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上起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晋奠定战国七雄格局,下讫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一统天下,以其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战争战役为主线,讲述二百余年的战国历史。作者基于翔实的历史素材,结合全书的政治形势图、战争战役图以及地形地貌图等89幅地图,以地理与历史相结合的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战国历史主要事件的来龙去脉,并以地形地貌、自然条件、水文气候等地理因素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以及这些地理因素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全方位还原历史场景,为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历史沉浸阅读体验。
史念海先生是我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历史地理学十讲》汇聚了其学术成果的精粹,以十个专题分别从我国的古今气候、人口迁徙、版图规模、交通运输、城市演变、经济重心等方面厘清历史地理学中的一些基本问题。作者治学严谨,用详实的史料、严密的论证再现了我国古代历史时期地理的发展与沿革,为历史地理学的创建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中国幅员辽阔,地名众多,许多地名穿越千年流传至今,在潜意识中影响、塑造着当今的中国人。通过地名,过去与现在、先人与今人相互交汇,形成中华文化的滔滔洪流。 地名,不只是地理学符号,更是古人与山川湖海、日月星辰、历史社会深度交流后留下的人文印记。地名所承载的内涵是中华大地上一笔宝贵的遗产。本书从地理、历史、语言、文学、民俗等多个角度探究地名背后的人文底蕴、文化根脉,清晰梳理了中国地名的历史渊源和演变规律,浓墨重彩地记载下一种让国人潜移默化沉浸其中的中国精神。
《房龙地理》打破了传统地理书罗列数据的写作方式,用生动感性的文学语言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融会贯通。房龙讲述生活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人类是如何去适应自然环境,又如何去尝试改变环境,进而获得幸福的过程。这是一本深入浅出的科普书,也是一本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发展史。 历史是地理学的第四维,它赋予地理学时间和意义 ,体现在这部著作中,那就是以历史为经、地理为纬的人类生存史。
◎内容简介 《敦煌往事》的日版书名为《敦煌物语》,是日本知名作家、夏目漱石弟子松冈让致敬敦煌的心血之作,为日本 敦煌热 三大标志性作品之一。 全书围绕20世纪初敦煌藏经洞中被发现的的经卷文物展开,以史实为基础,讲述了英、法、日三国探险队在敦煌盗宝的经过,如实记录了 文化侵略古战场 的敦煌往事。 作者笔下既有对斯坦因、伯希和以及华尔纳等盗贼行径的批判,也洋溢着对敦煌的挚爱与痴情。 对于出身佛门的松冈让来说,敦煌既是千年的传奇,更是熠熠生辉的佛教传承圣地,他一生都向往敦煌,却无缘踏足半步,因此生前说: 有生之年无法踏上敦煌的遗憾,我已尽数写于此书之中。 一份令人唏嘘的遗憾,一份令人动容的挚爱,凝聚成这本《敦煌往事》。
在20多年田野考察研究的基础上,对茶马古道的定义、历史缘由、线路、运载主体、区域间综合环境调适和资源互补、城镇与人口流动、文化传播交流和精神价值、意义等进行了清晰深入的探究,试图说明,横断山脉与青藏高原文化带有着历史和空间的持久联系,它们的经济、文化和历史早已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形成网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自然而然融入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茶马古道》以交互流动往来的 交通线 , 通道 或 走廊 来动态地、整体地贯穿横断山脉与青藏高原文化带这一区域,多方面、多角度地解读茶马古道,并将人文精神贯注其间,以熔铸对茶马古道的人文和审美理解,将学识与阅历、感情合翼,并以生动的文笔畅述,令人耳目心境一新。
本书上起汉灵帝光和七年(公元184年)的黄巾起义,下讫公元280年三国归晋,以重大历史事件和战争战役为主线,串连起近百年的三国历史,涉及几十个影响深远的战争、战役和众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结合地理讲述三国历史故事,并随文编绘了88幅全彩历史地图,全方位直观展现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理背景,以地形地貌、自然条件、水文气候等地理因素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以及这些地理因素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北平历史地理》是侯仁之1949年于英国利物浦大学完成的博士论文。作者在本书中开创性地运用了现代历史地理学的方法,强调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分析相结合,文献研究与田野考察相结合,对北京城的兴起和发展变迁史做了详细的考证和精辟的阐释。《北平历史地理》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界*部关于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专著,无论是在侯仁之个人的学术发展历程中,还是在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史上均具有重要的标志作用,于今天的城市规划与保护,也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北平历史地理》中含54 幅地图,全部为作者亲手所绘。书中以四色印刷方式呈现。
陇关道,陕西关中西越陇山以达甘肃陇东的千年古道,因汉置陇关于陇山而得名。由汉而唐,无数出塞的商旅、戍边的士卒,以至取经的和尚、联姻的公主,皆走此道西去,西去他们未卜的前途。 十余年间,作者亦步亦趋他们的足迹,数次行走陇关道,往返边塞与田原。陇山依旧,陇山左右的百姓依旧劳作生息,久远的汉唐却成追忆,甚至孑遗的明清也渐消失。作者愿其得存于世,于是游历山川之余,寻访碑碣简籍,钩沉前尘旧事,西安的金胜寺、扶风的城隍庙、陇县的开元塔、天水的周公祠、陇西的威远楼、临洮的哥舒碑,以及那里或有或无的故人。 他们同付作者笔墨,他们共存作者此书, 以志岁月云 。
上至国家主权,下至百姓生活,无不与地名紧密相关。地名是写在大地上的历史,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一个地名就牵动着一根历史文脉,千千万万个地名便汇成了中华民族寻根的方向,是必须要传承的文化遗产。本书以地名为切入点,详细讲述了中国历代地句的发展及研究的清晰脉络,为读者揭示了地名背后所承载的历史文化根基及人与自然的美妙融合。
《洛阳伽蓝记》是一部具有深厚历史、地理和文学价值的中国古代佛教史籍。 其作者杨衒之以无畏的道德精神、巨细靡遗的观察力以及优美的文笔,让读者看到北魏鲜卑族不但将荒废已久的洛阳城,重新建造成一座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宏大的都城,并且在城里的各项活动中,展现着极为缤纷生动的人文色彩。 本书是一部解读《洛阳伽蓝记》的大众读本。编著者的讲解通俗有趣,再现北魏洛阳城的原貌,看尽历史变迁。
《看不见的烟台山》从福州市仓山区烟台山区域可寻迹的,或已消失的老建筑入手,挖掘建筑背后原居住者的个人史,其所在家族、所经营企业的兴衰史,乃至这里曾作为 洋人区 的过往。这些老建筑的居住者,是这一区域过往与现在生动的连接者。该书以这种 看得见的建筑 看不见的历史 的方式,还原了烟台山的区域历史,也在某种程度上还原了福州的城市发展史。
从北极到南极,何时开始出现人类的脚印? 这些探险家为何萌生了征服极地的念头? 他们做了怎样的准备,又付出何种代价,去寻找心中的海上航道? 通往极地荒原的路途,危机四伏;踏上极地征程的勇士,命途未卜 这部《极地探险简史》带领我们走进冰雪覆盖的世界,回顾五百年来的探险故事。告诉我们,是哪位英勇无畏的探险家力排众议,第一个抵达北极点?又是哪位航海家赴险如夷,克服重重阻碍征服南极点?时至今日,一代又一代探险家们前赴后继,探索极寒之地,丰富并改写着人类对地球母亲的认知。 随着一个个故事的展开,寒气扑面而来,让我们冒着凛冽的暴风雪,跟随探险船队穿越极海,乘坐狗拉雪橇征服极点,在雪海冰山间,破解两极未知地带的神秘代码。
简明流畅、情趣盎然的笔法,为读者解析有趣的文化地理现象,带领读者打开 地理思维 ,体验将历史、天文、军事、社会现象、知人察事等与地理相连的乐趣。 地理学这门学问,除了知识性这一面,还有眼光头脑的一面,就是常说的思想方法。懂地理的人,有一种 地理头脑 ,看问题有地形、地利、空间的一套思维框架,谈出来的东西都能落在实处
本书是薛爱华*早出版的一部汉学专著。闽国(据有今福建省之地)是 五代十国 中的十国之一。从古至今专题研究这个时期的著作并不多,本书可以说是现代学者*部全面研究闽国史的专著,至今在学术界仍有影响。 本书以 10世纪时中国东南沿海的闽国为研究主题,全书采用大历史的视角,从自然环境切入,介绍了闽国的政府和政治结构、编年史、经济、艺术、信仰等诸多方面,不是单纯的闽国政治史,而是社会史、文化史、经济史的结合。在五代十国中,闽国既不强大也不显眼,但在闽地的开发和文化发展史上,闽国的历史无疑是其中*闪耀的篇章,也是我们了解五代十国史的一扇窗口。
《小平原 大城市》是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唐晓峰教授编选的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关于北京地区历史地理研究成果的小书。侯仁之先生对北京地区的研究,是其历史地理学探索中重要的领域之一,在这一过程中创立了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范式。侯先生从地理学的视角,介绍了北京为什么是在这里,而不是其他地方,兴建并持久不衰地发展,后成为伟大的王朝都城。北京小平原与北京城息息相关,研究北京城发展的地理基础,就是要在小平原多样的地理现象中,梳理出有效的支撑城市发展的系统。本书从北京城的沿革讲到水源水系,再到北京城建设的发展历史,后从东西比较的角度看待北京城城市设计主题。
本书上起周幽王攻打褒国(前779年),下讫三家分晋(前453年),以其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战争战役为主线,讲述三百多年的春秋历史。作者基于 的历史素材,结合全书的政治形势图、战争战役图以及地形地貌图等108幅地图,以地理与历史相结合的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春秋历史主要事件的来龙去脉,并以地形地貌、自然条件等地理因素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以及这些地理因素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还原历史场景面貌,带来身临其境的历史阅读体验。
本书上起公元前453年三家分晋奠定战国七雄格局,下讫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一统天下,以其中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战争战役为主线,讲述二百余年的战国历史。作者基于翔实的历史素材,结合全书的政治形势图、战争战役图以及地形地貌图等89幅地图,以地理与历史相结合的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战国历史主要事件的来龙去脉,并以地形地貌、自然条件、水文气候等地理因素分析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以及这些地理因素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还原历史场景,为读者带来身临其境的历史沉浸阅读体验。
《中朝日越四国历史纪年表》是一部内容精详,用途广泛,又非常便干查检的工具书。该书内容丰富、资料详尽,编排细致,尤其是包罗中、日、朝、越四国及少数民族政权的历史纪年,是一部既新颖又实用的工具书。此次修订,增加了近年来作者的*研究成果,修改了初版中个别讹误,对以往的众多历史年表取长补短,有很高的学术水平。是一部值得期待的历史工具书。
该书通过《拜春》《消夏》《护秋》《贺冬》四大篇章,按时序较全面地梳理和描述了苏州古今主要的民间风俗,既包括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以及除夕等大节俗,还介绍了接路头、拜天公、赛猛将、轧神仙、浴佛、翻经晒书、雨中赏荷、盂兰盆会、围炉闲话、腊八施粥、灶君上天等小节俗,也呈现了文人雅集、开蚕党、寻梅、斗草、扫晴娘、卖凉冰、虎丘曲会、斗蟋蟀、祭旗纛、舂米、烧畲田、卖痴呆等旧节俗,并配以古典与现代的插图,翔实而精美。
《中国历史地理论集》主要收录了侯仁之从事城市历史地理、沙漠历史地理、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研究的代表作,同时收录多篇追溯求学经历的文章,展现一代学人的思想与风采。侯仁之的学术工作一方面与国内的社会现实相结合,一方面又与国际的学术前缘相接轨,《中国历史地理论集》的出版力求突出侯仁之作为研究者和文化交流使者的双重身份。收录的大部分中英文稿均为侯仁之撰写,其中有几篇为首次发表。
《东线》系列丛书,由著名军事作家朱世巍先生撰写。它全面而详细地讲述了二战中苏德战争的整个过程。全书以丰富的地图、表格和图片资料,以及洗练、洁净的文字表现,展示了苏德战场上震撼人心的浴血大搏击与攻防力量的大转换。 《东线:辽阔的南方大地》承接上部《东线:巴巴罗萨与十八天国境交战》,主要讲述了国境结束交战后,德军攻入苏联境内,面对苏军的顽强抵抗和各地战局,德军统帅部围绕战争下一步的展开方向进行了激烈辩论,*后,夏季和秋季战役的决战焦点由中部转向南部,相继爆发了规模巨大的斯摩棱斯克和基辅战役。德军虽然取胜,却失去了进攻莫斯科的宝贵时间。围绕这一战役方向改变的得与失,史学界争论至今。
中国历朝历代疆域有多大 政区界限为何犬牙交错 为何汉唐定都长安,元明清定都北京 人口为何多次大起大落 400多个民族,为何如今只有56个 黄河改道如何改变中国历史 潮平岸阔的长江为何被称为天堑 万里长城为何千年不倒 运河何以成为王朝兴衰的生命线 丝路为何是中西文化交流主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