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利用出土唐人墓志的文献资料和墓志资料对唐代乃至中古时期的我国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社会地理进行全面的创新性研究。全书总共分十章,分别从研究进展、唐人墓志与唐代环境、唐人墓志与唐代政区地理、唐人墓志与唐代交通地理、唐人墓志与唐代经济地理、唐人墓志与唐代乡村地理、唐人墓志与唐人的地域观念等十个方面构建了全书的研究体系,是*部全面利用出土唐人墓志研究唐代历史地理的学术专著。
隋唐时期,是运河工程的东西向大发展期。中国封建社会进入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经济重心开始逐渐向东南转移。隋唐定都长安,经济上十分倚重东南。为加强政治中心与经济发达地区的联系,同时也为加强朝廷对全国的控制,隋唐两朝大力拓展、畅通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南、东北的东西方向水运交通。永济渠和通济渠则是隋唐两朝的大动脉,一条伸向华北,一条伸向东南,牢牢连接着朝廷的主要躯干。北方用兵时,南方漕粮须臾不可中断。隋炀帝两次发兵远征高丽,后勤保障运输完全依赖永济渠和通济渠。唐代宗李豫即位时,因汴渠失修,运道一度中断,致使长安斗米价值千钱,宫中无隔夜之粮。唐德宗(李适)时,又因藩镇叛乱而漕运阻隔。平叛之后,江南漕米运到陕西时,德宗皇帝竟激动地对太子说:“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六军士兵也“皆呼万岁”
西汉时期,先后封置八百余个侯国。数量如此众多的侯国在地域分布上是否存在特征,一直不甚明了。《中古中国知识·信仰·制度研究书系:西汉侯国地理》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结合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对西汉近八百个侯国的地理方位进行考证。同时采用“水平横剖面”方法,复原七个具有明确年代断限的西汉侯国地理分布剖面,并对每一个剖面所呈现出的侯国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之上,总结了西汉侯国地域分布特征发展、演变的总体趋势。最后,《中古中国知识·信仰·制度研究书系:西汉侯国地理》还对有关西汉侯国地理分布、侯国迁徙等一系列专题进行了研究,揭示出一些以往未被注意的西汉政治制度、政治政策的变革。《中古中国知识·信仰·制度研究书系:西汉侯国地理》是部以西汉侯国地理分布为研究方向的专著,可为日后该领域的研究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中国史前聚落群聚形态研究》主要内容包括:聚落群聚形态研究提出的历史背景、聚落群聚形态研究的现实意义、聚落群聚形态研究的科学依据、聚落群聚形态研究的基本内容与特点、关于聚落群聚形态研究的可行性、旧石器时代的遗址群聚形态、旧石器时代遗址的群聚现象与特点、各地旧石器遗址的群聚现象、中国旧石器时代遗址群聚现象的基本特点、旧石器时代遗址群聚形态的基本属性等。
养马岛古村落是胶东半岛北部海滨的养马岛上八个古村落的统称,形成于元、明时期,因漕粮海运、烟台开埠、东北开禁、中日与中朝通商,在清中晚期至民国年间,得到了极大发展,在东北亚地区的海上航运贸易以及东北地区近代面粉和油料工业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岛上村落的建设布局有着鲜明的海岛地理环境特征,庙宇及祠堂学校的建设既有浓郁的海洋民俗文化特征,也有着深刻的大陆文化背景和近代向洋看世界的因子,民居建筑则体现出更为深刻地的文化交流内涵,古老的八字木、美好的诗经符语、东洋的簸箕瓦、西洋的水刷石与拉毛工艺,以及工匠跨海往来和建造技术传播学习的历史,使养马岛古村落具备了十分突出的海上丝绸之路遗产价值,值得认真保护。
西汉时期,先后封置八百余个侯国。数量如此众多的侯国在地域分布上是否存在特征,一直不甚明了。《中古中国知识·信仰·制度研究书系:西汉侯国地理》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结合传世文献、出土文献,对西汉近八百个侯国的地理方位进行考证。同时采用“水平横剖面”方法,复原七个具有明确年代断限的西汉侯国地理分布剖面,并对每一个剖面所呈现出的侯国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之上,总结了西汉侯国地域分布特征发展、演变的总体趋势。最后,《中古中国知识·信仰·制度研究书系:西汉侯国地理》还对有关西汉侯国地理分布、侯国迁徙等一系列专题进行了研究,揭示出一些以往未被注意的西汉政治制度、政治政策的变革。《中古中国知识·信仰·制度研究书系:西汉侯国地理》是部以西汉侯国地理分布为研究方向的专著,可为日后该领域的研究
一、该书汇集古今学者研究《晋书·地理志》的主要成果,力求比较全面地反映《晋书·地理志》的研究状况。 二、该书以1974年中华书局点校本《晋书》(2003年6月第8次印刷)为工作底本。与校点本正文无关的研究成果,除必要者外,原则上不予收录。其他相关的研究成果均提行排在所属正文之后。 三、据本丛书的编例,该书所汇集的成果列“中华校”“斠注”“集释”“编者按”四项: “中华校”辑入中华书局点校本所附的全部校勘记。 “斠注”辑入除“中华校”以外《晋书斠注》的全部注文。《晋书斠注》的“案”前均补入“《斠注》”以示突出。 “集释”基本按照时代早晚或刊载先后,收入除《晋书斠注》以外的其他古今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其中包括对“中华校”的进一步研究,以及部分考古发现等。所收入成果止于2011年。诸家所引文献和观点
《上海史》是用英文写成的第一部翔实记载19世纪上海租界历史的著作,其优选特点是资料扎实。书中资料来源于工部局档案、《北华捷报》等报纸,还有当时人的记载。兰宁、库寿龄两人都在上海生活多年,对上海有比较广泛的了解。书分两卷,上卷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历史大背景资料,第二部分从上海开埠前的时代背景写起,写到上海本地,如何开始有租界,以及租界各方面的情况,叙事截至1857年。下卷叙述1857至1900年的上海历史,既有按时间先后排列的,也有按事件类别划分的。
一、该书汇集古今学者研究《晋书·地理志》的主要成果,力求比较全面地反映《晋书·地理志》的研究状况。%26nbsp; 二、该书以1974年中华书局点校本《晋书》(2003年6月第8次印刷)为工作底本
本书稿为一部琉球全史,时间自公元636年至2008年,以琉球发展、覆灭、灾难和抗争的历史为脉络,重现琉球被日本占领、被美国管制的灾难历程,涵盖琉球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地理等各方面。书中包含大量琉球的珍贵历史资料和照片,是读者全面了解琉球的之作。 琉球本为中华属国,自1879年被日本占领,不仅饱受战争和欺凌之苦,连琉球的历史真相也难再续写,作者用时三年,收集日本、琉球、台湾地区以及国际人士所写的有关琉球的记录,同时参考现代学者的学术著作,完成此书,填补了琉球史料方面的空白。书中所载美日在琉球的所作所为,实令中华儿女愤慨。本书不仅是一部全面的琉球史料,更有鞭策和警醒华夏子孙之意义。
养马岛古村落是胶东半岛北部海滨的养马岛上八个古村落的统称,形成于元、明时期,因漕粮海运、烟台开埠、东北开禁、中日与中朝通商,在清中晚期至民国年间,得到了极大发展,在东北亚地区的海上航运贸易以及东北地区近代面粉和油料工业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岛上村落的建设布局有着鲜明的海岛地理环境特征,庙宇及祠堂学校的建设既有浓郁的海洋民俗文化特征,也有着深刻的大陆文化背景和近代向洋看世界的因子,民居建筑则体现出更为深刻地的文化交流内涵,古老的八字木、美好的诗经符语、东洋的簸箕瓦、西洋的水刷石与拉毛工艺,以及工匠跨海往来和建造技术传播学习的历史,使养马岛古村落具备了十分突出的海上丝绸之路遗产价值,值得认真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