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入甲骨文出土以来所有能见到的资料,考释文字吸取了学界*的研究成果,是甲骨文研究集大成之作。该书与学界号称鼎足之作的《金文编》《战国文字编》一样,可供从事历史文献、古代史、考古、文字学、书法、篆刻等方面的工作者使用,是一部融学术与实用为一体的大型古文字工具书。
这部《殷周金文集成(修订增补本)(套装全8册)》(以下简称《集成》),经过我所《集成》编辑组的同志们多年来辛勤的劳动,现在资料搜集行将完成,编纂工作大体就绪,**册已经可以交付出版了。今后其它各册也将陆续付印。这部书的出版,将为殷周青铜器的研究,尤其是青铜器铭文的研究,提供极大的方便。因之,我们相信,这将会促进这方面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殷周金文集成(修订增补本)(套装全8册)》收录的多文资料,包括殷周、西周、春秋和战国时期的各类器物,年代下限断至秦统一以前。宋代以来各家著录和国内外主要博物馆藏品,力争收集得比较齐全。各地新出土的发掘品和采集品,以各册编成时已公开发表者为限。预计所收器铭的总数当在万件以上。书中采用拓本的主要来源有五:(一)考古所多年积累的旧拓本,(二
睡虎地秦墓竹简,又称睡虎地秦简、云梦秦简,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其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为研究秦帝国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的发展历史提供了翔实的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书为国家出版基金项目 出土战国文献汇释今译丛书 之一,以睡虎地秦墓竹简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包括释文、汇释和今译三部分。本书不仅通过人工摹写还原简牍原貌,弥补当下出土战国文献研究相关著作在摹本上的不足和缺憾,还通过互校不同版本的释文和吸收最新的校订成果,用简洁的现代汉语对简牍的内涵进行准确细致的解读和分析,对于出土战国文献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具有突出的文献价值和抢救性意义。此外,本书对于古文字学、战国文字学、汉语史学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肆)》共收录《成后》《昭后》《两中》三篇竹书,都是前所未见的佚文,其中,《成后》《昭后》两篇首次发现西周早期成王、昭王治政思想资料,《两中》篇则是迄今发现的夏启为 天下王 的最新资料。《成后》《昭后》两篇原编联为一卷,简长约41厘米、宽0.6厘米。简背有序号,分别编号,三道编绳。《成后》有9支简,《昭后》有7支简。成后即周成王,昭后即周昭王。两篇竹书都属于训典类文献,多用古语,涉及西周早期史事以及成王、昭王的治国理念,是在楚地传抄的亡佚已久的重要历史文献。两篇简文虽然叙述角度不同,但内容颇有关联,反映了成王、昭王的治政理念,与《尚书》等传世文献以及金文、简帛有关资料可相互印证,丰富了我们对成王、昭王时期王朝政治的认识,具有重要史料价值。《两中》为长篇竹书,原有竹
本书以出土战国秦汉简帛数术文献资料为主,结合其他出土文字资料(如玺印、封泥、金石等)及相关传世文献、民族志、民俗学史料,利用多重证据法及文化人类学、宗教学、民俗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对这一时期简帛数术文献资料所反映的中国早期数术信仰如守宫砂验贞术、姅的禁忌与月事布迷信、 字 字形义构建与古代产育禁忌、命名趋向与名字巫术、疠病的诊辨防治与病因认知、秦汉律中的俗禁、浴蚕术、鼠害防除法、 禹步 的源起及流变、鬼神精怪及禳除术等问题,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梳理考辨。或探赜索隐,或考其流变,或发其动因,以期对当时社会民生信仰、后世巫道符咒文化和汉民族民生信仰习俗、民族文化心理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做较为深入的考察,探求中国早期数术思想和信仰在我国后世民俗文化发展中的传承性、时代性和变异性
本书以2024年之前出土并已正式公布的战国秦汉简帛书籍为叙录对象,涉及敦煌汉简、居延汉简、悬泉汉简、银雀山汉简、北大汉简、乌程汉简、天回汉简、睡虎地汉简、马王堆帛书、睡虎地秦简、北大秦简、郭店简、包山简、望山简、新蔡简、上博简、清华简、安大简等等,按照传统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进行分类,并对子部做出调整(如析出墨家),以书籍写作时间或出土先后为序,一般先描述其出土信息,然后着录其简帛形制、字数等,再叙述简帛文献的基本内容,记录原简收藏地,然后对具体文献的数据价值和学术价值进行评价。或引述各家意见,或申述自家判断,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皆有文献可征。总体而言,本书对目前已刊布的简帛书籍文献进行了系统全面的着录,将大大便利简帛研究及相关学科研究的开展与推进。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贰)》收录了长篇战国竹书《参不韦》,简文主要内容是作为天帝使者的参不韦对夏代开国君主夏启的训诫,训诫的核心内容是 五刑则 ,即五则、五行、五音、五色、五味,从而指导夏启设官建邦、修明刑罚、祭祀祝祷、治国理政。这篇竹书共124支简,内容完整,总字数近3000字,是继清华简《系年》《五纪》之后,整理公布的又一篇超百支简的长篇竹书,是前所未见的先秦佚籍。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4上下)(精)》由李学勤主编,内容介绍:2008年7月,一批流散境外的战国竹简经校友捐赠,入藏清华大学。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是继郭店简、上博简之后又一批珍贵的战国书籍。清华简的特点是数量大,而且其内容具有*性,多为经、史类典籍。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清华简中有多篇《尚书》及体裁与《尚书》相类的文献;同时还有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述周初直到战国早期史事。此外,清华简中类似《国语》的史书,类似《仪礼》的礼书,与《周易》有关的书等,均为湮没两千余年的佚典,将对中国考古学、古文字学、古代史、学术史等学科的发展产生巨大推进作用。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捌)》共收录八篇前所未见的战国佚籍。其中《摄命》为西周册命文书,即《尚书》中亡佚的《冏命》,记载了周天子命伯摄出纳王言、掌管刑狱,教育伯摄当遵行王教、康惠小民的命辞。《邦家之政》为孔子阐述治国为政的理念。《邦家处位》强调贡士选贤。《治邦之道》围绕如何治国安邦展开。《心是谓中》是战国时期性命之学的重要文献。《天下之道》强调攻守之道关键在于得民心。《八气五味五祀五行之属》、《虞夏殷周之治》涉及节气推算、酸甘苦辛咸五味功效、五祀五行的相配、虞夏商周礼乐质文之变等内容。
悬泉汉简出土于汉代敦煌郡效谷县悬泉置遗址。悬泉置遗址发掘于一九九〇年至一九九二年,曾被评为一九九一年和 八五 期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二〇一四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该遗址出土各类文物七万余件,其中出土汉简三万五千余枚,有字简二万三千枚,经过整理编号者一万八千余枚。该遗址地处中西交通和丝绸之路的大道上,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出土文物最多的我国汉晋时期的邮驿机构。悬泉简中最早的纪年为汉武帝元鼎六年(前一一一年),最晚的纪年为东汉安帝永初元年(公元一〇七年),前后跨越二百一十八年。其内容大致涉及这二百一十八年及其前后若干年的历史史实,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族、社会以及边地风情、日常生活等。尤以邮驿交通和中西文化交流的资料见长,是两汉丝绸
《秦汉简帛文献断代用字谱》是在秦汉简帛语料库的基础上,充分吸收目前学术界的考释研究成果,穷尽性地汇集秦汉简帛文献用字资料的新型工具书。全书收录秦汉简帛文献近60种,提供文献用字的完备数据。主要包括:字的多种记词形式、词的多种用字形式、用字的不同文献分布、用字的断代变化、词形用字的出现频率、各种用字形式的本用频率及出处等。 本书是基于完整统计数据的、以词和词义为单位的用字系统整理。通过断代呈现、历时对照、辞例与统计数据相结合,实现秦汉简帛文献不同时期用字的并现与检索。全书以断代的形式编排,共四卷,分别为秦简牍卷、西汉早期简帛卷、西汉中晚期简牍卷和东汉简牍卷(附东汉石刻)。体例严谨创新,脉络分明。首列实际用字字形和所记词的词形用字,辅以该组用法所出之辞例及出处,穷尽各组用字在不
2010年8月,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长沙五一广场东侧稍偏南位置的一口井窖中发掘出6862枚东汉简牍。该批简牍形制多样,内容丰富,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诸多领域。 《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玖)》共收录长沙五一广场井窖遗址出土简牍六百枚,包括简牍图版、释文注释及相关附录。图版部分包括彩色及红外线的原大照片,释文部分含整理序号、释文及相关按语,附录含未见字迹简牍序号表、简牍编号及尺寸对照表和异体字表。
2010年8月,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长沙五一广场东侧稍偏南位置的一口井窖中发掘出6862枚东汉简牍。该批简牍形制多样,内容丰富,涉及当时的政治、经济、法律、军事诸多领域。 《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拾)》共收录长沙五一广场井窖遗址出土简牍五百枚,包括简牍图版、释文注释及相关附录。图版部分包括彩色及红外线的原大照片,释文部分含整理序号、释文及相关按语,附录含未见字迹简牍序号表、简牍编号及尺寸对照表和异体字表。
本书收录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文献五篇,共120支简,分为原大图版、彩色图版、释文注释、字形表等部分,是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规划项目。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柒)》共收録竹简四篇,皆爲传世文献及以往出土材料所未见的佚篇。其中,《子犯子余》记重耳流亡到秦国,子犯、子余与秦穆公的对话,以及秦穆公、重耳先後问政於蹇叔。《晋文公入於晋》记述晋文公从秦归晋後,修政、修祀、增防、治军,终至连年大胜而得东方诸侯。《赵简子》包括两部分,卽范献子谏赵简子及赵简子与成鱄的对话。《越公其事》分爲十一章,叙述句践困栖会稽,向吴求和,励精图治,*终灭吴的过程。
甲骨文是中国早的成体系的文字形式,上承原始刻绘符号,下启青铜铭文,是汉字发展的关键形态,被称为“早的汉字”。现代汉字即由甲骨文演变而来。本书以上海博物馆藏甲骨为基础,收录其中七十余片重要甲骨的彩色照片、拓片、释文,按甲骨分期编排,同时附有其他一些代表性的甲骨形制图版。其中的彩色照片更是次刊布。为了兼顾文史研究者与书法爱好者的需求,编者还专门拍摄了这些甲骨文字局部放大彩色照片,使得其文字细节更为凸显。因此,本书的图版质量堪称一流,形式别具一格。一方面可以为文史研究者提供一份甲骨文献的样本,同时也可供广大书法爱好者学习欣赏二千多年前的汉字形态。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收录一篇竹书《五纪》,藉托 后 ,论述五纪(日、月、星、辰、岁)与五算相参,建立常法;在此历算基础之上,将礼、义、爱、仁、忠五种德行,与星辰历象、神祇司掌、人事行用等相配,从而构建了严整宏大的天人体系。全篇以 五纪 为中心展开,故据拟今题。全篇以天象历算(五纪、五算)为基础,论叙天象星辰、天地神祇,而更大篇幅则集中于与之对应的人事行用方面。篇中先叙五纪五算、神祇司掌,后叙以历算为纲纪,树设邦家、蕃育万民、敬事鬼神、百官供事、兵戎祭祷,充分 展现了战国时的天人观念。
2008年,清华入藏一批战国竹简,约2500枚,经近两年之努力研究,终2011年初,其成果面世,名为《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印有竹简正反面原色、原尺寸照片以及放大两倍之文字照片,以及释文、注释和文字编等。 共包《尹至》、《尹诰》、《程寤》、《保训》、《耆夜》、《金縢》、《皇门》、《祭公》和《楚居》等九篇文献,前八篇皆似《尚书》之类文献。
第三辑共收录竹简六种八篇:《说命》上、中、下三篇属于《尚书》,其余五篇《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良臣》、《祝辞》、《赤咎之集汤之屋》都是前所不知的佚篇。其中,《周公之琴舞》、《芮良夫毖》都是诗,《周公之琴舞》是一组与乐舞相关的颂诗,堪称古代诗、乐方面的空前发现;《芮良夫毖》则类于大雅,可称为刺诗,同样非常重要。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共收录竹简五种八篇,都是前所未见的佚文。《四告》记周公旦、伯禽父、周穆王、召伯虎四人的四篇告辞,其中*篇内容与《书 立政》相关。这四篇告辞,各自独立,体现了书类文献的特点。《四时》、《司岁》与《行称》三篇皆是数术类文献。《四时》与《司岁》原系连续编号,抄写在同一卷。《四时》记一年十二月三十七时的星象和云、雨、风等物候,自成体系,对研究战国时期的天文星象和历法时令有重要价值。《司岁》述太岁运行一周十二岁所值之辰及其吉凶,系迄今所见*早完整记录十二岁名的文献。《行称》与《病方》抄写在同一卷。《行称》记一月 六称 之期、利弊和成效,所记称行之事均属政事,是目前所知首篇专述一月内政事宜忌的先秦文献。《病方》载病方三种,前两种属酒剂,末一种为汤剂,是迄今所见抄成
《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牍(壹)》共收录长沙五一广场井窖遗址出土简牍四百枚,包括简牍图版、释文注释及相关附录。图版部分包括彩色及红外线的原大照片,释文部分含整理序号、释文及相关按语,附录含未见字迹简牍序号表、简牍编号及尺寸对照表和异体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