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是全世界文字体系中历史最悠久的,要探究汉字的起源及其发展,就不能不从甲骨文说起。 本书介绍了董作宾先生亲临殷墟考古现场的故事,收录了殷墟考古第一人董作宾先生的珍贵手稿,重现了甲骨文出土的艰难历程,并针对甲骨文和汉字做出深入浅出的解读和介绍,还从甲骨的占卜和记载内容,探讨商代独有的甲骨占卜文化,最后从常用的六十个汉字看甲骨文到现代文字的变化,并道出背后隐藏的有趣的文字小故事。 本书是写给文博爱好者的甲骨文实用入门手册,从甲骨文的基础常识到专业考古发掘历程,从甲骨文书写规律到汉字故事解读,从甲骨占卜仪式到占卜内容的具体解读都有涉及。全方位带领读者跟随大师身影重返考古现场,寻找汉字源头,重新认识古代文字之美。
《商周金文选》是商周时代青铜器铭文的选本,年代下限断至秦统一以前,共收入拓片二百六十六件。本书按年代、地域编次,即商代晚期,西周早(武王至昭王》、中(穆王至夷王》、晚《厉王至幽王》期,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则按地域《江淮、齐鲁、三晋、关中》分国别排列。为方便读者,对铭文作了释文。通假字和异体字用括弧注出,缺字用方框表示(能补者于以填入》,不识之字除个别存原篆外,均作隶定,一般古今字及重文、合文不再标明。《商周金文选》采用器铭,除少数公私藏拓外,主要引自下列着录:、《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三代吉金文存》《商周金文录遣》《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金文总集》《殷周金文集成》《商周青铜器铭文选》《文物》、《考古》等杂志五、为便于制版,部分拓片作了缩放处理。
《战国竹书与先秦礼学研究》是一部系统研究战国竹书所反映的礼仪制度及儒家礼学思想的著作。作者曹建墩综考证与义理于一体,既注重综合运用古文字、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对战国竹书中的容礼、飨礼、饮至礼、曲礼等礼仪制度作深入考证,又注重对儒家礼论的思想史阐释和儒家礼学发展脉络的学术史考察。《战国竹书与先秦礼学研究》结合传世文献,深入诠释了郭店筒、上博简以及清华筒中的儒家礼乐思想,对儒家礼与人性、人情、外物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入阐述,并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战国时期儒家礼学思想的演进脉络与儒家礼学思想的转向,并对儒门分化之后不同派别礼学的异同作了详细的考察。
《商周金文选》是商周时代青铜器铭文的选本,年代下限断至秦统一以前,共收入拓片二百六十六件。本书按年代、地域编次,即商代晚期,西周早(武王至昭王》、中(穆王至夷王》、晚《厉王至幽王》期,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则按地域《江淮、齐鲁、三晋、关中》分国别排列。为方便读者,对铭文作了释文。通假字和异体字用括弧注出,缺字用方框表示(能补者于以填入》,不识之字除个别存原篆外,均作隶定,一般古今字及重文、合文不再标明。《商周金文选》采用器铭,除少数公私藏拓外,主要引自下列着录:、《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三代吉金文存》《商周金文录遣》《陕西出土商周青铜器》《金文总集》《殷周金文集成》《商周青铜器铭文选》《文物》、《考古》等杂志五、为便于制版,部分拓片作了缩放处理。
甲骨文是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古老的汉字,是汉字的源头、是中国书法的鼻祖。 甲骨文字中独体字80%是象形字,其图形设计融入了各种情境的绘画语言,表现出不同的功用和审美意味,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奇妙的造型功能。甲骨文的象形特点很容易贴近大众,在抽象表现的同时,有那么一些象形的意味,使观者产生类似观山、看海、听啸的感受。 韩志强编写的《甲骨文十二生肖》选取传统文化中为普通民众熟知的“十二生肖”,将民俗与学术相结合,说文解字。甲骨文独体字中象形字占多数,而且一字多形、一形多意的现象很多;十二生肖都是动物,所以用甲骨文象形字具象书法来表现更显生动、逼真。本书通过二者互为表里,为广大读者上了一堂知识性、趣味性兼具的通俗理论课。
本书是上古音研究的重要基础性著作,对可信的有韵金文进行了全面汇辑和研究。著作在回顾金文语音研究的成果、经验和不足基础上,从金文用韵实际出发,对金文用韵的形式与体例进行了总结归纳,其中"主从韵"、"连锁韵"为著者所新发掘,为传世文献韵文所不见,前贤时修所未及见。此外,著作还对612个金文入韵字、1226条金文韵段、488篇可信的有韵金文进行了描写。美国著名华裔学者杨福绵曾设想单纯利用古文字材料研究上古音,以避开传世文献因传写错讹、改动带来的负面影响,数十年来,未竟其功。盖从事上古音研究者,多不研究古文字;研究古文字者,多不研究音韵学。而古文字材料整理的相关成果,罕有符合音韵学者用来研究上古音研究要求的,故利用古文字材料研究上古音存在一些困难。著者研治古文字与上古音多年,遂以谫陋之资,为此至
近年出土的古文献数量惊人,这些古文献以竹简木牍为主,兼之以铜器铭文、帛书、封泥等,其中法律史资料所占比重不小。古代法制如此直观地贴近数千年后的现代人,法制形式的存废、律系脉络的梳理开始被重新审视。《出土法律文献研究丛书:出土文献与法律史研究(第2辑)》收录了有关出土文献与法律史研究的文章,均为国内外该领域研究的著名学者的*研究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近年出土的古文献数量惊人,这些古文献以竹简木牍为主,兼之以铜器铭文、帛书、封泥等,其中法律史资料所占比重不小。古代法制如此直观地贴近数千年后的现代人,法制形式的存废、律系脉络的梳理开始被重新审视。
作者以殷商时期的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材料为基础,考查了商代人们对时间的认识,取得了许多有历史学和语言学价值的成果。论著分为两编:编系统地考查、考证、描写了商代的人们使用的时间术语、时间表达式;分析了各类时间表述方式的形式结构、语义结构和语源结构;揭示了时间表述方式的时间指称;对时间表述方式所揭示的时间点和时间段的性质进行了穷尽性的论证;解释了商人使用的时间表述方式的认知识解和认知模式。第二编考查、揭示商代人占卜的时间特征。分别从大宗材料分布、分组分布、贞人分布入手,系统揭示商人在占卜时间上对“干支”、“天干”、“地支”、“旬”选择和偏好。
本书主要分析了大量简帛古书出土公布之后,由热而衰的原因,指出若想利用简帛古书重写思想史,关键在于要在观念、方法上发生改变。目前关于古书年代和古书学派都有一些新观念和新方法,对一些重要的思想专题也有研究和反思,凡此都有利于重写思想史。本书适合大学以上水平的教研者使用,适合思想史、学术史、哲学史等研究者使用。
半个多世纪以来,发现了数量不少、与吴国历史相关的铭文铜器,近年公布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以及零星发现的简帛资料,对于研究吴国历史意义重大,颇有补正吴史的作用。本书通过利用这些资料,对《吴太伯世家》所载内容进行广泛注释。本书以《吴太伯世家》原文为纲,以《春秋》《左传》等传世文献及金文、简帛等出土文献为目,对迄今所见吴国史料进行汇集,并立“新证”一目,对原文出现的地名、人名、史事等酌情注释,就相关问题既有研究成果的介绍汇总,亦有自己的见解陈述。
本书是佛教文化的专题研究,研究对象以古代域外普贤信仰为主,涉及普贤信仰研究的意义、现状、思路、起源、发展演变、基本特征等方面。本书在普贤信仰既有研究的基础上,努力对一些问题进一步探究,从不同的视角和关注点来审视域外普贤信仰的重要问题。
李明晓*的《散见出土先秦两汉法律文献校注》 吸收古文字与法律史*新研究成果,对先秦至东汉时 期的出土法律文献进行系统整理与研究,为上古法制 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李明晓著的《散见出土先秦两汉法律文献校注》吸收古文字与法律史 研究成果,对先秦至东汉时期的出土法律文献进行系统整理与研究,为上古法制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本书收录了作者整理和研究河西汉简的重要成果,是近年来汉简研究领域的又一力作。 全书以肩水金关汉简的整理和研究为重点,共分四大版块,内容涉及释文校订、词义考释、散简缀合、历谱考释、名物考证等几个方面,创获颇多,对汉简研究贡献较大。 本书所收论文除少数几篇,多曾陆续发表,此次结集出版,作者又重新加以修订和增补。 此外,本书还涉及整理和研究汉简材料的基本程式,对于研究汉简的初学者具有方法论上的示范意义。 该书的出版不仅有助于汉简文字的整理和研究,而且对推进河西地区历史人文、名物制度等相关研究,也有重要价值。
现存关于汉代的史书,对两汉基层如乡、亭、里的记述极其简略,因此相关问题的研究一直未能开展。二十世纪以来,河西地区大量汉代简牍的出土,保存了大量边塞和基层的资料,为我们进一步索解两汉基层社会提供了宝贵资料。关于两汉乡里的研究,自简牍发现之日起就已开始,但系统考索一郡乡里分布和构成、人物来源及身份的专书,迄今尚无。本书是一部依据出土的居延汉简文献,梳理两汉张掖郡范围内的乡里分布及人物姓名、身份等的学术著作,兼及乡里制度、乡里功能、基层职官的研究。全书由前言、乡里篇、人物篇及附录四部分组成。乡里篇依据简文叙述了和张掖相关的如居延县、觻得县、昭武县、屋兰县、氐池县、日勒县、番和县、骊靬县、显美县等县及所辖乡、亭、里等行政建构和地理信息。人物篇介绍张掖郡及居延都尉府的组织机
《黑水城出土钱粮文书专题研究》以中国藏黑水城出土文献为主要研究对象,参考《元史》 《元典章》 《通制条格》《至正条格》等史料, 内容涉及提调钱粮、钱粮储运、口粮文书、军用钱粮、官用钱粮、钱粮物账等文书,为了解元代亦集乃路钱粮收支、地方经济特色提供多角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