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打制、插戴和收藏的金银首饰不仅是财富与艺术的合一,也因为它所具有的展示性而成为生活时尚不可忽略的一个风向标。当日工艺品的流行题材差不多都出现于金银首饰,虽方寸之地,却几乎是时代品样之聚珍。本书意图通过对这些小物件儿的寻根溯源,对组成元素的构造解析,勾画出古代饰品设计者的用心和技艺,与时代风格互动的轨迹,*终体现古代生活礼俗的真实面貌。
为配合城中村减挂钩试点项目 沂南河阳社区 民生工程建设,2013年6月9日至7月26日,山东省文 物考古研究院、荆州文物保护中心联合临沂市、沂南 县文物部门,抢救性发掘了三座清代墓葬,从M1中室 和M3二室棺内发现大量丝绸织物,随即进行了初步清 理。 2015年10月至2017年3月,由山东省文物保护修 复中心、荆州文物保护中心和沂南县博物馆联合成立 项目组,对文物实施了保护,修复的纺织品包括帽、 衫、袄、褂、袍、裤、靴、袜、腰带、丝带、被、褥 等。在保护修复过程中,工作人员对丝织品文物的显 微结构、花纹图案、服装款式、剪裁工艺等信息进行 了深入分析研究。 这批精美的丝织品款式多样、织造细腻、纹样复 杂,对研究沂南县当地清代望族家族墓地的葬俗、礼 仪、婚姻、服饰风俗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王传昌主编的《煌
本书是中国 博物馆馆藏铜镜著录性与研究性相结合的著作,收录了上起齐家文化,下迄清代的铜镜293面,按朝代先后排列,每一朝代再按类型排序。每一面铜镜都有高清整体大图(部分品种还有大量细节图及拓片),和详细的文字介绍,包括时代、规格、来源、器型与纹饰描述、相关考证等,图文并茂,全面呈现了馆藏铜镜的基本形态、历史演变及其文化内涵。后附两篇研究论文与一资料长编,论文分别介绍了关于铜镜名称及纹饰寓意的研究,以及国博馆藏铜镜发掘品的考古情境,资料长编则精细还原了馆藏发掘品与出土环境之间的共存与互动关系。
文物展具与装具的设计制作,是展览陈列、保管、产品设计、文物预防性保护的交叉领域,除了关注形式美,更要重视文物安全。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内容借助展览实践案例,论述文物展具设计制作的理念、原则、方法、工艺、技术,以及展具的模块化、标准化、系统化、易拆解性、可持续性与绿色设计乃至新兴技术的使用等。下编借助装具设计制作和使用的诸多实践案例,介绍如何为文物设计、制作适宜的 合理包装 ,确保文物在日常保管及长途运输中的安全。另外还介绍了符合博物馆使用需求的多种新型包装结构,阐述装具设计制作与使用中的节能减排与环保低碳理念,这也是博物馆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本书理论结合实践,书中所配1500幅彩色照片和线图均为著者在长期实践中积累的一手资料,图文并茂地描述了各类文物展具与装具的制作流程。
“千载精神真会聚,一朝文物益彰明”。文物不仅是祖先留下的重要遗产,更是我们认识历史、研究 历史、保护历史、传承文明、昭示后人的宝贵财富。 为深入挖掘蔚县文化底蕴,展现数万午历史文明,江 志刚等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特下,在专家学者的精心指导下,在文物工作者的努力工作下,对全县上万件 馆藏文物进行了系统的归类整理、研究鉴定、精选编目,历时一年半时间,《蔚州文物珍藏》一书付梓面 世。全书共分为陶器、瓷器、金银器、铜器、木器、石器、书画和玉器杂项八大部分,精选新石器时代到 清代的各类文物200余件。采用图录式体例,除了每件文物所附的简要说明文字外,不加任何主观性解说 和点评,图文并茂,客观易懂。 《蔚州文物珍藏》是对蔚县珍贵历史文物进行的一次全面盘点。我们本着尊重历史、呈现真实的原则 ,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文物研究丛书 瓦当卷》一书选取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瓦当精品,所选文物时间从西周到清末,绵延两千七百余年。瓦当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构件,该书的编著者结合馆藏文物,查阅了大量已发表的文物考古资料,认真参考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对于馆藏的瓦当按出土时代、地区、以及形状和内容进行了重新归类和深入的分析、研究。对于某些瓦当的定名和认识,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且有一定的认识深度。
浙江慈溪上林湖为越窑的中心产区,其中后司岙窑址是烧造秘色瓷的*主要窑场。2015-201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发掘,发现晚唐五代时期的堆积,出土了大量的秘色瓷器,产品种类丰富,不仅为法门寺地宫和临安钱氏家族墓地出土秘色瓷找到了产地,许多器物为首次面世。沈岳明、郑建明主编的《秘色越器(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唐五代秘色瓷器)》选取后司岙窑址出土秘色瓷器及窑具、装烧标本近200件,并选取法门寺地宫和临安钱氏家族墓地出土秘色瓷做比对,展示其*新发掘和研究成果。
浙江慈溪上林湖为越窑的中心产区,其中后司岙窑址是烧造秘色瓷的很主要窑场。2015-201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发掘,发现晚唐五代时期的堆积,出土了大量的秘色瓷器,产品种类丰富,不仅为法门寺地宫和临安钱氏家族墓地出土秘色瓷找到了产地,许多器物为抢先发售面世。沈岳明、郑建明主编的《秘色越器(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唐五代秘色瓷器)》选取后司岙窑址出土秘色瓷器及窑具、装烧标本近200件,并选取法门寺地宫和临安钱氏家族墓地出土秘色瓷做比对,展示其近期新发掘和研究成果。
浙江慈溪上林湖为越窑的中心产区,其中后司岙窑址是烧造秘色瓷的 主要窑场。2015-2016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了发掘,发现晚唐五代时期的堆积,出土了大量的秘色瓷器,产品种类丰富,不仅为法门寺地宫和临安钱氏家族墓地出土秘色瓷找到了产地,许多器物为 面世。沈岳明、郑建明主编的《秘色越器(上林湖后司岙窑址出土唐五代秘色瓷器)》选取后司岙窑址出土秘色瓷器及窑具、装烧标本近200件,并选取法门寺地宫和临安钱氏家族墓地出土秘色瓷做比对,展示其 发掘和研究成果。
《海外中国铜器图录》对310件流散在欧美的中国青铜器作了详细的著录与说明,将铜器分为47小类,说明内容包括尺寸、收藏地、出土情况、形制、用途、分期等。每件铜器均有照片。di一集150件,第二集160件,其中第二集收录有铭铜器34件,陈梦家在说明中也对铭文作了释读与考证。卷首有《中国铜器概述》一文,分时期、地域、国族、分类、形制、文饰、文字、铸造、鉴定十部分,对青铜器的器形分类、研究方法等作了概述。卷末附中西译名对照表和英文提要。 本书是陈梦家本人研究青铜器的开始,为其后来的铜器研究奠定了基础。本书反映了上世纪40年代青铜器流散在欧美的真实情况,是中国学者所著、总结流散在欧美国家中国青铜器收藏状况的图录,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和资料价值。 《海外中国铜器图录》共有三集,送香港印刷出版,因
殷墟考古90年来,发现了丰富的殷商文化遗存,大型宫殿建筑、王陵、甲骨刻辞、青铜器和玉器等冠绝当时。但出土*多、富于变化的遗物是陶质类器物,构成了殷墟文化丰富而多彩的多样性特点。这里在学界研究的基础上,就这类文物的发现与研究作回顾、总结和思考。殷墟考古始于1928年10月,主要工作由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主持,1937年因抗日战争中断。1950年以来,主要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后隶属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安阳队在当时划定的殷墟重点保护区、安阳市文物工作队(后改为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殷墟外围长期从事殷墟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殷墟文物,其中出土*多的是陶质类文物。这是殷墟考古人90年来辛勤工作,发掘、研究和保护殷墟这个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见证。
《安徽文房四宝陈列(精)》由朱良剑编著。湖笔、徽墨、宣纸、端砚合称“文房四宝”。而产自安徽的宣笔、宣纸、徽墨、歙砚在历史上曾有过重要影响,安徽也被称为“文房四宝”之乡。唐代,宣州为全国制笔中心,其中紫毫尖如锥,利如刀,倍受世人推崇;宣纸柔韧细腻,洁白耐久,素有“纸寿千年”的美誉;歙砚石质坚润细密,为四大名砚之一;徽墨“十年如石,一点如漆”,文图隽雅大方,装饰华丽精致。唐末以后,安徽的文房四宝,始终为朝廷的贡品。安徽博物院以得天独厚的条件,收藏了丰富的文房四宝及文房用具,汉唐以至明清精品荟萃,形成了鲜明的院藏特色。
本书是中国 博物馆馆藏铜镜著录性与研究性相结合的著作,收录了上起齐家文化,下迄清代的铜镜293面,按朝代先后排列,每一朝代再按类型排序。每一面铜镜都有高清整体大图(部分品种还有大量细节图及拓片),和详细的文字介绍,包括时代、规格、来源、器型与纹饰描述、相关考证等,图文并茂,全面呈现了馆藏铜镜的基本形态、历史演变及其文化内涵。后附两篇研究论文与一资料长编,论文分别介绍了关于铜镜名称及纹饰寓意的研究,以及国博馆藏铜镜发掘品的考古情境,资料长编则精细还原了馆藏发掘品与出土环境之间的共存与互动关系。
《染缬集》通过绘图、论证,首次详细地解析了古代织物的编织、染缬等过程,并制作了实物作为例证。文中还收录了王先生有关中国古代纺织史研究的理论文章,如《中国纺织史研究的若干课题》、《中国丝绸文物出土与保护概况》等。另有染缬样品和染缬工序的详细图解,如汉代织绣品朱砂染色工艺、马王堆汉代印花工艺、骨螺染色工艺等。
《染缬集》通过绘图、论证,首次详细地解析了古代织物的编织、染缬等过程,并制作了实物作为例证。文中还收录了王先生有关中国古代纺织史研究的理论文章,如《中国纺织史研究的若干课题》、《中国丝绸文物出土与保护概况》等。另有染缬样品和染缬工序的详细图解,如汉代织绣品朱砂染色工艺、马王堆汉代印花工艺、骨螺染色工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