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说中国历代甲胄》的作者长期研究中国历代甲胄,多次实地考察建筑壁画、出土文物及存世雕刻实物等,参考已有的考古成果和历代资料文献,结合自己多年来对历代甲胄服饰形制的理解与推想,以绘画分解的方式,直观、具象地解说了中国历代甲胄的形制、结构、材质、穿着方法等基本情况。本书的主要特点在于,作者根据各个朝代与甲胄相关的已知资料,结合不同朝代工艺技术的发展、作战武器的变化等因素,加入不同程度的理性假设来推测未知的空白,从而使各个朝代甲胄的整体形象得到全面直观的展示,并进一步总结出历代甲胄的演变与传承。《画说中国历代甲胄》不仅对军戎服饰研究有重要的价值,而且对影视、戏剧、动漫、游戏等各个相关领域的美创人员,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参考价值。
★《中国科学考古学的兴起》系统阐述了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史语所)1928 1949年以安阳殷墟十五次发掘为代表的重大考古活动,对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总结,不仅展现了中国考古学诞生之初田野工作的流程与技术,还深入探讨这些活动背后的学术理念、组织策略、政治斗争以及与各方力量的博弈。特别是对史语所在考古学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影响、局限,包括地层学、类型学等考古方法的探索和应用,以及如何利用考古成果重构中国古史,进行客观讨论。这一研究方法和思路也对当前的考古学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1928 1949年是中国考古学史上的重要阶段。其中,历史语言研究所(史语所)在这一时期的考古活动及成就不仅对当时的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后来中国考古学和历史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古代金银器的发展直到唐代才令人改观。在中国,金银的开采、冶炼和器物制造技艺经历了漫长而缓慢的发展历程,到唐代才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准。在国泰民安、财富聚集、相对自由的大唐帝国,奢靡享乐之风盛行,金银器物便成了人们的追求。正是此刻, 丝绸之路 兴盛畅通,中亚、西亚及地中海沿岸国家的金银器物的大量传入,犹如 万事俱备 之后的 东风 一样,为唐代金银器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契机。于是,如积累沉淀的巨大能量突然爆发,唐代金银器以从未有过的崭新面貌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本书研究了唐代及唐以前金银器近500件器物,对每件器物都进行了详细鉴定、深入研究,是目前国内外研究唐代金银器资料全、研究深的著作。本书费时20年写成。
《重返古埃及》立足于从埃及金字塔、陵墓、神庙等的考古发现去考察古埃及的文明、历史以及古埃及人的生活,主要从埃及著名的考古遗址现场切入,如吉萨的胡夫金字塔、卡夫拉金字塔、孟卡拉金字塔,卡纳克的阿蒙神庙和卢克索的神庙,帝王谷和王后谷的图坦卡蒙陵墓、尼斐尔泰丽陵墓,努比亚的阿布辛贝神庙,菲莱岛的伊西斯神庙、托勒密王朝神庙等,精准、细致地呈现了古埃及文明和古埃及历史的发展脉络,同时也间接呈现了古埃及考古发掘的前世今生和埃及学的发展历程。 本书由考古学家、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地理学家、制图家、摄影师、插画家和编辑组成的多学科团队精心创制,用前沿考古科技解读还原古埃及文明遗址,串连起文明的发展轨迹与历史的兴亡;壮观的 3D模型复原,权威的文本,美轮美奂的建筑、惊人的考古发现、彩色浮雕和壁画
麦积山石窟,作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以其精美的泥塑造像和壁画闻名于世。本书是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同名展览配套图录,展出麦积山石窟精品138件/组,第44、62、123窟整窟复原,首次展示第121窟、 释迦会子 及127窟全部壁画,首次展出13窟大佛 装藏 ,首次展出舍利塔地宫考古发掘出土的2尊造像,全景 揭秘 麦积山30个窟。本书是对麦积山石窟的一次全面展示,通过丰富的图文资料,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长河,探索麦积山石窟的前世今生。书中详细介绍了石窟的开凿历史、艺术风格演变以及宗教文化背景,展现了北魏至隋唐时期中国佛教艺术的辉煌成就。书中的图片精美,文字翔实,为读者提供了一次视觉与知识的双重盛宴。 本书分为 发现 保护 和 麦积奇观 三部分,不仅记录了麦积山石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还展示了石窟保护工作者的辛勤努力和保护成果。
《手铲释天书 与夏文化探索者的对话 I》访谈对象为24位出生于20 40年代的夏文化考古学家,他们分别是安金槐、黄石林、邹衡、张彦煌、许顺湛、赵芝荃、张光直 、李学勤、李民、方酉生、王克林、殷玮璋、郑杰祥、李伯谦 、李经汉 、杨育彬、高天麟 、高炜、李先登、陈旭、方孝廉、徐殿魁、郑光、饭岛武次。通过他们对夏文化相关问题的解答,中国夏文化考古的学术史跃然纸上。本书首版于20年前,无论是编写体例,还是内容涉及均有发凡起例之功,一直备受考古学界推崇。本次修订,原貌呈现当时的学界状态,保持学术观点的原真性,体现夏文化探索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手铲释天书 与夏文化探索者的对话 II》对18位出生于30 60年代的夏文化考古学家进行了访谈,他们分别是李伯谦、刘绪、张松林、董琦、宋豫秦、郭引强、王巍、方燕明、李维明、
《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二)》收录《仲尼曰》《曹沫之陈》两篇文献。本辑包括竹简原大图版、放大图版,释文注释,以及 附录 (包括 《仲尼曰》与相关文献对照 上博简《曹沫之陈》编联释文 上博简《曹沫之陈》摹本 )、字形表、竹简信息表等。 《仲尼曰》竹简保存完好,书法精美,由13支完简组成。简长约43厘米、宽约0.6厘米,两道编绳。原无篇题,不分章。简文顶格书写,首尾不留白。1-7号简背有编号, 7、8、12号简背有习字。简文所记孔子的言论共25条,见于今本《论语》者有8条,另有一些可与《礼记》《大戴礼记》《孔丛子》等传世文献对照,但文字不尽相同。安大简《仲尼曰》可能摘抄自《论语》在战国时的编定本。简本的发现,对研究《论语》的成书、流传、文本的发展变化以及孔子思想等问题均具有重要意义。 《曹沫之陈》原有46支简,实
1.《长安印典 大秦封泥》是一部展示作为秦代官印遗存的秦封泥,以及蕴含于其中的秦代历史文化知识的普及类图书。全书不仅介绍了秦封泥的起源、应用、出土、存藏、价值、研究及其文字特点、艺术风格等内容,还以秦封泥文字内容所反映的历史史实为切入点,结合大量典籍文献与出土文物,展示了秦朝的职官、地理、车马、法律、盐税、医疗、纺织、音乐、传驿、宫殿苑囿、军事制度等秦朝社会的方方面面。全书选取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馆藏秦封泥约130枚,以及相关出土文物、考古遗址及示意图等图片近80幅,以图文并茂的形式、通俗而不失严谨的语言风格,为读者了解秦封泥、认知秦文化开启了一扇窗口。 2.关于秦封泥 封泥,是古代信函文书封缄的实物遗存。早期的封泥主要被用来封存货物。秦汉时期是简牍文书流通的鼎盛时期,出于保密的需要,
玛雅人给人类史上留下了极为迷人和神秘的文明篇章。尽管他们定居于美洲的丛林,并不利于城市的发展,但他们仍然创造了宏伟的盛世,在天文学、数学、农业、艺术等方面都取得极高成就。不可思议的文明图景,也引发人们将它与外星文明相联系的猜想。 本书由考古学家、历史学家、语言学家、地理学家、制图家、摄影师、插画家和编辑组成的多学科团队精心创制,用前沿考古科技解读还原玛雅文化遗址,串连起文明的发展轨迹与历史的兴亡;壮观的3D模型复原,权威的文本,美轮美奂的建筑、考古发现、彩色浮雕和壁画,图表和地图等珍贵资料,带领读者浸入式回归文明现场,走入玛雅人的神秘而又真实的生活。 RBA 环球考古大系 《重返玛雅》 《重返古埃及》 《重返古希腊》 《重返古罗马》
2012年年底成都老官山西汉墓中出土了四台织机模型及相关文物,是中国考古发现的唯一提花机模型,也是世界上发现最早的提花机实证。1995年,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锦护膊在新疆尼雅墓地出土,堪称20 世纪中国最伟大的纺织考古发现之一,也是目前所知织造难度最大的汉锦。 本书述及的 汉机织汉锦 项目基于老官山汉墓出土织机模型展开研究,并运用这类一勾多综提花织机的织造技术复制出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锦等汉锦实物,从而完整还原汉代提花织机及其提花织造技术体系。
本报告为有关法门寺丝绸文物研究的系统专题报告,全面系统研究法门寺丝绸材质工艺研究成果,除织物组织工艺、装饰纹样、服饰形制的研究外,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对法门寺丝绸蚕丝纤维及其附属的染料、捻金线、金箔贴饰等工艺进行系统的研究。该研究成果为研究唐代纺织科技与纺织艺术的重要成果,为开展唐代科技、文化、艺术、经济、佛教研究提供全新的资料,同时为开展其他时代和其他文化丝绸与中国唐代丝绸文物的系统对比研究提供科学资料。
如果说,敦煌是中国人的 诗与远方 ,那么,敦煌艺术就是我们心灵深处浪漫与激情的灿烂花朵。 这部《敦煌石窟艺术:社会史与风格学的研究》,融合了西方艺术史注重社会历史背景研究和中国传统艺术家擅长风格分析的优异特色,对敦煌艺术做了全面深入同时叉生动有趣的流畅讲述。阅读此书,不仅可以增长中国古代艺术和文化的知识,了解东西方文明碰撞交流的历史,还可以在令人赏心悦目的精美图片下,走过一段难忘的审美历程。 对学生、学者、老师来说,《敦煌石窟艺术:社会史与风格学的研究》是一本关于中国艺术和佛教文明的教科书。对公众读者而言,《敦煌石窟艺术:社会史与风格学的研究》是一本读得懂的学术著作。毕竟,每个当代人都应该有一个 高端阅读 时光,使自己感受到作为人的文化尊严。如果说你一生中想要阅读至少一
服饰作为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活之一,不仅具有基本的物质属性,而且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和社会文化意义。东周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服饰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型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本书在全面占有、系统分析考古材料的基础上,运用考古学的理论方法,结合历史文献、出土文献和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初步揭示了东周秦汉时期服饰的基本面貌和发展脉络,勾勒出“汉服”的起源与形成过程,并就服饰考古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思考。
本书是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专史系列中的一卷,以时间为线索,对各历史时期的玻璃器进行分期,结合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研究不同时期的冶炼技术、玻璃器的工艺和形制等,并探讨玻璃器所代表或反映的各时期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信息,深入揭示各时期的玻璃器及社会文化。作为研究玻璃器的专著,本书更多地是从考古资料出发,从物质文化的视角来探讨问题。全书分时期进行研究,对每个时期的玻璃器进行详细的类型分析,并探讨相应的冶炼技术、社会文化等。
本书共收录东晋至明代墓志82件、地券13件,合计95件,其中东晋1件、唐代28件、五代6件、北宋10件、南宋33件、元代3件、明代14件。本书收录的墓志、地券,主体部分由慈溪市博物馆近年征集收藏,其余为民间博物馆或私人所藏,均有拓片。这些资料绝大部分是初次公布,其中有12件已见于章国庆《宁波历代碑碣墓志汇编》、仇鹿鸣等《五代十国墓志汇编》以及钱汝平、厉祖浩的考释文章,本书再次收入,拓片大图却是第一次公布,录文也多有订补。 本书收录的墓志,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比如《余安行墓志》所载史料可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相关记载的错误,《辛衍继妻陈淑仪墓志》所见辛弃疾后代情况,更新了我们对地方志或相关史志的认识。
丛书共分40卷,以物质文化遗存为点和面,以中国发展进程为线,运用考古学、民族学和历史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古老大地新石器时代陶器的诞生到1911年清王朝灭亡万年间物质文化的发展变迁进行系统、科学、全面的梳理和总结,并配有大量精美图片,力求图文并茂,旨在透过物质文化遗存的演变规律和它们身上折射的各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艺术、科技、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等各种信息,揭示中国文明的发展过程,弥补中国历史研究只重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而轻视物质文明历史的不足,还原历史本来面貌。 《书法 纸书》卷作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丛书中的一册,以物质存在的书写用纸这一崭新视角为切入点,探赜索隐,钩沉拾遗,梳理出中国古代书法史的基本脉络,阐释了 片纸只字 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探究了物质文
本书通过夏文化研究、商文化研究、周文化研究、田野考古与纵论四部分,分别展示著名考古学家刘绪教授在夏商周考古与田野实践中的综合研究成果。所选论文反映了刘绪教授以田野考古为基础的学术研究广度和深度,也是当前夏商周考古前沿问题研究进展的缩影。
本书针对中国古代钱币铸造领域专业用词混乱的现状,结合古代文献、文物和现代铸造术语,对中国古代钱币铸造领域术语进行了整理和规范。按照国家标准,进行了中英文术语对照和术语名词解释。同时收录了作者在模印范竖式直浇铸钱、叠铸法铸钱历程,以钱范考证更始五铢、梁五铢,以及翻砂铸钱起源等具体铸钱领域的重点研究成果,既是铸钱术语的具体学术应用示例,也是钱币铸造学分支学科长足发展的体现。最后还附录了石范铸钱、叠铸法铸钱、翻砂铸钱的具体流程。
丛书共分40卷,以物质文化遗存为点和面,以中国发展进程为线,运用考古学、民族学和历史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对中国古老大地新石器时代陶器的诞生到1911年清王朝灭亡万年间物质文化的发展变迁进行系统、科学、全面的梳理和总结,并配有大量精美图片,力求图文并茂,旨在透过物质文化遗存的演变规律和它们身上折射的各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艺术、科技、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等各种信息,揭示中国文明的发展过程,弥补中国历史研究只重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而轻视物质文明历史的不足,还原历史本来面貌。 本卷创新的将甲骨文与金文合在一起作为研究对象。前半部分是甲骨文,除了甲骨文的发现和研究之外,紧贴书法的主题,从甲骨文的书刻方式、甲骨文的机构和章法、甲骨文的艺术风格与审美、甲骨文书法的发展和甲骨文名家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