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石刻是历代金石学者和社会科学学者极为重视的古代文化实物资料,因其范围广、数量大,包含的历史资料极为丰富。但由于散布面广,数量浩大,内容庞杂,对于石刻的全貌以及整体目录始终没有比较完善的梳理。以往金石著录中收录的金石目录书真伪混杂、重出互见,学术界始终不能完整全面地了解古代石刻的情况。 60余年前,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学者孙贯文先生,倾力编就《北京大学图书馆藏历代石刻拓本草目》(以下简称《草目》),收录汉至唐代中晚期石刻拓本条目4000余条。他对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的石刻拓本进行全面鉴定、去伪存真、断代排序,按历史年代顺序列出详尽目录,并且对各种石刻进行有关情况的介绍,如石刻的年代、所在地、传流情况、别名、重要特征、真伪、书体、主要内容及有关历代金石著录等,都作了一定的考证与说明
“中国”的称谓从何而来?为什么我们的国家叫做“中国”? 在古老而神秘的青铜器何尊上,出现了“中国”二字。这一重器于20世纪60年代出土于陕西宝鸡,长达122字的铭文讲述了周武王在灭商之后计划营建东都的重大决策,其中“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薛(乂)民”,意思是想要建都于天下的中心,在这里统治人民。其实早在西周王朝建立之前很久远的时间——公元前2000年,在中原地区,早期的中国已经开始展开她广袤而悠长的画卷了。 “何以中国”是对早期的中国如何产生的追问,本书为读者展开了一个时间长线,打开了一个扇面,向大家一一讲述始于公元前2000年,中原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通过陶寺的兴衰、嵩山地区文化的星罗棋布、新砦遗址的崛起等,辐辏到二里头遗址——中国早期广域王权国家的横空出世上来,进而解构中国王朝——夏王朝的
《河北府县乡土碑刻辑录》的碑记为近几年来收录的河北乡土碑刻文献,所涉时代大体从明清到民国,地域上以河北地域为主。内容大体可分为地方经济建设等方面。由于碑刻可以视为“石刻档案”,是研究社会历史、地方经济建设、文化艺术的重要实物史料,且不像史书文献等容易传抄脱漏,所以为研究者所看重。《河北府县乡土碑刻辑录》收录的碑记涉及水利、司法、民政、农业等多个方面,对研究河北地域的历史沿革具有十分重要的史料价值。
《周汉音乐转型实证解析/中国音乐考古丛书》以音乐考古的视角,对中国音乐史上一次重大的音乐转型——周汉音乐转型进行了由微观至宏观的考察。本文考察分析了从周代到汉代各种乐器的演变,发现金、石、丝、竹等主要乐器种类都在这个时段发生了重要变革。接而在周汉的乐队演变方面,从钟磬乐的衰落、丝竹乐的兴盛和鼓吹乐队的兴起这三方面做了对比和转型观察,并对其发生过程有了基本认识。《周汉音乐转型实证解析/中国音乐考古丛书》首次对战国中期到汉代的音乐考古资料做了系统的梳理和研究,并以实证、微观的方法对音乐转型和分期依据问题进行分析论证,以期对历史分期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成果。
《吉金:明清铜炉特展》收录大量明清铜炉精品,汇集成册,并举办相关的展览。收录铜炉以造型、款识、用途等多个角度展现出明清两代铜炉发展的整体脉络,将明清铜炉文化体系做了一次较为完整的梳理。《吉金:明清铜炉特展》收录了此次参展的所有明清铜炉佳作,并将其特点、演变、用途等特征进行具体介绍,也涵盖了对特殊皮色、工艺、款识等知识点的普及,具有很強的实用价值。
与卷一、卷二相同,本卷也是以文献、图像、实物互证的方式为金银器皿定名,以此揭示不同类型的器物在社会生活史中自身的演变史与蕴含其中的设计意匠,并在造型与纹饰的细致分析中呈现饮酒习俗之演变,外来因素之化用以及一锤一錾之下的笔情墨韵。附论《晚唐金银酒器的名称与样式》、《罚觥与劝盏》、《荷叶杯与碧筩劝》、《辽代金银器中的汉风》,则是以不同角度的细节论述而对本卷主旨的丰富。
本书是斯坦因根据他三次中国西部探险考察与考古发掘的成果而写成的通俗纪实作品,也是他在哈佛大学的讲座手稿。书中事实叙述简洁而重点突出,对于历 西域各种问题的解读与评述得到 学术界的认可与极高的评价,是我们了解古代西域以及20世纪新疆乃至英国在中国西部的探险活动不可多得的佳作。
《丝路旧影:元青花瓷的故事》主要内容包括《青魂蓝魄》宣传片主题歌,我的“丝路”瓷缘(代序),青金石和钻料——中世纪“妖魔”,高级“蓝调”——“青花”之名,“青花”起源,琼瑶做泥明珠料,百午风雅一峰青,窑火照夜开青花,元青花绽放伊斯兰,阅历形成哲学头脑,望着马可·波罗远去的背影,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陶瓷之路”,伦敦大成德中国艺术基金会的惊艳收藏,元青花瓷拍卖引出的话题,河北保定窖藏元青花瓷器,江西高安窖藏元青花瓷器,安徽窖藏元青花瓷器,一个忙碌的江南小镇——“浮梁瓷局”的设立,舟帆片片日边来,七百午前的“”和行走在“陶瓷之路”上的,那些穿越历史时空的经典,元青花瓷里的龙凤呈祥、花鸟虫鱼,元画中那一抹高寒的“蓝”,“文艺复兴”时期贵族的宠物和殖民贸易时代的开始,参考文献。
中华文明延绵五千年,孕育创造的璀璨文物,是中华民族根魂所寄、中华儿女精神所系。晚清以降,列强东顾,国力衰微,山河破碎,大量珍贵文物惨遭劫掠、倒卖、走私,如游子飘零、流散他乡,成为国人心中难以抚平的伤痛、无时或忘的惦念、梦牵魂绕的等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站起来的中国人民,未曾忘却祖国流散飘零的文化遗产。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央人民政府建章立制、严控国门,迅速扭转珍贵文物流失局面;改革开放以来,实践创新,合作共赢,摸索探寻文物回归可行路径;进入新时代,布局谋篇,大国外交,拓展塑造文物追索返还新格局。七十年不懈努力,党和政府成功促成300余批次15万余件流失文物回归。 《回归之路: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流失文物回归成果展》以图录形式,对七十年文物回归进行了系统总结和集中展示
《岭南文化知识书系:宋代沉船“南海1号”》采用通俗读物的形式,选题广泛,覆盖面广,力求文字精炼,图文并茂,寓知识性于可读性之中,使之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知识丛书。
《秦始皇帝陵珍宝》的诞生,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众多文化主题丛书之中新的里程碑。它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化驿站”为推广概念,采用图文并茂的编排形式,为广大观众精心制作、倾心打造。先期获赠《秦始皇帝陵珍宝》的国外友人无不赞叹:“一俑一世界,一书一传奇。”
《秦岭碑刻经眼录》系2011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秦岭碑刻的田野调查与价值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组利用近两年时间,走访秦岭南北麓及其延伸段,对所存藏碑刻进行全方位的调研,比较全面系统地掌握了秦岭碑刻的分布情况、类型形制,大体了解了秦岭碑刻的内容与特点,最终形成此成果。《秦岭碑刻经眼录》著录的地理范围自西向东依次为西秦岭、太白山、终南山和华山四个区域内的秦岭及其延伸地区。在行政区划上,西秦岭区域包括甘肃天水市、成县、徽县和两当县;太白山区域包括陕西宝鸡市、凤县、太白县、岐山县、眉县和汉中市、略阳县、勉县、留坝县、城固县、洋县;终南山区域包括陕西周至县、户县、长安区、蓝田县、临潼区和西乡县、佛坪县、宁陕县、石泉县、汉阴县、柞水县、镇安县、旬阳县;华山区域包括陕西渭南市、华阴市、
《秦始皇帝陵珍宝》的诞生,是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众多文化主题丛书之中新的里程碑。它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文化驿站”为推广概念,采用图文并茂的编排形式,为广大观众精心制作、倾心打造。先期获赠《秦始皇帝陵珍宝》的国外友人无不赞叹:“一俑一世界,一书一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