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朝代更迭,历史风云变幻,但在不同历史时期,地理因素始终对中国历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书以地理单元为轴心,通过纵向讲史的方式,对中国各大地理单元的形成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同时,还穿插了许多历史事件和典故。通读本书,读者可轻松了解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
为什么说看完了河西走廊就看完了全中国? 古代如何走海路从印度回到长安? 秦岭为什么又被称作 中华龙脊 ? 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原来不止一条? 《地理中的中国史(自然篇)》以 自然地理 为出发点,结合山地、高原、盆地等地形,南北方、边疆内陆等区位,共计19个地理单元专题,地形地貌、局势等近二十幅地图,讲述中国近三千年的历史演进;从空间角度解读地理条件制约与变化下,历史事件发生的偶然与B然。
洛阳凭什么成为十三朝古都? 为什么强盛的王朝一定要控制西域? 刘邦为什么要定都长安而不是洛阳? 为什么古代的名臣名将总是扎堆出现? 《地理中的中国史(人文篇)》以 人文地理 为出发点,通过5大主题,17个专题讲述了中国两千多年历史中核心的 人文现象 ,从氏族聚落、工事建筑、民风民俗等多个角度探究现象背后的人文底蕴和文化根脉,梳理其中的历史发展进程;结合城市分布、移民路线、位置示意等近二十幅地图解读一个个地理概念、区域文化的形成和影响;透过这本书,在朝代更迭中寻找共同的人文归属,看懂历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对于人生在世有什么意义,每一种文化都有着独特的答案。在《跟着人类学家漫游:探寻 边缘 文明》中,作者带领我们踏上世界 边缘 之旅,向我们展示了诸多不一样的智慧。 在波利尼西亚,我们跟着航海家出海远航,他们的祖先远在公元前10个世纪就在太平洋上定居;在南美洲丛林,我们与一个失落文明的后代相遇;在澳大利亚,我们试着了解当地原住民的精妙哲学,他们是首批出走非洲的人类;在尼泊尔,我们与一位已经过了45年隐居生活的智者不期而遇;最终,我们来到加里曼丹岛,看到东南亚 最后的雨林游猎民族 在为他们的传统生活争取一线生机。 理解这趟精神之旅所挖掘的事物,将是我们在21世纪的任务。在我们这个时代,核心的挑战是如何重新学会欣赏通过文化表现出来的人类精神多样性。否则,我们的世界恐怕将会进一步同质化,变得平淡无奇
◎内容简介 《敦煌往事》的日版书名为《敦煌物语》,是日本知名作家、夏目漱石弟子松冈让致敬敦煌的心血之作,为日本 敦煌热 三大标志性作品之一。 全书围绕20世纪初敦煌藏经洞中被发现的的经卷文物展开,以史实为基础,讲述了英、法、日三国探险队在敦煌盗宝的经过,如实记录了 文化侵略古战场 的敦煌往事。 作者笔下既有对斯坦因、伯希和以及华尔纳等盗贼行径的批判,也洋溢着对敦煌的挚爱与痴情。 对于出身佛门的松冈让来说,敦煌既是千年的传奇,更是熠熠生辉的佛教传承圣地,他一生都向往敦煌,却无缘踏足半步,因此生前说: 有生之年无法踏上敦煌的遗憾,我已尽数写于此书之中。 一份令人唏嘘的遗憾,一份令人动容的挚爱,凝聚成这本《敦煌往事》。
自西班牙殖民者赫尔南 科尔特斯时代以来,欧洲就有传言说中美洲洪都拉斯内陆某处隐藏着一座财富遍野的失落之城,原住民称之为 白色之城 或 猴神之城 。据原住民说,他们的先祖曾为躲避西班牙侵略者到过那里,他们警告说,任何闯入这座圣城的人都会受诅咒而死。1940年,记者西奥多 A.莫德从雨林中带回了数百件文物和一个动人的故事,之后未透露该城的位置就自杀身亡了。 可怕的诅咒和传说,未能阻止前赴后继的探险者闯入雨林。四分之三个世纪后,纪录片导演、探险家史蒂夫 埃尔金斯组织了一个科考队对失落之城展开搜寻活动。通过激光测绘技术,穿过危险重重的茂密雨林,他们找到了一座古城废墟,一个神秘的失落文明 但 猴神诅咒 还是降临了,回到文明世界的探险队队员惊恐地发现自己染上了一种可怕的疾病。 本书不仅讲述了一个充满悬疑的探
《小平原 大城市》是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唐晓峰教授编选的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先生关于北京地区历史地理研究成果的小书。侯仁之先生对北京地区的研究,是其历史地理学探索中重要的领域之一,在这一过程中创立了城市历史地理研究的范式。侯先生从地理学的视角,介绍了北京为什么是在这里,而不是其他地方,兴建并持久不衰地发展,后成为伟大的王朝都城。北京小平原与北京城息息相关,研究北京城发展的地理基础,就是要在小平原多样的地理现象中,梳理出有效的支撑城市发展的系统。本书从北京城的沿革讲到水源水系,再到北京城建设的发展历史,后从东西比较的角度看待北京城城市设计主题。
该著作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博览博采博爱,以文笔和镜头尽其所能地记录了古道沿线自然山川的壮丽风,二十多个民族各自的生存风貌。从热带雨林到冰峰口雪岭,路面见古道两极并沿途景致因其差异巨大而壮阔,生活其间的族群
《东线》系列丛书,由著名军事作家朱世巍先生撰写。它全面而详细地讲述了二战中苏德战争的整个过程。全书以丰富的地图、表格和图片资料,以及洗练、洁净的文字表现,展示了苏德战场上震撼人心的浴血大搏击与攻防力量的大转换。 《东线:巴巴罗萨与十八天国境交战》主要介绍了苏德战争的基本历史背景,苏联和德国各自的战争准备,巴巴罗萨计划以及苏德战争*初的十八天边境交战。
《讲述西藏:变迁的故事》讲述的是西藏*伟大的历史变迁过程中一个个普通民众的故事,对于平民而言,每一个社会的变迁都是一次命运选择,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我们都将主动或者被动地成为改革的参与者。对于他们而言,历史变迁都是真实的生活。
《野性与文明》记录了两栖和爬行动物学家伊莱 格林鲍姆在刚果(金)的艰辛科考之旅,详细介绍了那里壮观的自然景观、丰富多彩却又正在迅速消失的各类动植物、当地人和部落新奇有趣的生活风貌、科考收获所带来的满足感、血腥的殖民史以及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政治环境。 能喷毒液的眼镜蛇、濒临灭绝的山地大猩猩、在路边悠然嬉戏的野生大象,以及深陷内战的士兵和贫民,他们的遭遇无不让人扼腕叹息。
新冠肺炎疫情下,国际格局受到二战以来前所未有的冲击,疫情已成为影响当前国家间关系、国际格局及秩序变动的重大因素。在世界格局在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的行进过程中,中国开辟印度洋出海大通道的步伐不能停止。该书稿结合疫情带来的影响,重新评估中国开辟印度洋出海大通道的机遇与方案,研判新老的问题,重新规划操作路径,直接切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环印度洋地区推进的具体问题,理论与实践并重,形成系统的、全局性、操作性强的研究成果;引入国际战略格局、军事发展态势、各国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运输方式的进步等多学科、多视角的考量,以期在印度洋出海大通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研究上开拓更为宽泛的研究视角,将多领域、多学科的前沿知识引入国际问题研究领域。
庙学将孔庙与学校合而为一,在我国古代教育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台湾学者高明士教授认为 中国古代教育史就是一部庙学史 。不止于此,庙学因其为祭祀之所还兼具文化传承与伦理规范的职能。 田志馥*的《宋代福建庙学的历史地理学分析》选取宋代教育较为发达的福建省作为研究对象,以历史地理学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展开研究,探讨了宋代福建庙学发展的背景、宋代福建庙学的变迁、宋代福建庙学的地理分布、宋代福建庙学景观的空间格局以及宋代福建庙学的运作实态等问题,以期丰富福建省教育史、历史地理学等研究内容,并为当今教育发展及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
杭城自古繁华,在这钟灵毓秀之地孕育了代代豪迈进取的杭州儿女,其居住之所亮起的点点星火传承着数千年来杭州人卓越的品质和精神;而钱塘江亦是往来要津,江面上百舸争流、千帆斗艳,楼船亮起的明焰在流淌不息的钱江上谱写着杭州人不畏艰险、勇斗风浪的赞歌。所以,灯光作为杭城数千年来的主旋律之一,亦是此次钱塘江亮灯工程的题中之义,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也让 东方休闲之都,生活品质之城 更加熠熠生辉。
为进一步促进时空行为研究的理论和应用拓展,交流相关领域新理论、新问题、新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成果。2015年12月10日至12日,由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中国城市时空行为研究网络主办,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综合地理信息研究中心承办的第十一次空间行为与规划研究会暨 时空行为研究与应用前沿 学术研讨会。 本书整理了该研讨会的主题发言实况和5个平行分会场的概况。时间、空间与人类活动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永恒对象与话题,时空行为研究为揭示时空间与人地关系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和理论工具,在理论传承与创新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拓展其应用领域也已成为当前的重要方向。作为时空行为研究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城乡规划已进入从追求增量扩张到注重品质提升、从注重物质建设到关注以人为本的 新常态 。挖掘个体、群体与社会时空行为
本书以《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自1950年创刊以来到2017年的686期*手原始资料为研究对象,对其办刊发展、模式转型、风格形塑、媒介呈现进行内容分析,深度解析《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与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思潮的互动勾连,从而破解《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在不同时期的办刊特点及其内在文化机理与传播样态。所得出的一些结论希冀能够以小见大地映照我国期刊业的发展与创新,能对同类型媒体有所启发与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