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在商人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岁祭是其中重要的祭祀之一。岁祭是对祖先神之先公、先王、先妣、高祖、父、母,兄、子及异族神、自然神的一种常祀。采用董作宾的五期分法结合陈梦家的卜人分组法对收集到的2394例岁祭卜辞进行分期、分类研究,发现:各期岁祭有着严谨的制度,体现在岁祭对象、用牲规格等方面;而其文例与特定的岁祭制度相表里,有着明显的规定性。 大乙、祖乙的岁祭始终受重视,而祖乙是最主要的受祭对象;先公、先妣的受祭位置在一至四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让位于先王。 随着时间的推移,岁祭制度逐步走向成熟的同时又表现出趋于简化的一面,第五期的岁祭完全成了一种极其简约的例行祭祀。
有感于漆器在世界物质文明史上的地位尚未被澄清之现状,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主持编纂《书漆论道 东亚漆器研究》一书,聚焦世界范围内馆藏和出土的东亚漆器,诚邀深耕漆器领域的各位学界同仁,以艺术史、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科技检测和文物保护等多元视角切入东亚漆器研究,撰写相关论文,集学友之智慧与力量,共同推动东亚漆器研究的持续深入和高质量发展。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无数的文化财富,保存到今天的物质形态,被我们称之为“文物”,实际上就是“文化遗物”,广义上可以称之为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它与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人类的文化遗产体系。 每一件文物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承载着古老生活的生动细节。每一件文物都凝聚着的古代智慧,熔铸着历史与艺术的大美。它们都有着非凡的身世,身经千万次的锤炼与虔诚的雕琢,带着匠工的汗水与体温,或走向祀祝的祠坛,或走向王侯的几案,或走向文人的书斋,或走向贵妇的妆台……然后,或烟消云散,或深埋地底,或长眠深海。今天,它们与我们不期而遇,像久违的故人,诉说,感喟…… “文物”作为历史的产物,毕竟与今天的生活环境、语境等有着较大的差异,没有专门的知识和概念理解,我们很难把它融
本书是一部文与图结合走向人民大众的综合性学术著作,旨在回顾、总结甲骨文发现110多年来有关甲骨文基本知识、甲骨文与商代文明和殷墟及周原甲骨文的发现发掘以及历代学者们的研究探索、继承弘扬、开拓创新等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本书构成于4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甲骨文基本知识;第二部分为甲骨文的发现与发掘;第三部分为历年甲骨学研究的成就;第四部分为甲骨学发展目前有贡献的主要甲骨学家。本书配有图、画600多幅,图文并茂,资料翔实,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欣赏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