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朝代更迭,历史风云变幻,但在不同历史时期,地理因素始终对中国历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书以地理单元为轴心,通过纵向讲史的方式,对中国各大地理单元的形成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同时,还穿插了许多历史事件和典故。通读本书,读者可轻松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
为什么说看完了河西走廊就看完了全中国? 古代如何走海路从印度回到长安? 秦岭为什么又被称作 中华龙脊 ? 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原来不止一条? 《地理中的中国史(自然篇)》以 自然地理 为出发点,结合山地、高原、盆地等地形,南北方、边疆内陆等区位,共计19个地理单元专题,地形地貌、局势等近二十幅地图,讲述中国近三千年的历史演进;从空间角度解读地理条件制约与变化下,历史事件发生的偶然与B然。
洛阳凭什么成为十三朝古都? 为什么强盛的王朝一定要控制西域? 刘邦为什么要定都长安而不是洛阳? 为什么古代的名臣名将总是扎堆出现? 《地理中的中国史(人文篇)》以 人文地理 为出发点,通过5大主题,17个专题讲述了中国两千多年历史中核心的 人文现象 ,从氏族聚落、工事建筑、民风民俗等多个角度探究现象背后的人文底蕴和文化根脉,梳理其中的历史发展进程;结合城市分布、移民路线、位置示意等近二十幅地图解读一个个地理概念、区域文化的形成和影响;透过这本书,在朝代更迭中寻找共同的人文归属,看懂历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对于人生在世有什么意义,每一种文化都有着独特的答案。在《跟着人类学家漫游:探寻 边缘 文明》中,作者带领我们踏上世界 边缘 之旅,向我们展示了诸多不一样的智慧。 在波利尼西亚,我们跟着航海家出海远航,他们的祖先远在公元前10个世纪就在太平洋上定居;在南美洲丛林,我们与一个失落文明的后代相遇;在澳大利亚,我们试着了解当地原住民的精妙哲学,他们是首批出走非洲的人类;在尼泊尔,我们与一位已经过了45年隐居生活的智者不期而遇;最终,我们来到加里曼丹岛,看到东南亚 最后的雨林游猎民族 在为他们的传统生活争取一线生机。 理解这趟精神之旅所挖掘的事物,将是我们在21世纪的任务。在我们这个时代,核心的挑战是如何重新学会欣赏通过文化表现出来的人类精神多样性。否则,我们的世界恐怕将会进一步同质化,变得平淡无奇
◎内容简介 《敦煌往事》的日版书名为《敦煌物语》,是日本知名作家、夏目漱石弟子松冈让致敬敦煌的心血之作,为日本 敦煌热 三大标志性作品之一。 全书围绕20世纪初敦煌藏经洞中被发现的的经卷文物展开,以史实为基础,讲述了英、法、日三国探险队在敦煌盗宝的经过,如实记录了 文化侵略古战场 的敦煌往事。 作者笔下既有对斯坦因、伯希和以及华尔纳等盗贼行径的批判,也洋溢着对敦煌的挚爱与痴情。 对于出身佛门的松冈让来说,敦煌既是千年的传奇,更是熠熠生辉的佛教传承圣地,他一生都向往敦煌,却无缘踏足半步,因此生前说: 有生之年无法踏上敦煌的遗憾,我已尽数写于此书之中。 一份令人唏嘘的遗憾,一份令人动容的挚爱,凝聚成这本《敦煌往事》。
自西班牙殖民者赫尔南 科尔特斯时代以来,欧洲就有传言说中美洲洪都拉斯内陆某处隐藏着一座财富遍野的失落之城,原住民称之为 白色之城 或 猴神之城 。据原住民说,他们的先祖曾为躲避西班牙侵略者到过那里,他们警告说,任何闯入这座圣城的人都会受诅咒而死。1940年,记者西奥多 A.莫德从雨林中带回了数百件文物和一个动人的故事,之后未透露该城的位置就自杀身亡了。 可怕的诅咒和传说,未能阻止前赴后继的探险者闯入雨林。四分之三个世纪后,纪录片导演、探险家史蒂夫 埃尔金斯组织了一个科考队对失落之城展开搜寻活动。通过激光测绘技术,穿过危险重重的茂密雨林,他们找到了一座古城废墟,一个神秘的失落文明 但 猴神诅咒 还是降临了,回到文明世界的探险队队员惊恐地发现自己染上了一种可怕的疾病。 本书不仅讲述了一个充满悬疑的探
《小平原 大城市》是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唐晓峰教授编选的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关于北京地区历史地理研究成果的小书。侯仁之先生对北京地区的研究,是其历史地理学探索中重要的领域之一,在这一过程中创立了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范式。侯先生从地理学的视角,介绍了北京为什么是在这里,而不是其他地方,兴建并持久不衰地发展,后成为伟大的王朝都城。北京小平原与北京城息息相关,研究北京城发展的地理基础,就是要在小平原多样的地理现象中,梳理出有效的支撑城市发展的系统。本书从北京城的沿革讲到水源水系,再到北京城建设的发展历史,后从东西比较的角度看待北京城城市设计主题。
《东线》系列丛书,由著名军事作家朱世巍先生撰写。它全面而详细地讲述了二战中苏德战争的整个过程。全书以丰富的地图、表格和图片资料,以及洗练、洁净的文字表现,展示了苏德战场上震撼人心的浴血大搏击与攻防力量的大转换。 《东线:巴巴罗萨与十八天国境交战》主要介绍了苏德战争的基本历史背景,苏联和德国各自的战争准备,巴巴罗萨计划以及苏德战争*初的十八天边境交战。
《讲述西藏:变迁的故事》讲述的是西藏*伟大的历史变迁过程中一个个普通民众的故事,对于平民而言,每一个社会的变迁都是一次命运选择,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我们都将主动或者被动地成为改革的参与者。对于他们而言,历史变迁都是真实的生活。
《野性与文明》记录了两栖和爬行动物学家伊莱 格林鲍姆在刚果(金)的艰辛科考之旅,详细介绍了那里壮观的自然景观、丰富多彩却又正在迅速消失的各类动植物、当地人和部落新奇有趣的生活风貌、科考收获所带来的满足感、血腥的殖民史以及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 能喷毒液的眼镜蛇、濒临灭绝的山地大猩猩、在路边悠然嬉戏的野生大象,以及深陷内战的士兵和贫民,他们的遭遇无不让人扼腕叹息。
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社会进入曲折动荡的 历史三峡 ,开始了缓慢的转型。在这一过程中,多少精英参与其间,汇入这股波涛汹涌的历史大潮。他们摇旗呐喊,蜂拥争先,浪卷船翻,惊险莫名。他们言忠信、行笃敬,默默耕耘,把我们这个古老的文明,慢慢地推向现代化。 在本书中,历史学家唐德刚不为亲者隐,不为尊者讳,对这些风云人物的功与过逐一分析,不偏不倚,展现出其对中国历史脉络的清晰洞察,以及对中华民族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怀。
《东线》系列丛书,由著名军事作家朱世巍先生撰写。它全面而详细地讲述了二战中苏德战争的整个过程。全书以丰富的地图、表格和图片资料,以及洗练、洁净的文字表现,展示了苏德战场上震撼人心的浴血大搏击与攻防力量的大转换。 《东线:莫斯科的秋与冬》承接上部《东线:辽阔的南方大地》,主要介绍了东线战争战局的变化。战争由夏季进行到了秋季,德国军队开始集中力量去夺取苏联的首都莫斯科。自边境交战后,苏德战争史上再度爆发数百万人规模的激烈交战。德军在*初的胜利后,攻势逐渐陷入停顿。
本书将一一为我们讲述: “金”之西安――这座历史悠久、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多、时间长、影响力*的都城究竟是什么样的?又是什么造就了今天的西安? “中”之洛阳――历史上,洛阳为何会成为十四朝都城?历史上的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又给这里留下了怎样的文化遗产? “水”之开封――千年前的开封为什么被称为咽喉要地?这个地方小城是如何成为世界上大都市的? “诗”之杭州――曾经默默无闻的杭州如何演变成人们传唱的人间天堂?美丽的杭州又是凭借什么样的机缘而成为南宋都城的? “风“之南京――为什么那么多的朝代都钟情于在南京建都?这座具有2400多年历史的古城,记录了怎样的王朝兴废? “和”之北京――这是六大古都中一个既是古代都城又是现代首都的城市。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它展现出了怎样的文
杭城自古繁华,在这钟灵毓秀之地孕育了代代豪迈进取的杭州儿女,其居住之所亮起的点点星火传承着数千年来杭州人卓越的品质和精神;而钱塘江亦是往来要津,江面上百舸争流、千帆斗艳,楼船亮起的明焰在流淌不息的钱江上谱写着杭州人不畏艰险、勇斗风浪的赞歌。所以,灯光作为杭城数千年来的主旋律之一,亦是此次钱塘江亮灯工程的题中之义,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也让 东方休闲之都,生活品质之城 更加熠熠生辉。
阿拉腾嘎日嘎编*的《中国游牧环境史研究--以 中国社科院国情调研报告为基础资料》是中国社会科 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2012年度调研重点项目的 调查报告。主要内容包括调研的前期准备、选址、目 的和方法等,新疆、内蒙古、青海等地的游牧环境, 普通、中等、富裕牧民的访谈录,以及调研沿路农牧 见闻录等,*后对牧区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 议共决策者参考。
《讲述西藏:宗教的故事》从宗教习俗、转世活佛、学经制度、宗教艺术和宗教与现代文明的结合等几个方面展现了西藏地方独特的宗教文化。讲述了雪域高原上的虔诚信仰以及扎根于信仰中的艺术,绛红色袈裟背后,我们可以看到僧人们的真实生活,看到宗教在现代生活中的传承、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本书对唐代旅游地理进行了研究,具体从唐代旅游发展、唐代旅游者地理、唐代旅游资源地理和唐代的旅游媒介等方面进行分析。主要结论有:从时间特征上说,唐代旅游发展呈现出波动上升而后下降的趋势,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广泛又相对集中的不均衡态势。唐代入境旅游者以使者、僧人和商人为主,他们广泛分布于中国的周边国家和中亚、欧洲以及非洲的部分国家。唐代国内旅游者以宗教旅游者,文士旅游者、商人旅游者为主。唐代旅游资源类型丰富,现代旅游资源分类表的旅游资源类型基本都有;唐代旅游资源的点状分布主要受政治、经济、旅游资源等因素影响;唐代旅游资源的分布具有较强的交通指向性;整体上唐代旅游资源逐渐被开发出来。唐代旅游交通以《元和郡县志》所载基本交通线为基础,外加长江运输线构成;唐代旅游食宿相当发达,私营馆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