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朝代更迭,历史风云变幻,但在不同历史时期,地理因素始终对中国历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书以地理单元为轴心,通过纵向讲史的方式,对中国各大地理单元的形成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同时,还穿插了许多历史事件和典故。通读本书,读者可轻松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
本书上起周幽王攻打褒国(前779年),下讫三家分晋(前453年),以其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战争战役为主线,讲述三百多年的春秋历史。作者基于 的历史素材,结合全书的政治形势图、战争战役图以及地形地貌图等108幅地图,以地理与历史相结合的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春秋历史主要事件的来龙去脉,并以地形地貌、自然条件等地理因素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以及这些地理因素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还原历史场景面貌,带来身临其境的历史阅读体验。
史念海先生是我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历史地理学十讲》汇聚了其学术成果的精粹,以十个专题分别从我国的古今气候、人口迁徙、版图规模、交通运输、城市演变、经济重心等方面厘清历史地理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作者治学严谨,用详实的史料、严密的论证再现了我国古代历史时期地理的发展与沿革,为历史地理学的创建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枢纽:300 的 》核 是要回答 个问题:究 何谓 。 施展在这本书中以问题为导向, 越具体学科的,调用地理、 、哲学、经济、财政、货币、军事、人口、社会、法律、国际政治等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对 几千年的复杂 ,以及百年来的成败兴衰给出了 个统 的解释框架。在古代史的阐述当中,施展突破了常见的中原本位视角,也突破了 原本位视角,在中原、 原、西域、高原、海洋等多个亚区域彼此互动、相互依赖、相互塑造的过程中,发现了 越于各个亚区域之上的 个统 的 进程,从而将 史还原为 体系的演化史。施展克制了任何方向的 值偏好,用 的 大规模性这 线索,连贯地解释了 能够维持 个大 统帝国的原因、 在 代陷入落后的原因,20世纪伟大的 革命史也因此获得了全新的意义。在 与西方 的遭遇过程当中, 的 些内在动能被激活出来,在这个背景下, 的
《中国历史文化地理》是享誉国际的地理学家陈正祥先生的代表作,兼具现代地理科学的专业视角和宏阔的历史视野。作者学识广博,研究角度独特,重视从正史、方志、游记等各类传统典籍中汲取素材,纵论中国大地上的大江大河、名城古迹,展现了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的时代变迁及相互影响,以及其对中国文化精神特质的塑造。作者见识深邃,论证细密,并且非常重视数据的力量,不遗余力地制作了大量精致图表,化繁为简,堪称妙品。
史念海先生是我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历史地理学十讲》汇聚了其学术成果的精粹,以十个专题分别从我国的古今气候、人口迁徙、版图规模、交通运输、城市演变、经济重心等方面厘清历史地理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作者治学严谨,用详实的史料、严密的论证再现了我国古代历史时期地理的发展与沿革,为历史地理学的创建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大地是人类生存的根基,也是人类活动的舞台,人类依托大地、利用大地、改造大地的行为,成为地理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历史地理是研究往昔的地理,《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涉及历史地理研究的主要领域 疆域、环境、政区、农业、交通、军事、城市等,对这些领域的基本问题及其历史发展进行了梳理和介绍,是了解中国历史地理很好的入门书。
《看不见的烟台山》从福州市仓山区烟台山区域可寻迹的,或已消失的老建筑入手,挖掘建筑背后原居住者的个人史,其所在家族、所经营企业的兴衰史,乃至这里曾作为“洋人区”的过往。这些老建筑的居住者,是这一区域过往与现在生动的连接者。该书以这种“看得见的建筑+看不见的历史”的方式,还原了烟台山的区域历史,也在某种程度上还原了福州的城市发展史。
全套丛书共33本,以现今中国省级行政区为基准分成33卷,每卷内部又根据 风光 名胜 城市 乡村 民俗 宗教 生活 百业 4类。 该丛书从时间、空间、专题三个维度进行编排,从浩如烟海分散各处的中国近代(1840 1949)图像史料中精选8000多张最能反映百年内各时期历史文化特征及社会变迁的珍贵图像,逐一考订其拍摄时间、地点、制造者及相关背景信息,并为每一幅图像撰写了精准的文字说明,图文并茂地呈现了1840 1949年中国各地的人文地理风貌,包括人物肖像、自然风光、城市风貌、市井生活、政治经济活动、战争事件等。 该书为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图书,其各卷之间既各成体系,又便于对照,纵向可以体现同一地区不同时代的地理、人文风貌变迁,横向可以对比同一时代中国不同地区间的异同。编者希望通过影像对近代中国各地人文地理、社会面貌进行直
黄河是农业文明的见证者,是农业伦理的参与者,是古今中国的贯穿者。黄河是比个体生命更深、更广的自然之物,又是穿行于天地之间、显现天道的自在之物。黄种人、黄河水、黄土地是人与河流、人与土地共生共存的必然结果,又是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交相辉映的历史印记。河流之 黄 、土地之 黄 与人种之 黄 在环境的变迁、农业的发展中涌现出了淳厚的气象、和谐的美感。在与河湟文化、河套文化、关中文化、河洛文化、齐鲁文化的地域性交互中,黄河文化显现出了 多元 的特质。在与华夏先民的历史性共生中,黄河文化折射出了 一体 的意识以及普遍性的集体记忆。黄河文化关乎黄河精神、黄河气象,兼容乡土文化、城市文化,既指向人类社会与自然世界的共通性,又依循 和而不同 的原则性。黄河既是实存的、依循自然规律而演变的生态系统,又是连接华
全套丛书共33本,以现今中国省级行政区为基准分成33卷,每卷内部又根据 风光 名胜 城市 乡村 民俗 宗教 生活 百业 4类。 该丛书从时间、空间、专题三个维度进行编排,从浩如烟海分散各处的中国近代(1840 1949)图像史料中精选8000多张最能反映百年内各时期历史文化特征及社会变迁的珍贵图像,逐一考订其拍摄时间、地点、制造者及相关背景信息,并为每一幅图像撰写了精准的文字说明,图文并茂地呈现了1840 1949年中国各地的人文地理风貌,包括人物肖像、自然风光、城市风貌、市井生活、政治经济活动、战争事件等。 该书为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图书,其各卷之间既各成体系,又便于对照,纵向可以体现同一地区不同时代的地理、人文风貌变迁,横向可以对比同一时代中国不同地区间的异同。编者希望通过影像对近代中国各地人文地理、社会面貌进行直
全套丛书共33本,以现今中国省级行政区为基准分成33卷,每卷内部又根据 风光 名胜 城市 乡村 民俗 宗教 生活 百业 4类。 该丛书从时间、空间、专题三个维度进行编排,从浩如烟海分散各处的中国近代(1840 1949)图像史料中精选8000多张最能反映百年内各时期历史文化特征及社会变迁的珍贵图像,逐一考订其拍摄时间、地点、制造者及相关背景信息,并为每一幅图像撰写了精准的文字说明,图文并茂地呈现了1840 1949年中国各地的人文地理风貌,包括人物肖像、自然风光、城市风貌、市井生活、政治经济活动、战争事件等。 该书为国家出版基金资助图书,其各卷之间既各成体系,又便于对照,纵向可以体现同一地区不同时代的地理、人文风貌变迁,横向可以对比同一时代中国不同地区间的异同。编者希望通过影像对近代中国各地人文地理、社会面貌进行直
《中国抗日战争地图集》以时间为序,以地图为平台,系统反映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约14年中各阶段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政区等方面内容。全书共编辑设计了81幅地图,收录照片288幅,精炼史料文字7万余字。通过精心设计,从时间和空间上展现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的历程,让广大读者直观了解中华民族经历的这段从抗争至最后取得全面胜利、由陷入深重危机走向复兴的历史,具有很强现实意义和创新性。作者简介
本书以中国古代传统学术体系为背景,在吸收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分别从观念、体系和知识兴趣三个方面勾勒宋代地理学发展的基本面貌。部分,通过对书目和类书的系统梳理,认为宋代地理学观念在总体上表现出了明显的地理学学科意识。第二部分,从文献撰述性质、技术传统等角度考察了宋代王朝地理学体系的演变。第三部分,站在宋代学术的基础上,对地理学知识兴趣的发展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本书是我国近代教育家侯鸿鉴一九三三年漫游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诸省,考察教育、寻访名胜的游记,详细记录了他的所见、所闻、所感,读者从中可以很好地了解到当时各地的教育状况、风土人情、名胜古迹,是一本内容丰富的历史人文旅游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