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府县乡土碑刻辑录》的碑记为近几年来收录的河北乡土碑刻文献,所涉时代大体从明清到民国,地域上以河北地域为主。内容大体可分为地方经济建设等方面。由于碑刻可以视为“石刻档案”,是研究社会历史、地方经济建设、文化艺术的重要实物史料,且不像史书文献等容易传抄脱漏,所以为研究者所看重。《河北府县乡土碑刻辑录》收录的碑记涉及水利、司法、民政、农业等多个方面,对研究河北地域的历史沿革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
早已刻入中国人的基因的“上下五千年”到底是什么样的?20世纪中国考古学的发现,不仅充分证明了“中华上下五千年”,还呈现了另一种与典籍里的中国相似而不同的华夏。得益于考古学的襄助,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中华文明景观,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丰富,更加精彩、蔚为大观,甚至改变了世界对中华文明的基本看法。 本书由“中读”同名精品音频课程改编。从中国重大考古发现中遴选出十个独具代表性的考古遗址——新石器时代的良渚古城、堪称最早的“中国”的二里头遗址、商代晚期的安阳殷墟、拨开古蜀迷雾的广汉三星堆、见证中西文明交流的小河墓地、秦始皇陵、汉代海昏侯墓、汉唐长安城、宋代沉船南海I号、敦煌莫高窟,分别由十位负责一线勘探的考古人——刘斌、许宏、唐际根、高大伦、伊弟利斯 阿不都热苏勒、段清波、杨军、刘瑞、崔勇、樊
早已刻入中国人的基因的“上下五千年”到底是什么样的?20世纪中国考古学的发现,不仅充分证明了“中华上下五千年”,还呈现了另一种与典籍里的中国相似而不同的华夏。得益于考古学的襄助,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中华文明景观,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丰富,更加精彩、蔚为大观,甚至改变了世界对中华文明的基本看法。 本书由“中读”同名精品音频课程改编。从中国重大考古发现中遴选出十个独具代表性的考古遗址——新石器时代的良渚古城、堪称最早的“中国”的二里头遗址、商代晚期的安阳殷墟、拨开古蜀迷雾的广汉三星堆、见证中西文明交流的小河墓地、秦始皇陵、汉代海昏侯墓、汉唐长安城、宋代沉船南海I号、敦煌莫高窟,分别由十位负责一线勘探的考古人——刘斌、许宏、唐际根、高大伦、伊弟利斯 阿不都热苏勒、段清波、杨军、刘瑞、崔勇、樊
《宋代瓷枕》运用艺术学、美学、文化学、民俗学等理论和方法,将宋代瓷枕作为艺术作品、审美对象和文化造物来研究和介绍,既重视个案的描述和探究,又注重整体规律的总结和提高。《宋代瓷枕》参考了大量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对宋代瓷枕的历史渊源、造型与装饰、艺术多维性、审美内涵、造物思想、文化意蕴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宋代瓷枕》较为全面地反映宋代瓷枕在历史、艺术、审美、文化等诸维度的内涵和价值,有助于读者全面系统了解宋代瓷枕。
《让文物“活”起来:湖北革命文物优秀讲解词集锦》着重发掘革命文物蕴含的精神文化内涵,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力求将知识性、故事性、可读性有机结合起来,让读者不但了解文物本身的珍贵价值和背后的历史故事,更能直观地领略文物的全貌,进而全面了解湖北革命文物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其中,既有反映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董必武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湖北从事革命斗争的历史故事,也有黄麻起义、荆江两岸年关暴动、中原突围、千里跃进大别山、上甘岭战役等重要历史事件,还有鄂军都督府旧址、武汉中共中央机关旧址、鄂皖湘赣指挥部旧址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历的历史沧桑。这些讲解词共同展示了湖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中国革命胜利浴血奋战、前赴后继的辉煌历史。
《讲解麦积山/中国石窟系列丛书》是一部讲解被誉为“东方雕塑馆”之称的天水麦积山石窟的普及性读本。作品以轻松的笔调结合优美的配图,将麦积山石窟的历史渊源、佛教文化传承、石窟艺术以及雕塑、绘画艺术娓娓道来,同时记述了有关麦积山石窟的历代人文典故,让读者在轻松的氛围中深切了解麦积山石窟悠久的传承历史,感悟其深厚的文化艺术内涵。
熟悉范用先生的人都知道,他平生编书的传奇中,其中一奇,就是保存了两千多封作者的来信——不是一般的保存,而是像档案整理那样,一封封贴在自制十六开的牛皮纸本上,总计五十二本……这些牛皮纸本和这些由收信者本人整理过的信件,可谓出版目前辉煌的一页。 《存牍辑览》的内容,选编自这些来信。这些入选信件里披露了《傅雷家书》的来龙去脉,《读书》杂志的光彩与坎坷,《珠还记幸》题目的来由;保留了《随想录》《懒寻旧梦录》《干校六记》《云梦断忆》《郑超瞵回忆录》《一氓题跋》《聂绀弩杂文集》《编辑忆旧》《读书随笔》《语文闲谈》《北京乎》……一大堆书背后有趣或曲折的故事;其中也反射出范用先生作为文化寻矿者、发现者的执着和赤诚,反射出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范用。那种人与书的难以割舍,编者与作者之
《国家宝藏》(青少年版)延续《国家宝藏》轻松、有趣的风格,用13个朝代对来自九大博物馆的27件文物划分,同时加入中国经典古诗文,并邀请知名插画师手绘文物,一起为青少年读者厘清一条延续5000年的中华精神脉络。 《国家宝藏》(青少年版)打破了青少年和文物的距离感,用轻松的方式科普文物知识。从中,我们看到了中华先民在绘画、律法、礼乐、书法、手工艺、建筑和军事上的智慧,看到了人类如何制作青铜器、陶瓷和玉器,如何用文字和图腾传递想法,如何用砖画、壁画、石画、帛画表达态度,如何崇尚以琴、剑、笛为象征的君子文化,如何信奉自然和鬼神之力…… 文物之所以为文物,在于其背后的文化、精神和信仰。通过讲述文物的创造、挖掘和守护,《国家宝藏》(青少年版)展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将助力培养青少年的鉴赏能力和
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无数的文化财富,保存到今天的物质形态,被我们称之为“文物”,实际上就是“文化遗物”,广义上可以称之为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它与非物质形态的文化遗产共同构成了人类的文化遗产体系。 每一件文物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承载着古老生活的生动细节。每一件文物都凝聚着的古代智慧,熔铸着历史与艺术的大美。它们都有着非凡的身世,身经千万次的锤炼与虔诚的雕琢,带着匠工的汗水与体温,或走向祀祝的祠坛,或走向王侯的几案,或走向文人的书斋,或走向贵妇的妆台……然后,或烟消云散,或深埋地底,或长眠深海。今天,它们与我们不期而遇,像久违的故人,诉说,感喟…… “文物”作为历史的产物,毕竟与今天的生活环境、语境等有着较大的差异,没有专门的知识和概念理解,我们很难把它融入到现
战国中山王厝墓出土的铜鼎、方壶和圆壶,均有长篇铭文,共计一千一百二十字(含重文,但不包括圈足部位铭文)。记载了中山国历史,补充了文献中的缺佚。编撰者依据张守忠先生捐赠给河北博物院《战国中山三器铭文拓片》和张先生编撰的《中山王厝器文字编》书中拓片,编撰成字帖。编撰的《中山王厝器文字编》书中拓片,编撰成字帖。其文字横平竖直,笔画挺劲秀丽,字形修长,古朴典雅,大气端庄,富有庙堂之气。喜欢中山篆的人越来越多,但苦于没有临写中山篆的字帖。现择其清晰文字,编撰此书,以满足广大书法爱好者的需要,具有很高的出版价值。
中国是早认识漆并制作漆器的国家。在华夏五千年的文明中,漆器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不断更新的艺术形式,表达着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需求,不但在中国文化史上独树一帜,而且在人类文明史上也绽放着奇光异彩。
本书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部分 “亲历者的悲欢”,主要讲述敦煌藏经洞文书盗掘的历史。与其他书籍不同的是,除了讲述,本书还致力于探讨历史人物的偶然性活动与历史发生的关系,其实就是人物的偶然“悲欢”与历史的必然结果。第二部分“亲近者的悲喜”,主要讲述我国敦煌学者在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心酸苦辣。其中包括“研究成果之喜”,经历了研究缺乏资料的阶段之后,新世纪以来,由于各地藏敦煌文书的陆续发布,研究成果日新月异,呈现出一派辉煌之色。第三部分“历史中的悲喜”,是一些敦煌世俗文献选,是为不了解敦煌文献的读者朋友们介绍百年来炙手可热的敦煌文献当中,到底书写了什么,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故事和心情。
国家宝藏,一句荣耀,一种隽永,一生传承。 《国家宝藏》是央视综艺频道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定制授权同名书籍。 这是一本沉淀中华文明的记忆之书。九大博物馆馆长甄选27件镇馆之宝,讲述国宝的前世今生。在《千里江山图》的壮美中一窥先人背影,聆听“曾侯乙编钟”奏响的华夏正音,感悟“越王勾践剑”千秋不朽的中国剑魂…… 于蕾、吕逸涛主编的《国家宝藏》是一部国人智慧的集成之作。文物铭记过去的历史,也成就今天的故事。数十位国宝守护人无论职业背景、性情性格、学术成就,他们与27件国宝命运交织,诉说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传奇。每一位国宝的创造者、挖掘者、守护者都成就了中华民族的基因宝库。 这是一本文物知识普及的收藏之作。书中内容经故宫博物院等九大博物馆专家亲自审校修订。书中收录大量节目未播出内容,结合史
" 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艾恺著有《最后的儒家:梁漱溟与中国现代化的两难》一书。艾氏为印证事实,订正该书未尽正确、周详之处,1980年8月特来华专访梁漱溟先生,长谈十余次。 谈话中,梁氏论述了儒家、佛家、道家的文化特点及代表人物,涉及诸多政治文化名人,包括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康有为、章太炎、胡适、冯友兰,等等,回顾了他一生的重要活动——任教北大、从事乡建运动、创建民主同盟…… 书中内容丰富,因此可作为了解与研究梁漱溟思想与活动及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