度展示马王堆汉墓服饰的制作细节,解读服饰蕴含的先秦旧礼与汉家新制。全书图文并茂,通过大量战国至服饰文物图、手绘图,阐释该时期的服饰及其文化。
本书是中国 博物馆馆藏铜镜著录性与研究性相结合的著作,收录了上起齐家文化,下迄清代的铜镜293面,按朝代先后排列,每一朝代再按类型排序。每一面铜镜都有高清整体大图(部分品种还有大量细节图及拓片),和详细的文字介绍,包括时代、规格、来源、器型与纹饰描述、相关考证等,图文并茂,全面呈现了馆藏铜镜的基本形态、历史演变及其文化内涵。后附两篇研究论文与一资料长编,论文分别介绍了关于铜镜名称及纹饰寓意的研究,以及国博馆藏铜镜发掘品的考古情境,资料长编则精细还原了馆藏发掘品与出土环境之间的共存与互动关系。
文物展具与装具的设计制作,是展览陈列、保管、产品设计、文物预防性保护的交叉领域,除了关注形式美,更要重视文物安全。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内容借助展览实践案例,论述文物展具设计制作的理念、原则、方法、工艺、技术,以及展具的模块化、标准化、系统化、易拆解性、可持续性与绿色设计乃至新兴技术的使用等。下编借助装具设计制作和使用的诸多实践案例,介绍如何为文物设计、制作适宜的 合理包装 ,确保文物在日常保管及长途运输中的安全。另外还介绍了符合博物馆使用需求的多种新型包装结构,阐述装具设计制作与使用中的节能减排与环保低碳理念,这也是博物馆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本书理论结合实践,书中所配1500幅彩色照片和线图均为著者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一手资料,图文并茂地描述了各类文物展具与装具的制作流程。
《清宫武备兵器研究(彩色图文版)》介绍清宫武备即清宫军备,指清宫的武器装备。包括清朝皇帝、王公大臣、八旗官兵等使用的甲胄、武具、火器、庐帐等。 武备 一词在清代诸帝谕旨中是论述最多的内容之一。清朝帝王严守祖制,重视武备,体现出崇武、尚武、习武的传统。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有万余件清宫遗留的武备实物。
本书收录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钱币1000余件,包括金属铸币及纸币,以流通钱币为主,其他非正式流通钱币亦有少量收入,时代上起自宋代,终于清代,每钱均有正、背两面图,保持原大。
本书是2010年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入藏的新疆和田(古代于阗)出土的13件粟特语文书的释读整理成果。这批文书不仅是近年来国内所出粟特语文献中数量*多的一批,也极富研究旨趣。文书内容包括经济文书、书信等世俗文献,年代约在8世纪下半叶,为了解唐朝在西域统治末期在安西四镇活动的中亚粟特胡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 瓦当卷》一书选取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瓦当精品,所选文物时间从西周到清末,绵延两千七百余年。瓦当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构件,该书的编著者结合馆藏文物,查阅了大量已发表的文物考古资料,认真参考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对于馆藏的瓦当按出土时代、地区、以及形状和内容进行了重新归类和深入的分析、研究。对于某些瓦当的定名和认识,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且有一定的认识深度。
浙江慈溪上林湖为越窑的中心产区,其中后司岙窑址是烧造秘色瓷的很主要窑场。2015-201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发掘,发现晚唐五代时期的堆积,出土了大量的秘色瓷器,产品种类丰富,不仅为法门寺地宫和临安钱氏家族墓地出土秘色瓷找到了产地,许多器物为抢先发售面世。沈岳明、郑建明主编的《秘色越器(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唐五代秘色瓷器)》选取后司岙窑址出土秘色瓷器及窑具、装烧标本近200件,并选取法门寺地宫和临安钱氏家族墓地出土秘色瓷做比对,展示其近期新发掘和研究成果。
《简帛》(第十八辑)共收文21篇,其中含近年韩国、中国大陆简牍研究概况各1篇。材料涉及上博简、清华简、里耶秦简、岳麓秦简、居延汉简、肩水金关汉简、地湾汉简、北大汉简、长沙尚德街法律木牍等多批简帛资料。内容则涵盖文字考释、语法探究、史实考证、器物(名物)考证、简文释例、文献复原以及从简帛资料出发的历史研究(制度史、法律史、思想史、历史地理)等诸多方面。
从国际范围来看,古乐器复制工作做得多、好的是中国,因为华夏民族是注重礼乐之邦,古人给我们留下了大量可以复制、也值得复制的乐器。近年来,中国古乐器复制工作中*一件事,当属对曾侯乙编钟的复制,从投人的资金、人力和后效果来看,这项工作是相当成功的。曾钟到目前为止已复制了6套。尽管各套之间存在一定差异,但总体上看,每套外观与原件皆无异,且都能实际演奏,足以说明中国古乐器复制水平已达国际领先水平。 但对一些具有历史感的音乐家来说,仅仅复制古乐器还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因为乐器不是用来摆设的饰品,而是用来演奏音乐的工具,他们更希望凭借对乐器的复制来获得古人曾经发出过的音响。对曾钟的复制,由于原钟保存相对完好,又有原声的参照(包括一钟双音),因而在钟体复原之后,复制者能较为顺利地复原编钟音响
《染缬集》通过绘图、论证,首次详细地解析了古代织物的编织、染缬等过程,并制作了实物作为例证。文中还收录了王先生有关中国古代纺织史研究的理论文章,如《中国纺织史研究的若干课题》、《中国丝绸文物出土与保护概况》等。另有染缬样品和染缬工序的详细图解,如汉代织绣品朱砂染色工艺、马王堆汉代印花工艺、骨螺染色工艺等。
《染缬集》通过绘图、论证,首次详细地解析了古代织物的编织、染缬等过程,并制作了实物作为例证。文中还收录了王先生有关中国古代纺织史研究的理论文章,如《中国纺织史研究的若干课题》、《中国丝绸文物出土与保护概况》等。另有染缬样品和染缬工序的详细图解,如汉代织绣品朱砂染色工艺、马王堆汉代印花工艺、骨螺染色工艺等。
明代 典型的茶具有炉、盏、壶,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它茶具,这些茶具在明代的茶书、诗歌、茶画以及小说戏曲中均有大量的记载和描绘。明代茶具与宫廷、文人以及世俗社会皆发生密切关系,是宫廷生活、文人生活以及世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宫廷茶具主要由设于景德镇的御器厂生产供应,文人深刻影响了明代茶具的设计。儒、释、道三教均对明代茶具的纹饰、器型和款识产生很大影响。明代文人往往赋予茶具以人格、礼仪、入世以及崇玉等儒家思想观念。明代僧人普遍喜持茶具饮茶,茶具在茶禅一味的思想中扮演重要角色。明代茶具与道教(道家)的道法自然、隐逸避世和长生神仙等思想皆有密切关系。
本书运用国外考古学理论,将中国古代东周以前的青铜器兵器结合具体出土环境、兵器埋葬位置、与其他随葬品的相对关系,以及自身的型式演化序列等方面,从而考察青铜兵器所具有的社会、精神层面的含义,进而证明青铜兵器不单纯是实用的武器,更多承载着礼器的价值。 原稿共分五个部分,首先引论部分,系统梳理了传统考古学文化系统观念下的青铜兵器;章,运用蒙特柳斯类型学方法,再到物质文化分析,对东周以前青铜兵器进行分类、分型定式,以确定其各类兵器之间的年代序列及形态变化情况;第二章及第三章,分别结合青铜兵器出土环境、埋葬位置及其形态特征,来分析其所蕴含的社会、精神层面意义;第四章,结合目前收藏、出土的玉质兵器材料,着重讨论早期中国玉质兵器的发展情况,以及其与青铜兵器在承载礼制含义过程中的互动关
本书收集了以阿斯塔那墓地出土纺织品为主,同时包含洋海等墓地出土及采集的文物共29件,详细记述了这29件文物的保护与修复工作,对这些文物的修复源于配合阿斯塔那 哈拉和卓墓地发掘报告的整理。在这些文物的修复过程中,修复人员严格遵守 原真性、*小干预、可识别、可逆性 的文物修复原则,并根据每件文物的特点详细编制成《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纺织品保护修复方案》,报请国家文物局审批,於2012年6月正式获批。历经五年的时间,在中国丝绸博物馆文物修复专家汪自强、楼淑琦的指导下,终于圆满完成了该方案内35件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为了给研究吐鲁番学的专家学者们提供更便利的研究资料和实物图片,将其收集整理编辑成册。
本书收录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钱币800余件,所选文物起自秦始皇统一六国,止于五代十国,包括金属铸币及纸币,以流通钱币为主,其他非正式流通钱币亦有少量收入,每钱均有正、背两面图,保持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