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手姿 敦煌高昌古格手姿白描600例》系作者二十余来收录的敦煌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各式手姿,以及高昌、龟兹、古格王朝壁画中的代表手姿,对敦煌壁画手姿的演变历史有的研究参考价值,可供读者学习参考之用。 n n本书收录敦煌各个时期,以及高昌、龟兹、古格等古代王国壁画具有特色的手姿600例。不仅能藉以欣赏艺术与宗教结合的很高的表现,更可从朝代更迭中,窥见美学演变的脉络。
《唐太宗晋祠铭》作为行书御碑之晋祠铭并序在书法史和历史研究中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历史上对于其解读却未尽其详。现有王新生先生对其进行了详细解读,详略得当,释义精准,贴合时代要求与当今思潮。学者阎凤梧先生对其解读与注释也给予了很好评价,足见先生功力之独到。《唐太宗晋祠铭》是一部全面了解唐太宗撰写晋祠之铭的资料,也是全面研究晋祠文化的必要考释。
长期以来,学术界特别需要探讨较长时段的早期中国历史、涵盖更多世界考古学界经常讨论的话题的一本书。大众也希望更全面地了解中国考古学的内涵,而不仅仅停留在重大发现层面。本书介绍了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早期王朝时代最基本的考古学材料,而且探讨了关于中国早期文明发展的某些基本问题。 中国走向文明之路是一个长期、坎坷和复杂多样的历程。这个文明经历了环境剧变的挑战、复杂社会的兴衰、社会冲突和政治纷争、出乎意料的社会转型和外来影响。我们可能永远也无法确切知道“中国性”(Chineseness)到底是如何形成的,也难以了解古代“中国性”的一切详情。而且,需要研究的问题永远会比答案多。我们希望,本书有助于打开一扇窗口,能够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8000多年来社会进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这片土地上的诸多小村落一步步转变为一个
《周汉音乐转型实证解析/中国音乐考古丛书》以音乐考古的视角,对中国音乐史上一次重大的音乐转型——周汉音乐转型进行了由微观至宏观的考察。本文考察分析了从周代到汉代各种乐器的演变,发现金、石、丝、竹等主要乐器种类都在这个时段发生了重要变革。接而在周汉的乐队演变方面,从钟磬乐的衰落、丝竹乐的兴盛和鼓吹乐队的兴起这三方面做了对比和转型观察,并对其发生过程有了基本认识。《周汉音乐转型实证解析/中国音乐考古丛书》首次对战国中期到汉代的音乐考古资料做了系统的梳理和研究,并以实证、微观的方法对音乐转型和分期依据问题进行分析论证,以期对历史分期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成果。
杰西卡·罗森(Jessica Rawson)教授在大英博物馆工作二十余年,长期担任大英博物馆东方古物部主任,1994年后又执教于牛津大学中国艺术与考古专业教授,是目前中国艺术与考古领域很为活跃的西方学者之一。自从学生时代起,她就致力于通过物质文化来研究古代中国。在过去三十五年的学术生涯中,她试图了解常出土于墓葬中的青铜器、玉器及其他工艺品是如何被使用的,从而进一步去理解这些器物的制作造者的技艺、生活和信仰。本文集收录罗森教授的研究论文17篇,内容涵盖青铜器(4篇)、复古维新(3篇)、墓葬(5篇)、中西交通(2篇)、装饰系统(3篇)五个方面,大部分完成于2000年之后,尚为抢先发售以中文结集发表。通过这些文章,罗森教授希望能够和对古代中国有兴趣的读者来分享她的思考和见解。其中许多文章源自她在牛津大学的讲课。 罗森教
《莫高窟之外的敦煌石窟/华夏文明之源》为“华夏文明之源·历史文化丛书”石窟艺术系列之一。重点介绍敦煌的西千佛洞,瓜州的榆林窟、东千佛洞、旱峡石窟,肃北的五个庙石窟和一个庙石窟,玉门的昌马石窟等。作者赵晓星从这些石窟不同时代的艺术风格入手,针对其艺术风格的演变,从历史、艺术、人文角度加以分析,以图文的形式叙述莫高窟之外的壁画与造像艺术,是《大漠中的美术馆敦煌莫高窟》的姊妹篇。
作者在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工作25年,与博物馆一直开展各种交流活动,独特的工作经历使得他对中西方博物馆的相通和不同以及未来的发展有着独特的认识和思考。《众妙之门:六谈当代博物馆》同六个方面,多角度地阐述了对博物馆工作的理解和破解,对博物馆的从业人员具有很好的启发。《众妙之门:六谈当代博物馆》已经通过了出版社的选题论证。
本书以国家图书馆馆藏《常熟翁氏家书》为主要研究对象,兼及相关藏品,对翁同龢书札进行整理与研究。重点是对馆藏翁同龢家书的释读,尽可能做到准确无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释翁氏家书写作时间及其相关内容。
毛乌教授致力于庞贝研究已有25年了。夏天,他在庞贝的废墟度过,冬天则在罗马,有条不紊地整理着新材料。在关注庞贝古迹的学者中,毛乌教授享有盛名,发表了这个领域的大量德语和意大利语著述。不过,《城市史译丛:庞贝的生活与艺术》并非旧作的译本,而是以英语首次出版的新作,其中展示了许多复原品和图画,作者期望借它们佐证自己对废墟的解释。对此,出版商大度地提供了许多帮助。
《陇东北朝佛教造像研究/敦煌与丝绸之路石窟艺术丛书》为“敦煌与丝绸之路石窟艺术”丛书(第二辑)之一。通过对陇东北朝佛教造像题记等文献资料进行系统的识读、梳理和分析,探讨了陇东北朝石窟和造像龛的窟型、龛型及各石窟寺的分布状况。同时结合北朝时期的佛教信仰、时代审美风尚,对陇东北朝佛教造像艺术特征作了的探究和总结。《陇东北朝佛教造像研究/敦煌与丝绸之路石窟艺术丛书》所涉相关研究,对于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佛教造像艺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