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朝代更迭,历史风云变幻,但在不同历史时期,地理因素始终对中国历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书以地理单元为轴心,通过纵向讲史的方式,对中国各大地理单元的形成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同时,还穿插了许多历史事件和典故。通读本书,读者可轻松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
中国人一直追求着另一个世界,在那个世界里,没有无法摆脱的不安和困苦。求仙和隐逸,是中国特有的情形,两者都是实现自身幸福的手段。与之相对,以华胥氏之国为代表的古代的理想乡,则是一个可以使所有人实现幸福的世界。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一部描绘个人和团体都得到了幸福的作品,后世几乎没有相似的作品。这反映了士大夫首先关心的是现实的政治问题,即便梦想着另一个世界,也无非是国家太平或个人安乐这两者之一,而对触及人类存在的根本问题的乐园,士大夫们并没有去寻求。
对于人生在世有什么意义,每一种文化都有着独特的答案。在《跟着人类学家漫游:探寻 边缘 文明》中,作者带领我们踏上世界 边缘 之旅,向我们展示了诸多不一样的智慧。 在波利尼西亚,我们跟着航海家出海远航,他们的祖先远在公元前10个世纪就在太平洋上定居;在南美洲丛林,我们与一个失落文明的后代相遇;在澳大利亚,我们试着了解当地原住民的精妙哲学,他们是首批出走非洲的人类;在尼泊尔,我们与一位已经过了45年隐居生活的智者不期而遇;最终,我们来到加里曼丹岛,看到东南亚 最后的雨林游猎民族 在为他们的传统生活争取一线生机。 理解这趟精神之旅所挖掘的事物,将是我们在21世纪的任务。在我们这个时代,核心的挑战是如何重新学会欣赏通过文化表现出来的人类精神多样性。否则,我们的世界恐怕将会进一步同质化,变得平淡无奇
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是要探索并解释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迁、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社会人文空间衍变的复杂过程。它将人的能力(理性的与感性的)与大地紧密结合起来,并展示人类历史行为的空间维度,这是观察世界的特殊视角,是理解历史的必要路径,这种视角与路径是不可替代的。 历史地理学作为学科的形成,是人类智识发展的必然成果。它以生存世界的丰富性为前提,揭示其间隐含的错综关系;它以人类的本质为旨要,论证文明的多维特征;它以理性反思为基础,为前瞻提供智慧。历史地理学所关注与叙述的知识类型、人文理念、地方习俗,乃是构成当下社会生活的重要元素,所以历史地理学离每个人都不远。
自西班牙殖民者赫尔南 科尔特斯时代以来,欧洲就有传言说中美洲洪都拉斯内陆某处隐藏着一座财富遍野的失落之城,原住民称之为 白色之城 或 猴神之城 。据原住民说,他们的先祖曾为躲避西班牙侵略者到过那里,他们警告说,任何闯入这座圣城的人都会受诅咒而死。1940年,记者西奥多 A.莫德从雨林中带回了数百件文物和一个动人的故事,之后未透露该城的位置就自杀身亡了。 可怕的诅咒和传说,未能阻止前赴后继的探险者闯入雨林。四分之三个世纪后,纪录片导演、探险家史蒂夫 埃尔金斯组织了一个科考队对失落之城展开搜寻活动。通过激光测绘技术,穿过危险重重的茂密雨林,他们找到了一座古城废墟,一个神秘的失落文明 但 猴神诅咒 还是降临了,回到文明世界的探险队队员惊恐地发现自己染上了一种可怕的疾病。 本书不仅讲述了一个充满悬疑的探
简明流畅、情趣盎然的笔法,为读者解析有趣的文化地理现象,带领读者打开 地理思维 ,体验将历史、天文、军事、社会现象、知人察事等与地理相连的乐趣。 地理学这门学问,除了知识性这一面,还有眼光头脑的一面,就是常说的思想方法。懂地理的人,有一种 地理头脑 ,看问题有地形、地利、空间的一套思维框架,谈出来的东西都能落在实处
《小平原 大城市》是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唐晓峰教授编选的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关于北京地区历史地理研究成果的小书。侯仁之先生对北京地区的研究,是其历史地理学探索中重要的领域之一,在这一过程中创立了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范式。侯先生从地理学的视角,介绍了北京为什么是在这里,而不是其他地方,兴建并持久不衰地发展,后成为伟大的王朝都城。北京小平原与北京城息息相关,研究北京城发展的地理基础,就是要在小平原多样的地理现象中,梳理出有效的支撑城市发展的系统。本书从北京城的沿革讲到水源水系,再到北京城建设的发展历史,后从东西比较的角度看待北京城城市设计主题。
本书是童书业先生关于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的论著论文结集,共分三部分:*部分是《中国疆域沿革略》,为童书业据张芝联、方德修两先生在光华大学听他讲课时所作笔记整理而成的通论性著作;第二部分是中国古代地理论集,为童书业关于中国古代地理考证研究的论文集合;第三部分是附录,为童书业在其曾任编委的《禹贡》半月刊上发表的序言、通讯等与历史地理研究相关的文章。
《东线》系列丛书,由著名军事作家朱世巍先生撰写。它全面而详细地讲述了二战中苏德战争的整个过程。全书以丰富的地图、表格和图片资料,以及洗练、洁净的文字表现,展示了苏德战场上震撼人心的浴血大搏击与攻防力量的大转换。 《东线:巴巴罗萨与十八天国境交战》主要介绍了苏德战争的基本历史背景,苏联和德国各自的战争准备,巴巴罗萨计划以及苏德战争*初的十八天边境交战。
本编从谭公的文集中撷取其精粹,鼎尝一脔。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论述中国这一概念在历史上的演化,各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及黄河、淮河、云梦泽几大水系的今昔变迁。上海地区的海陆沉降,以及有关此一大都会的得名、建镇、建县年代等历史文献的考订,亦是谭公一生治学的着力处之一。第二部分介绍《禹贡》《山海经》《汉书 地理志》《水经注》几部文献和郦道元、祝穆祝洙父子、王士性、金安清等历史地理学家的重要贡献,尤其是根据《禹贡》《山海经》两书所及方圆四至的远近,以及对四至内山川的记述详略有别,推断两部著作成书年代的先后以及作者可能的生活区域,令人信服。末附关于郭沫若《李白与杜甫》一书存在的几处地理谬误。第三部分属谈往,追忆青年时代在上海暨南大学读书,入北平燕京大学研究院师从顾颉刚,协助恩师创立禹
《野性与文明》记录了两栖和爬行动物学家伊莱 格林鲍姆在刚果(金)的艰辛科考之旅,详细介绍了那里壮观的自然景观、丰富多彩却又正在迅速消失的各类动植物、当地人和部落新奇有趣的生活风貌、科考收获所带来的满足感、血腥的殖民史以及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 能喷毒液的眼镜蛇、濒临灭绝的山地大猩猩、在路边悠然嬉戏的野生大象,以及深陷内战的士兵和贫民,他们的遭遇无不让人扼腕叹息。
尽管朝代更迭, 云变幻,但在不同 时期,地理因素始 对 起着 关重要的作用。本书以地理单元为轴 ,通过纵向讲史的方式,对 各大地理单元的形成及其对 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同时,还穿 了许多 事 和典故。通读本书,读者可轻松了解 发展的脉络。
本书稿由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提供,为《国家航海》系列的第二十一辑, 收录了9篇学术论文,书后汇总了《国家航海》从*辑到第二十辑的目录。本辑论文选题覆盖的面依然较广,既有明清时期中国海外贸易情况的研究,如《漳州窑大盘与16、17世纪的航海文化》(彭维斌),也有同期海盗的研究,如《许栋里籍考:兼论地域认同与 海贼 群体形成的关系》(戴昇);在航海地理方面,有《元代马八儿--亚丁新航线疏证》(马建春);在近现代航海文化发展方面,有《鸦片战争前来华的蒸汽船》(郑诚)等。
《那达慕的现代传承及意义阐释》一书在对那达慕历史发展脉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考察了那达慕的历史起源和历史进程,探寻了那达慕现代传承的历史根基,对那达慕进行了学科界定,认为那达慕是不同于农业文明的草原游牧节庆活动。该书通过大量的田野考查,梳理了那达慕民俗事象,较为全面地展现了现代那达慕的组织形态、符号体系及传承状况。该书分析了敖包那达慕、庆典那达慕、旅游那达慕、家庭那达慕及衍生性的那达慕等不同组织类型,围绕核心象征符号 男儿三艺 探讨了那达慕的复合和不断添加、转义的符号体系,探讨了那达慕现代传承的内在动力机制,进而就那达慕节日文化发展和族群认同、文化传承等问题提出了相关的见解。
《那些永远的上海老马路》介绍了10条上海的马路。编者顾定海、张林凤将老马路的由来、历史、建筑、历史名人故事向您娓娓道来,以图配文、以文配图,风格抒情、色调小资。 书中还加入旅游小贴士,极具实用价值。 读完此书,您定会有“荡荡”老马路,“白相” 上海滩的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