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殷周金文集成(修订增补本)(套装全8册)》(以下简称《集成》),经过我所《集成》编辑组的同志们多年来辛勤的劳动,现在资料搜集行将完成,编纂工作大体就绪,**册已经可以交付出版了。今后其它各册也将陆续付印。这部书的出版,将为殷周青铜器的研究,尤其是青铜器铭文的研究,提供极大的方便。因之,我们相信,这将会促进这方面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殷周金文集成(修订增补本)(套装全8册)》收录的多文资料,包括殷周、西周、春秋和战国时期的各类器物,年代下限断至秦统一以前。宋代以来各家著录和国内外主要博物馆藏品,力争收集得比较齐全。各地新出土的发掘品和采集品,以各册编成时已公开发表者为限。预计所收器铭的总数当在万件以上。书中采用拓本的主要来源有五:(一)考古所多年积累的旧拓本,(二
本书以2024年之前出土并已正式公布的战国秦汉简帛书籍为叙录对象,涉及敦煌汉简、居延汉简、悬泉汉简、银雀山汉简、北大汉简、乌程汉简、天回汉简、睡虎地汉简、马王堆帛书、睡虎地秦简、北大秦简、郭店简、包山简、望山简、新蔡简、上博简、清华简、安大简等等,按照传统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进行分类,并对子部做出调整(如析出墨家),以书籍写作时间或出土先后为序,一般先描述其出土信息,然后着录其简帛形制、字数等,再叙述简帛文献的基本内容,记录原简收藏地,然后对具体文献的数据价值和学术价值进行评价。或引述各家意见,或申述自家判断,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皆有文献可征。总体而言,本书对目前已刊布的简帛书籍文献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着录,将大大便利简帛研究及相关学科研究的开展与推进。
2010年8月,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长沙五一广场东侧稍偏南位置的一口井窖中发掘出6862枚东汉简牍。该批简牍形制多样,内容丰富,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诸多领域。 《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玖)》共收录长沙五一广场井窖遗址出土简牍六百枚,包括简牍图版、释文注释及相关附录。图版部分包括彩色及红外线的原大照片,释文部分含整理序号、释文及相关按语,附录含未见字迹简牍序号表、简牍编号及尺寸对照表和异体字表。
2010年8月,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长沙五一广场东侧稍偏南位置的一口井窖中发掘出6862枚东汉简牍。该批简牍形制多样,内容丰富,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诸多领域。 《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拾)》共收录长沙五一广场井窖遗址出土简牍五百枚,包括简牍图版、释文注释及相关附录。图版部分包括彩色及红外线的原大照片,释文部分含整理序号、释文及相关按语,附录含未见字迹简牍序号表、简牍编号及尺寸对照表和异体字表。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肆)》共收录《成后》《昭后》《两中》三篇竹书,都是前所未见的佚文,其中,《成后》《昭后》两篇首次发现西周早期成王、昭王治政思想资料,《两中》篇则是迄今发现的夏启为 天下王 的最新资料。《成后》《昭后》两篇原编联为一卷,简长约41厘米、宽0.6厘米。简背有序号,分别编号,三道编绳。《成后》有9支简,《昭后》有7支简。成后即周成王,昭后即周昭王。两篇竹书都属于训典类文献,多用古语,涉及西周早期史事以及成王、昭王的治国理念,是在楚地传抄的亡佚已久的重要历史文献。两篇简文虽然叙述角度不同,但内容颇有关联,反映了成王、昭王的治政理念,与《尚书》等传世文献以及金文、简帛有关资料可相互印证,丰富了我们对成王、昭王时期王朝政治的认识,具有重要史料价值。《两中》为长篇竹书,原有竹
汉字是*世 文字体系中 *悠久的,要探究汉字的起源及其发展,就不能不从甲骨文说起。本书介绍了甲骨文如何被发现以及如何成为 门 业的学问,并针对甲骨文和汉字做出深入浅出的解读和介绍,还从甲骨的 和记载内容,探讨商代的 和文化,*后从常用的六十个汉字看甲骨文到现代文字的变化,并道出背后隐藏的有趣的文字小故事。
本书尽可能穷尽地收录了现已公布的所有商代军事甲骨刻辞,并进行分期分类排谱,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对商代战争、方国、军事人物、军事组织、军礼等情况进行系统的深入研究,得到了更符合实际的结论。又对甲骨军事刻辞中军事行为动词和军事刻辞句法与语义角色进行研究和分析,为商代语言研究及汉语史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材料。
甲骨文是中国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被称为“早的汉字”。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本书以上海博物馆藏甲骨为基础,收录其中七十余片重要甲骨的彩色照片、拓片、释文,按甲骨分期编排,同时附有其他一些代表性的甲骨形制图版。其中的彩色照片更是次刊布。为了兼顾文史研究者与书法爱好者的需求,编者还专门拍摄了这些甲骨文字局部放大彩色照片,使得其文字细节更为凸显。因此,本书的图版质量堪称一流,形式别具一格。一方面可以为文史研究者提供一份甲骨文献的样本,同时也可供广大书法爱好者学习欣赏二千多年前的汉字形态。
敦煌留存的禅籍写卷计有300余件,分属百余种文献,事关禅宗经典及其注疏、早期禅宗语录、禅宗灯史、禅僧偈颂铭赞等众多内容,《敦煌写本禅籍辑校》撷取其中与禅宗史、禅宗思想研究密切相关的38种重要文献进行辑录和校释。这些文献大多虽早已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但由于各种原因,系统的整理刊布尚付之阙如,前有日本学者田中良昭《敦煌禅宗文献的研究》,后有姜宗福《敦煌禅宗文献研究》、黄青萍《禅宗北宗文本的价值及禅法》、韩传强《禅宗北宗敦煌文献录校与研究》等,但收录文献有待丰富,从校勘学上讲,由于照片不清等技术原因或其他原因,鲁鱼亥豕时有所见。就本人的观察所见,《敦煌写本禅籍辑校》不论在文献收录还是在校勘方面,都在前贤的基础上有较大进步,所作录文、校勘等严格遵循文献整理的学术规范,所整理的文献数
文书,中国古代各王朝维系统治的要件之一,至迟在秦汉时期便已高度成熟。王充《论衡》即有言曰:“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在唐代文书体系中,奏敕——臣民上报的奏事文书与皇帝颁下的命令文书,居于核心地位。它们是朝廷日常政务信息往来的主要载体,紧密关系着王朝的统治。奏敕处理流程,实际上就是唐王朝日常政务运作与中枢权力运行的过程。 本书从公文形态与政务运作联动关系的角度入手,对唐代奏敕体系的变化与中枢政务运作机制的演进加以研究,既丰富了唐代文书运作与制度变迁的若干面相,也可以为认识中国古代 治理体系提供参考。
本书作为《湖北出土楚简五种》的第二册,主要有四地楚简,分别为藤店一号楚墓竹简、拍马山楚墓竹简、安岗楚墓竹简和丁家嘴楚墓竹简,其中丁家嘴二号楚墓竹简中有卜筮祭祷记录和遣册两个部分的内容。荆州藤店楚简,24枚(其中两枚无字);拍马山楚墓竹简,3枚,保存基本完整;安岗M1楚墓竹简共计21支,有6支简基本完整,其余均有不同程度残损,M2楚墓竹简共计4支,均有不同程度残损,其中4号简基本完整;丁家嘴竹简约70枚,大多残断。竹简发布部分主要由图版和文字两部分构成。图版部分又分为不裁剪图版和裁剪图版两种。由于这几批楚简比较零散,以往的资料发布十分有限,个别发表的字迹也不甚清晰。本书的出版,能够比较全面和清晰的展现这几批楚简的综合性情况和内容,为以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优质的材料和支持,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出版价值
本书为《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的第七卷,长沙走马楼二十二号井窑出土三国吴简,根据出土情况分为二大类:一大类为采集简,一大类为发掘简。采集简系施工搅乱后,从井窑四周及十里以外湘湖渔场卸渣区抢救捡回的简,这种简相对残断,发掘简系吴简正式发掘后,现场得到保护,经过科学发掘出土的简;这种简相对完整。《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至第三卷为采集简,第四至第八卷为发掘简。本书所收据为发掘简,故而整理相对完整。 本书所收竹简:按长沙原始编号,起四九一九九号,止五五三五一号;按本书整理编号,起一号,止六一五三号。本书的拍照工作,分两次完成;次起于2004年10月28日,止于同年11月27日;第二次起始于2005年4月20日,止于同年5月21日。拍照工作由文物出版社刘小放、孙之常乘擔,宋少华领导和协调,汪力工、金平、蒋
《考古新资料与秦汉文学研究新视野》尝试利用考古新资料,包括考古发现的文学文《考古新资料与秦汉文学研究新视野》献和非文学文《考古新资料与秦汉文学研究新视野》献,以及与丧葬制度有关的一切物质文化形态,与秦汉文学研究相结合,进一步丰富、扩展和开辟秦汉文学研究的对象、视野和领域,并尝试将个案研究置于历史脉络和轨迹中,站在中国古代文学整体构成形态的高度,从发生与发展的历史角度去审视和思考,观照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以期对秦汉文学传统形态和固有模式有所补充、发现、创新和突破。
里耶秦代简牍(简称里耶秦简)包括出土于里耶古城遗址一号井的三万八千余枚和二〇〇五年十二月出土于北护城壕十一号坑中的五十一枚简牍。 地层堆积和出土器物表明古城始建于战国晚期的楚国时期,第五层出土的有楚国文字特点的竹简上有[遷陵公]字样,说明楚国晚期可能在此设有遷陵縣。一号井和护城壕沟出土物种类众多,包括当时各种生活废弃物。食物类的多见果核和动物骨骼。动物骨骼经过鉴定有牛、马、猪、狗、鹿、猴和小型食肉类及齧齒类动物和禽类。金属器具有刀、削、斧、锸、镞、锥、剑、銁以及铁丝、铜丝。竹木质地的有木铲、橛、椎、棰和竹编的篮、筐等。生活用品有棕麻编织的履、绳索。陶质器具有罐、豆、壶等,数量最多的是筒瓦和板瓦。 简牍为秦朝洞庭郡迁陵县遗留的公文档案,年代为秦始皇二十五年至秦二世二年。 简文中
一般提到的《蒼頡篇》,由三部分組成,包括《蒼頡》、《爰歷》以及《博學》,是秦代為了統一文字而頒布的字書,采用四言韻文的形式。此書是了解秦漢時期規範語言文字的重要資料,對於研究文字的傳習史也有重要作用。但早已失傳,所幸在出土文獻中,我們有幸又見到了相關資料。出土《苍颉篇》研究通過對已公布的斯坦因所獲敦煌漢簡、居延舊簡、居延新簡、新中國成立後所獲敦煌漢簡、尼雅漢簡、阜陽漢簡、水泉子漢簡以及部分北大漢簡中的《蒼頡篇》殘簡的對比研究,**程度上復原了這部亡佚已久的字書,進而探討了此書的文本結構以及流傳中的不同版本。大致弄清楚了以下幾個問題:首先,基本弄清楚了“閭里書師本”**、五、六章的文本面貌,“姓名簡”由于見于多個出土本,現在可以肯定屬于《蒼頡篇》;其次,《蒼頡篇》文本結構具有一
本书以2024年之前出土并已正式公布的战国秦汉简帛书籍为叙录对象,涉及敦煌汉简、居延汉简、悬泉汉简、银雀山汉简、北大汉简、乌程汉简、天回汉简、睡虎地汉简、马王堆帛书、睡虎地秦简、北大秦简、郭店简、包山简、望山简、新蔡简、上博简、清华简、安大简等等,按照传统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进行分类,并对子部做出调整(如析出墨家),以书籍写作时间或出土先后为序,一般先描述其出土信息,然后着录其简帛形制、字数等,再叙述简帛文献的基本内容,记录原简收藏地,然后对具体文献的数据价值和学术价值进行评价。或引述各家意见,或申述自家判断,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皆有文献可征。总体而言,本书对目前已刊布的简帛书籍文献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着录,将大大便利简帛研究及相关学科研究的开展与推进。
本书搜集整理武威出土的所有西夏文和汉文文献,采用先整合,再分类研究的方法,弥补了学界对武威西夏文献所作的个体研究的不足。特别是在释录西夏文佛经时,克服了现存文献残页内容支离和片段的缺点,与汉文佛经文献互相补充,得到了更加完整的西夏文佛经内容;同时,通过整合、对比,还厘清了西夏文佛经的多种版本及刊印、流传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