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透过地理看历史:大航海时代》是一本以地理为视角,以将各大文明联结一体的大航海时代为切入点,解读世界历史的通俗读物。本书以15世纪中后叶至17世纪末欧洲人航海线路的开拓为行文脉络,通过地形图和航海图,对航线经由地区的地理、气候、季风、洋流作了简练介绍,对它们和航线走向及人类历史进程的关系作了得当分析。本书也梳理了大航海时代的推动者与波及者的文明形态,分析了各个文明的特性及其背后的地理因素,解读了面对外来文明冲击时,各个文明所做的不同选择,以及由此导致的不同命运。颠覆了一些习以为常的社会发展认知,为理解人类历史提供了独特视角。 《透过地理看历史》中国的史书卷帙浩繁,对于历史爱好者而言,要读通几千年的史书,是一项巨大的工程。而本书使我们认识到,不管朝代如何更迭, 风云如何
《外国所绘近代中国城市地图总目提要(彩图版)》主要收录由外国人测制、描绘今中国范围内城市或城镇的近代地图。同时,为了完整展现外国所绘中国城市地图演进的历史全貌,本书编者也收录了部分创作于前近代或近代早期、但未运用近代实测技术的外国人所绘中国城市地图,以及一些由荷兰、英国、日本等国人士或机构绘制的内容表现较为细致的城市鸟瞰地图或绘画地图,以便于比较研究。 本书为迄今为详细的外国所绘近代中国城市地图联合目录。书中编制的相关地图条目总数达2336条,涉及城市地图近2500幅,测绘者来自英、法、美、日、俄、德等20余国,地图涵盖我国各大城市及众多中小城镇,合计约700余座,基本囊括了目前所能见到的测绘质量较高的各种外国所绘近代中国城市地图,其中不乏测绘年代较早,尚未公开或传存稀少且具文物价值
这本《温州古旧地图集》是上海师范大学“温州通史课题”的一部分研究成果,编者钟翀搜寻各地的文献地图资料,编录从南宋时期至今的温州地图。所收录有台北“故宫国务院”藏图、日本尊经阁文库以及上海、浙江、温州等地的博物馆、图书馆藏图,内容丰富,图片效果清晰。这些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不仅有文献的价值,同时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典籍,与《周易》《黄帝内经》并称为“上古三大奇书”。记载了40多个邦国、550座山、400多个神怪异兽的形象,后人据此绘图众多。《山海经图考》一书,对《山海经》中有关奇鸟、异兽、奇鱼、怪蛇的原文作了系统的整理,选取多种版本互校,将原文和准确明白的译文对照排列,方便读者阅读理解经文原义。遴选插入400余幅明清时期所绘制的《山海经》图稿,并对照古本插图,以现代人的审美视角重新绘制,为《山海经》图稿打造新的审美意境,绘制近300幅绘图。
这本《温州古旧地图集》是上海师范大学“温州通史课题”的一部分研究成果,编者钟翀搜寻各地的文献地图资料,编录从南宋时期至今的温州地图。所收录有台北“故宫国务院”藏图、日本尊经阁文库以及上海、浙江、温州等地的博物馆、图书馆藏图,内容丰富,图片效果清晰。这些资料的收集和整理不文献的价值,同时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看版图学美国历史》通过一幅幅古今对照的美国疆域变迁版图,直观展现了美国几百年的历史疆域变化。本书对美国历代总统进行了介绍,对美国疆域的扩展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全书语言通俗易懂,内容广博而又风趣,并配有丰富的地图和形象生动的图片资料,使读者在轻松阅读中了解美国的历史发展概况,从而增强对美国历史的了解。本书作者陆运高提供了一张透明的现今美国标准版图活页,用它来对照美国历史地图,使得古今美国一目了然。作者注重地图、图片资料与文字资料的结合运用,使它们互相补充,以期达到对历史更好地表达效果。
《塞尔登的中国地图》是知名海外汉学家卜正民力作,2014年《经济学人》图书。一幅被称为“塞尔登地图”的中国航海图:它凝聚着明代中国制图技法不为人知的精华,却流落他乡而长久被人忽视和遗忘。2009年,这幅罕见的中国地图在牛津大学图书馆揭开尘封已久的面纱。这幅地图被人们遗忘在图书馆浩瀚的文献中近几个世纪,无论是汉学家还是制图专家,都未曾见过这样的一幅地图。它偏离了中国古代的制图传统,以至于专家们宣称这幅地图是伪造之物,尽管根据记录显示这幅地图确实是于1659年被辗转送到牛津的。这幅被称为“塞尔登地图”的珍贵文物由此成为待解之谜。究竟是谁绘制了这样一幅地图?它又是怎样远渡重洋,并在数百前被西方人解读的?卜正民通过大胆的猜想与详尽的考证,为我们揭示出藏在这幅地图的惊人秘密。《塞尔登的中国地图》以一
《中国抗日战争地图集》以时间为序,以地图为平台,系统反映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约14年中各阶段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政区等方面内容。全书共编辑设计了81幅地图,收录照片288幅,精炼史料文字7万余字。通过精心设计,从时间和空间上展现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的历程,让广大读者直观了解中华民族经历的这段从抗争至最后取得全面胜利、由陷入深重危机走向复兴的历史,具有很强现实意义和创新性。作者简介
《中国抗日战争地图集》以时间为序,以地图为平台,系统反映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约14年中各阶段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政区等方面内容。全书共编辑设计了81幅地图,收录照片288幅,精炼史料文字7万余字。通过精心设计,从时间和空间上展现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的历程,让广大读者直观了解中华民族经历的这段从抗争至最后取得全面胜利、由陷入深重危机走向复兴的历史,具有很强现实意义和创新性。作者简介
《中国抗日战争地图集》以时间为序,以地图为平台,系统反映了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约14年中各阶段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政区等方面内容。全书共编辑设计了81幅地图,收录照片288幅,精炼史料文字7万余字。通过精心设计,从时间和空间上展现中华民族全民抗战的历程,让广大读者直观了解中华民族经历的这段从抗争至最后取得全面胜利、由陷入深重危机走向复兴的历史,具有很强现实意义和创新性。作者简介
《地图的作者及其阅读:以宋明为核心的知识史考察》尝试从知识史的角度,以地图的作者与阅读为对象,对中国古代地图学发展的一些基本问题做了新的考察。如宋代以前知识世界对地图与绘画相互关系的认识、宋代的测绘官僚体系、地形图绘制方法、八景图的源流、明清方志地图的作者与地图编绘,以及不同地图在历史背景中所希望表达的思想旨趣与读者的阅读旨趣等,书中都作了专题讨论。
在数十年的发展后,有赖于《全球通史》等一代名著的推动,“全球通史”不仅突破了以国家为单元的世界史框架,甚而也超过了跨国贸易、商业网络、比较政治等“跨国境”的初步研究,终于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对于“关联”与“互动”的强调。 杰里·本特利和赫伯特·齐格勒所追求的,不仅是描述“全球史”的面貌,更进而努力追问“全球史”何以呈现的面貌。他们以“传承”与“交流”两大主题,为纷繁复杂的世界历史确定了焦点。既关注各文明社会独有的发展历程、文化传统与文明成就,更倾注心力于它们相互交流、碰撞与融合的过程,以及由此萌芽和蔓延的色彩斑斓的文明网络,以系统、清晰、生动而具可读性的方式呈现了人类社会的鸟瞰式全景。 《新全球史》把全球历史的整体框架解析为七个大的时段,在每个时段,既展现社会的整体变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