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见证了1930年代上海的经济繁荣、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对上海的占领、国共内战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她在书中回顾了这段岁月,以大量生动的细节展现了当时上海不同阶层和不同种族的生活状况,尤其对居住于上海的外国人群体(如俄国人、法国人、日本人、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等等)的工作、家庭、教育、娱乐、心理和文化观念等进行了深描,并表现出不同时期、不同身份的中国人和享受治外法权的租界居民之间的复杂关系,是关于上海近代历史的不可多得的珍贵记录。
《张学良口述历史:访谈实录》(限量珍藏礼品盒全7卷)将张学良的口述细化了许多历史情境,使一些事件更加丰满,许多人物更加鲜活;他的口述也填补了一些历史事件的空白、断点,纠正了一些讹传,澄清了一些混沌模糊的历史真相;张学良的一些“即兴点评”,使有些复杂的历史叙述变得简单明白,有些茫昧的人物变得清晰;张学良对其亲历的历史事件和接触过的众多历史人物都有比较冷静、客观的认识评价,对自己一生的所作所为、是非功过也都有坦诚的叙述。 张学良口述历史除了因为张学良在历史上的特殊地位而使其具有不可替代性价值之外,他本人叙事风格的个性化也是一大特点。访谈内容真切具体,语言风格率性独特,方言口语生动自然,讲述话题随性而易,不囿常规。总体而言,个人色彩纯粹,较少有其他因素掺杂。同时,也由于张学良的特
2012年初,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启动了“东北抗日联军专题”的资源建设,聘请抗联史专家为顾问和采访人,先后在北京、辽宁、黑龙江、吉林、湖北、新疆、广东等地,对60多位东北抗联老战士、抗联后代和研究专家进行了抢救性的口述史访问,并收集到了数十份珍贵手稿、日记、大量照片和非正式出版物。 首次将东北抗日联军的14年艰苦抗战史更为完整、生动地呈现给公众。
本书以伪满洲国“首都”新京(长春)经过大量采访,从口述史的角度,并严谨对照史料,记录生活在这座城市或与这座城市有关系的人物命运的浮沉、内心的挣扎、被占领的煎熬以及他们的抗争。揭示这座中国抗日战争中被长期侵占的城市里平民生活的战争伤痕——“14年不知道自己是中国人”。把战争对人们精神和情感的伤害,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是长春这座伪满洲国时期的“首都”第一次以人文地理写作方式进入出版业的视线。作者以对历史现场勘察和对诸多历史亲历者的走访贯穿全书主线,历史触感真实,写出了身在战争中的人,无论前方后方、军人百姓,那些撕不开、看不到的内伤,几乎无人能逃。
1968年至1982年,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派出了若干采访小组,分赴全国各地,采访了140多位当年参加过井冈山斗争的老红军及相关人员。这些受访者讲述了他们井冈山斗争的亲身经历及其所见所闻。主要内容包括:关于八七会议,关于湘东赣西秋收起义,关于井冈山的斗争,关于红军被服厂、造币厂,关于王佐家世,关于红军三十二团,关于朱德,关于红五军等。采访者将这些口述作了详细的记录,共约120万字。这些记录稿以非常可信的细节,对井冈山时期诸多历史事件作了有血有肉的补充和丰富是这些重大事件的见证,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特别是随着被采访者相继去世,这些资料更加弥足珍贵。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印度尼西亚发生严重的排华事件,大量当地华侨华人被迫回国谋生,其中相当数量被中国政府安排在各地华侨农场工作和生活。在这些印尼归侨中,有为数甚多曾经是契约华工,即本书所谓“猪仔”华工。1963年,由中山、厦门4位教师组队,在广东阳江县农场访问调查了近百位契约华工归侨,本书即是该调查的整理成果。 《“猪仔”华工访问录》主要记录了采访者对以下问题的调研记录:出国前的家庭情况与出国原因、经过;殖民者对种植园、矿场的管理;殖民者对工人的剥削;契约华工在种植园、矿场的劳动状况、工资、生活;华工对殖民剥削的反抗;华工与爪哇工等当地其他民族工人的关系;契约结束与脱身方式;脱身后的生活;革命组织(同盟会等)、中国革命(辛亥革命等)对华工的影响;归国前与家乡的联系等。
特克尔采访了从官员、商人、艺术家到农民、工人不同行业层次的人,请他们描述经济大萧条时期的芝加哥,将他们的口述编成了一张展现各行各业的大挂毯。全书共150篇,从新政官员、商业巨子和艺术家到农夫、工人均有涉及。一个商人回忆道:“连摩根家族和洛克菲勒家族都遭受了巨额财产损失。简直无人能够幸免。”特克尔的一位同事则指出:“害怕失去,尤其是害怕财产损失,是迄今犹存的三十年代后遗症之一。” 无论政客、囚犯还是普通人,都肯在他的小录音机面前侃侃而谈,因为特克尔“相信人人都有精彩的故事可以讲述”。本书甫一出版,即在美国造成轰动。
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在系统整理亲历者抗战口述史料、回忆录的基础上,精选其中一些篇目,编纂了《口述抗战(套装共6册)》。《口述抗战(套装共6册)》所收录文章主要选自《中共党史资料》、《百年潮》杂志以及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等书。
作为“文革”后发挥了重要影响的一批知识分子的代表,葛兆光、钟叔河、周振鹤、吴思、邓晓芒、许纪霖、李辉、陈来等当代著名学人,从各自的专业视角出发,观照历史与未来,思考个体与家国,瞻望世界与中国,对当代中国之由来与走向提供了各自的解答,赤诚之心见于言表。在这样多元的答卷中或可发现无限可能,在思想的碰撞与激荡中或能寻得醒世良方。他们的社会关怀和问题意识,也深刻地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的变迁与历史脉络。
特克尔采访了从官员、商人、艺术家到农民、工人不同行业层次的人,请他们描述经济大萧条时期的芝加哥,将他们的口述编成了一张展现各行各业的大挂毯。全书共150篇,从新政官员、商业巨子和艺术家到农夫、工人均有涉及。一个商人回忆道:“连摩根家族和洛克菲勒家族都遭受了巨额财产损失。简直无人能够幸免。”特克尔的一位同事则指出:“害怕失去,尤其是害怕财产损失,是迄今犹存的三十年代后遗症之一。” 无论政客、囚犯还是普通人,都肯在他的小录音机面前侃侃而谈,因为特克尔“相信人人都有精彩的故事可以讲述”。本书甫一出版,即在美国造成轰动。
曹圣洁,中国基督教协会副会长、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全国协会副会长、上海市基督教教务委员会主席、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本书是曹圣洁教授关于家庭、学习、生活、亲友和一生事业的自述,其中如投身三自爱国运动、制定中国教会规章、推动“自传”和扩大对外交往等亲历回忆,对新中国创建以来的中国基督教多具珍贵的存史价值。
著名宗教领袖、中国基督教协会原会长曹圣洁有关家世亲友、传道治学、社会活动和对外交往的综合性回顾,阐述其如何从一个受保守神学影响很深,封闭、虔诚的女孩,经过历次社会运动,提高爱国主义觉悟,最终成为中国基督教领袖的过程。口述人曾任中国基督教协会第一位女性会长,与海内外基督教及各界人士均有交往,因此口述内容丰富,视野开阔,不仅从多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基督教从民国到当代的变迁,也对各历史阶段的教会生活、中外各类基督教人物、教会重要事件等多有生动的刻画剖析,补充了不少细节材料,使中国基督教史的研究更为丰富和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