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信芳编著的《出土简帛宗教神话文献研究》主要從宗教學、歷史文獻學的角度,結合古文字、考古學研究方法,對簡帛宗教神話文獻做全面的整理與研究。包山楚簡神明與《九歌》諸神的對應關系,對《日書》四方四維與五行原理的分析,以及在文本釋讀方面對帛書“五妖”、“四殘”、“三時是行”的解說,對曾侯乙墓衣箱“斗土”二字的解說等等,頗能顯現本書的創新之處和學術價值。
本书是在分期断代的基础上对甲骨文做分类研究的一个尝试。就某类卜辞而言,对它的研究却是既全面又深入的。由于以分期断代为基础或云前提,这研究便有时代观念;又由于所研究的是这类刻辞的全部(当然是就目前已刊布者而言),这研究便有全局观念,避免片面性,更不致仅据碎片残辞立论发挥。而且,既然是全面的研究,当然也包括了文字考订、卜辞释读、辞例推勘比较、文献印证等方面的问题,必须是深入的。所以,分类研究这一设想,在理论上是完全成立的。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甲骨文各期田猎刻辞概述、有关甲骨文田猎卜辞的文字考订与辨析、关于甲骨文各期田猎地点及田猎中心的讨论、甲骨文田猎刻辞选粹摹本、甲骨文田猎刻辞选粹释文、各期贞人所卜田猎卜辞辑录。
《清华简研究》是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办的学术集刊,以关于清华简的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为基础。本辑收录 纪念清华简入藏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会议论文33篇,从文字学、文献学、历史学、思想史等诸多方面,对清华简与其他新见出土资料进行了深入考察,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本书为作者从已刊发的论文中,选则32篇较为重要者结集出版,涉及先秦两汉出土文献(侧重战国简帛文献)、古文字研究(甲骨文、青铜器铭文、战国简帛文字等)为主,兼及先秦两汉传世典籍的研究。书名 逐狐东山 出自《焦氏易林》,取义于在校读古代典籍文献(含出土文献)时若想有所发现犹如山中追逐狐狸那般艰难。论文集仿《庄子》编排体例,总体上分成 内篇 (以战国简帛考证和传世典籍校读之文为主,结论可信性较高者)、 外篇 (学术性论文,但论证过程稍显薄弱,结论或有可商者)、 杂篇 (书评、杂论之类)三部分。每部分所选入的文章大致按照发布的先后顺序排列。
该书根据地下出土的纪年铜器铭文的历日记载,运用金文月相词语含义和所指时间研究的成果对金文的历朔进行复原工作。这是金文月相词语研究成果的运用和延伸,属于基础性研究。本书主要做了以下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对与金文历朔研究相关的问题作了较为全面透彻的研究和阐述;二是对王年、月份、月相词语和干支四要素齐全的70余篇纪年铭文的历朔以及所属王世,结合器型纹饰、铭文内容、人物地点等要素,给出了较为精确可靠的数据;三是对殷纪年纪时铭文的历朔,西周三要素、二要素纪时铭文的历朔,春秋战国时期纪年纪时铭文的历朔都做了探讨和研究。
《简牍学研究》创于1997年,是国内最早的简牍学专业学术集刊之一,现由西北师范大学简牍研究院、甘肃简牍博物馆、河西学院河西史地与文化研究中心等三家单位联合主办,每年6月、11月各出版1辑。2024年入选中国历史研究院资助集刊。 《简牍学研究》坚持致力学术、开拓视野、服务新秀的办刊理念,既刊登高水平研究成果,也重视新材料刊布和国内外学术动态介绍。既关注 简牍整理与保护 简牍语言文字与书法研究 简牍与战国秦汉魏晋史研究 ,也欢迎以简牍或其他出土文献为主要材料的丝绸之路文明、西北边疆史地研究成果。 《简牍学研究(第十七辑)》共收录了十六篇专题论文,研究内容广泛,涉及以简帛为主的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出土和传世文献材料。分设 法制研究 历史地理 地方行政 典籍解诂 语言文字 和 交叉学科 六个栏目。 法制研究 历史地理
本书为中国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先秦史学科成员学术论文汇编,选录论文19篇,既有近年已公开发表的,也有未刊的新作。本辑所收文章依专题归为四类,分别是 甲骨学与殷商史 青铜器、金文与殷周史 古史钩沈 汉学研究 ;研究对象为出土材料和文献典籍,研究视野由国内延伸至域外,涵盖中国早期文明和国家形态、商周古史、商周考古、甲骨学、青铜器与金文、简帛学、科技考古、汉学等方面的新成果,综合性较强,学术价值较高,体现了先秦史研究室的学术传承和创新。
\\\"【内容简介】:(附word)《简牍学研究》创于1997年,是 早的简牍学专业学术集刊之一,现由西北师范大学简牍研究院、甘肃简牍博物馆、河西学院河西史地与文化研究中心等三家单位联合主办,每年6月、11月各出版1辑。2024年入选中国历史研究院资助集刊。 《简牍学研究》坚持致力学术、开拓视野、服务新秀的办刊理念,既刊登高水平研究成果,也重视新材料刊布和 外学术动态介绍。既关注“简牍整理与保护”“简牍语言文字与书法研究”“简牍与战国秦汉魏晋史研究”,也欢迎以简牍或其他出土文献为主要材料的丝绸之路文明、西北边疆史地研究成果。 《简牍学研究(第十七辑)》共收录了十六篇专题论文,研究内容广泛,涉及以简帛为主的战国至秦汉时期的出土和传世文献材料。分设“法制研究”“历史地理”“地方行政”“典籍解诂”“语言文
《出土文献研究(第二十三辑)》是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所编辑刊。本辑共收录论文二十一篇,内容广泛,涉及甲骨文、金文、战国至秦汉三国时期的文字、文献等多种历史文献材料。其中《河南平顶山辛庄一号战国楚墓出土木牍初步研究》等文涉及出土文献领域的新材料。这些文章或运用新材料,或使用新方法,或从新角度切入,具有一定前沿性。本辑所刊论文涵盖了文字学、文献学、历史学、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展现了跨学科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内容简介 《甲骨文小字典》注释一千一百四十一件甲骨文拓片的基础上,又倾注了大量的精力,把现有的几部大字典中的甲骨文字进行了疏理与考证,并借助《说文解字》、《辞海》、《康熙字典》、《汉语大字典》以及甲骨文的各种释读本等资料为依据,肯定了共识的文字,弃除了尚未定论的文字,辨析确定了一些存疑待定的文字,归纳了一些通假文字,汇编成这本《甲骨文小字典》。所谓小,是指它比其他厚重的大字典简明扼要,字数少、篇幅少而言。
近几十年大量出土的文献尤其是其中众多的简帛古书,使先秦秦汉时期学术思想史研究得到很大改观。然而很基础的古书年代、学派以及人物年代的问题,至今仍然受到疑古派及胡适、冯友兰等的哲学史编纂学的极大影响。几十年来,学界虽然对某些问题有所反思,但尚未奠基于出土文献而对有关问题进行综合的研究。本书利用出土文献,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索,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和想法,以期使先秦秦汉学术思想史及后世的相关研究得以推进。
《明清时期对云南民族认知的演进与边疆治理》在国家治理视角下,通过对明清云南省志的全面解析,就明清云南民族认知演进和国家西南边疆治理进行深入研究。明清时期国家政权对云南民族的认知经历了由收集民族外貌服饰、生产生活方式等表征信息,到关注民族共同历史记忆和国家民族双向认同的发展过程,认知模式也由明代以汉人移民区为核心向外拓展的墨渍浸染式,逐步转变为清代以已知民族为介质去认知陌生民族的链条推进式;明清国家政权通过主观能动举措形成对云南诸多民族的认知,成为国家西南边疆治理的基础,民族认知与治理之间存在互动调适关系,民族认知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边疆建构有重大意义。
作者以殷商时期的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材料为基础,考查了商代人们对时间的认识,取得了许多有历史学和语言学价值的成果。论著分为两编:编系统地考查、考证、描写了商代的人们使用的时间术语、时间表达式;分析了各类时间表述方式的形式结构、语义结构和语源结构;揭示了时间表述方式的时间指称;对时间表述方式所揭示的时间点和时间段的性质进行了穷尽性的论证;解释了商人使用的时间表述方式的认知识解和认知模式。第二编考查、揭示商代人占卜的时间特征。分别从大宗材料分布、分组分布、贞人分布入手,系统揭示商人在占卜时间上对“干支”、“天干”、“地支”、“旬”选择和偏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