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记》是著名学者何兆武先生的个人口述史。何先生生于1921年,在北平读小学和中学,在西南联大读大学和研究生,共七年,读过四个系,之后在清华大学任教。《上学记》写的就是何先生1949年的求学生涯,其中西南联大的七年是主要篇幅。何先生以治哲学史和思想史的思想底蕴,以谦和率真的学者姿态,以历史亲历者的回忆和感受,讲述在特殊的年代,尤其是抗战烽火中,一代人的青春和理想、知识和风雅。书出版后,好评如潮,当然也引起了一些争议。但何先生说: 为尊者讳、为贤者讳,并不是真正对人的尊重。一个人的思想本来是活泼的、与时俱进的,又何必一定要把它弄成一种思想上的木乃伊,让人去顶礼膜拜呢? 对于今天的读者而言,《上学记》不止是一本口述史,更是一本打开历史之门、知识之门,乃至真理之门和思想之门的启蒙之书。当然
红色延安口述 历史 是一套以口述实录、访 谈录、回忆录、老照片以及有关原始档案等为基本内 容的党史史料集成。我们试图以亲历者、当事人、知 情者的讲述与回忆来补充党史中的历史要点和历史细 节,还原历史事件,呈现 在延安十三年的辉 煌历程,再现一个本色、真实的延安。 《 友人在延安(红色延安口述历史)》以口 述、实录和学者的考证,还原了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到延安及陕甘宁边区访问或工作的十多个 的 友人的历史群像,再现了中国抗战和延安走上世界大 舞台前的 窑洞外交 活动的历史风貌。
他的馆,为了和平,收藏战争;为了未来,收藏教训;为了安宁,收藏灾难;为了传承,收藏民俗。 他的人,江湖义气,豪气干云,浑身是胆,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唯馆唯史唯物到极致。 他,就是朋友戏称双料妖精,江湖人称蜀地舵爷,自称馆奴的建川博物馆聚落馆长樊建川。zui为人熟知的是他建了一群博物馆,但少有人完整了解他的过去:下乡、当兵、上学、任教、从政、从商,是怎样的契机和人生经历,让他zui终转向收藏事业,成就今日以博物馆为终生事业的馆奴第yi人;历时十余载,建馆时的风风雨雨,又怎样在樊建川的情怀智慧与各路贵人的鼎力相助下消散,终让散落人间的文物聚积川渝,重现世纪风云,敲响民族历史的警钟。
本书是一部由谢雪萍口述、朱洪海撰稿的口述历史作品。谢雪萍18岁奔赴延安,是开国少将张学思的夫人,也是张学良将军的弟妹。本书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叙述了谢雪萍奔赴延安与张学思相识相爱,1940年,随张学思率领的 东干队 奔赴冀中前线,亲历了八路军在抗日前线血与火的斗争,以真实经历反映了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军队坚持抗战的历史。第二,张作霖以及张学良时期的张氏家族状况。第三,对张学良的记述和回忆,尤其谢雪萍曾经两次去夏威夷面见张学良,有关晚年张学良的生活状态也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为纪念那些为国捐躯的抗日先烈们,书后扫码欣赏《在太行山上》,由北京开国功勋后代艺术团演唱!
基本信息 书名: 上学记(增订版) 作者: 何兆武 开本: *: 32 页数: 现价: 见顶部 出版时间 2016-04 书号: 9787020114665 印刷时间: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版次: 商品类型: 正版图书 印次:
本套丛书是作者历经几十年田野踏查,从一个个匠人口中听来,以口述史的形式呈现给读者的。是从吉林省各个历史时期,抢救挖掘出来的诸多工匠的创业故事和敬业精神写实,包括铁匠、木匠、皮匠、粉匠、糖匠等,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这套丛书比较全面地记录了人们从前在饮食、医药、商业、手工业、制造业、加工业等方面的经济生活乃至精神生活,是不可缺少的 字号 ,这些 字号 的创业、诞生、发展,甚至到它们的倒闭或失败,都是历史的缩影。这里工匠的每一个 点 都是其家族的先人在历史上创业功绩的记叙,开始于 个案 ,发展成工匠,给人展示了充分和生动的文化力量。 本书主要记录了中国的传统手工业之一 铁匠。展现了铁匠们的匠心独运,展示了大量铁匠打造出来的工具,展现铁匠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全书分铁匠工具、铁匠作品、铁匠故事、
《邹逸麟口述历史》细述了上海租界弄堂里一个白手起家的企业家家庭及家族数十年间的变迁,记载了口述者先后在教会学校和社会主义新型大学的求学成长过程,重要的当是详述了师从谭其骧先生从事《中国历史地图集》研究而开启的治学之途。此书实录了一个衣食无忧、怯弱本分的上海少爷,由于中国社会的大变革而转型,跋涉于史林、遨游在学海,并成为学界翘楚的耕读生涯。由口述者娓娓道出的一个个历史场景,情节生动、细节真实,一如其平实质朴的治学风格,充满着对亲人的深情,对学术的挚爱,对后辈的期许,呈现了一位学者的八十年华。他的生命历程再度诠释了先贤的经典:认真做事,老实做人。 本书稿为著名历史地理专家,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上海地方史志学会原会长,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上海市原副主
本书是《同舟共进》文章精选集。文章主要是对中国历史当事人或见证者如胡耀邦儿子胡德平、江青秘书阎长贵与杨银禄、张闻天秘书何方等进行采访整理而成,访谈时间跨度大,主要以讲故事的方式,阐述这些人物的沉浮和命运。
朱丹女士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口述历史的访谈和研究,特别是对黄埔老人的口述访谈*是倾注了其大量的心血,*为重要的是,基于访谈的内容,她又从学理的层面加以梳理和研究,形成《弱冠系虏请长缨--黄埔军校生抗战口述史研究》一书,这是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也体现了一位学者的担当。
本书的主人公孟威廉(Wilhelm Mann, 1916-2012),生于曼海姆的犹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为著名精神病科医生。1936年入海德堡大学。1939年逃抵上海,同年在贵州图云关加入中国红十字会。1949年入职中科院上海生化研究所,成为王应睐下属,合作研究抗生素和胰岛素。1966年返回民主德国,在柏林著名夏里特医院生化实验室工作。本书记录的就是孟威廉的口述回忆,作者是药物学家出身的汉学家文淑德(Ulrike Unschuld)女士。在21世纪初年柏林的一次聚会中,文淑德女士认识了孟威廉。在他辞世前的几年里,文女士为他做了口述史的访谈,成为《有办法》这本书的主干。与一般口述史书籍的不同在于,文女士不仅为口述内容做了详实的注解,记述了19世纪到20世纪德国犹太人真实的生活处境,还对孟威廉在中国所经历的各阶段的历史做了简明而准确的介绍。
《上学记》是著名学者何兆武先生的个人口述史。何先生生于1921年,在北平读小学和中学,在西南联大读大学和研究生,共七年,读过四个系,之后在清华大学任教。《上学记》写的就是何先生1949年的求学生涯,其中西南联大的七年是主要篇幅。何先生以治哲学史和思想史的思想底蕴,以谦和率真的学者姿态,以历史亲历者的回忆和感受,讲述在特殊的年代,尤其是抗战烽火中,一代人的青春和理想、知识和风雅。书出版后,好评如潮,当然也引起了一些争议。但何先生说:“为尊者讳、为贤者讳,并不是真正对人的尊重。一个人的思想本来是活泼的、与时俱进的,又何必一定要把它弄成一种思想上的木乃伊,让人去顶礼膜拜呢?”
在辛亥革命110周年将要到来之际,为弘扬陕西人民的革命斗争传统,继承和发扬辛亥先贤与时俱进的珍贵精神遗产,发展扩大统一战线,激励人们共同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先贤后裔马正、陕西辛亥革命研究学者张应超历时2年,对数十位后裔进行采访,将他们所知道的真实生动的人和事裒辑成书,书中不仅凝结着辛亥革命先贤的奋斗精神,还聚集了先贤后裔和后生晚辈的怀念、仰慕之情。
在美国的 50余年,董鼎山一直是上班族,没有专事笔耕,但这无妨他硕果累累的蓄积。他不仅用中、英文双语进行写作,而且他的作品题材之广,发表刊物之多,海内外影响之大,在当前美籍华裔作家中都是少见的。本书是董鼎山先生的回忆录,从童年到终老,叙述得非常详尽,对现代学人有非常大的启示。 这些文章传递了大量欧美文学界、出版界的信息,以及他的睿智深刻的分析。他所具有的两种文化背景,使他在行文间有种耐人寻味的魅力,既有东方的细致缜密,又有西方富于幻想的浪漫气息。他以诚实、坦率、开朗的态度,检视与剖析文学作品中的特殊社会现象与人性表现,把他自己的所学所悟亲切而生动地讲述给别人听。他文如其人,热情真挚,天然去雕琢。
这是一部历史普及读物,由《华西都市报》人文副刊《宽窄巷》关于百家姓的栏目文章结集而成,分为移民有谱、宗祠宅院、名门望族、蜀地名贤四编。*编 移民有谱 讲述明清时期不为人知的四川移民事迹;第二编 宗祠宅院 讲述七个大家族的宗祠文化;第三编 名门望族 讲述四川较有代表性的六个大家族的显赫历史;第四编 蜀地名贤 选取十三位四川历史上有重要的文化和政治贡献的名人,讲述了他们独特的人生经历。
《苏联的命运》包含了戈尔巴乔夫对苏联解体以及俄罗斯命运的深刻思索,全书分三个部分,*篇 捍卫改革 ,揭露 八月事件 的内幕,为新思维、公开化、民主化等改革政策辩护;第二篇 俄罗斯往何处去? ,记录叶利钦执政的1990年代,展现休克疗法、炮打白宫、车臣战争、卢布危机等重大事件背后的幕后较量;第三篇 令人忧虑的新世界 ,探讨恐怖主义、核扩散、生态危机等全球性问题,剖析了普京的领导制度。戈尔巴乔夫呼吁开展经济结构和政治体制改革,尤其高度赞赏了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此外,他在书中回顾了与叶利钦、普京、萨哈罗夫、索尔仁尼琴、里根、撒切尔夫人、科尔等众多政要名人的交往,本书另收录了47张珍贵历史照片。
本套丛书是作者历经几十年田野踏查,从一个个匠人口中听来,以口述史的形式呈现给读者的。是从吉林省各个历史时期,抢救挖掘出来的诸多工匠的创业故事和敬业精神写实,包括铁匠、木匠、皮匠、粉匠、糖匠等,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这套丛书比较全面地记录了人们从前在饮食、医药、商业、手工业、制造业、加工业等方面的经济生活乃至精神生活,是不可缺少的 字号 ,这些 字号 的创业、诞生、发展,甚至到它们的倒闭或失败,都是历史的缩影。这里工匠的每一个 点 都是其家族的先人在历史上创业功绩的记叙,开始于 个案 ,发展成工匠,给人展示了充分和生动的文化力量。 本书立足中国传统手工业 制糖业。全书由东北糖匠、糖作坊生产过程、糖作坊的故事和传说、糖画作品展示等部分组成,故事性可读性强。糖匠这一行,古老而有趣,作者将这一
因偶然机缘接触到中国“慰安妇”的线索后,她一发而不可收,历两年时间,奔波万里,寻找到现幸存于世的27位侵华日军性暴力受害者,以女性特有的悲悯和关爱,取得这些沉默多年的受害者的信任,让她们开口,讲述个人在那场战争中屈辱的经历和战后艰辛的人生,留下难得的历史证言。由于作者作家的深厚素养,使得本书不同于历史研究者留下的资料,而是一部震撼人心的纪实报告。难得的是,作者还为每一位幸存者都留下了极宝贵的照片,更让本书既有历史的叙述,又有现实的镜头展现,给人强烈的现场感和真实感。 本书入选中国作家协会重点扶持作品。
本套丛书是作者历经几十年田野踏查,从一个个匠人口中听来,以口述史的形式呈现给读者的。是从吉林省各个历史时期,抢救挖掘出来的诸多工匠的创业故事和敬业精神写实,包括铁匠、木匠、皮匠、粉匠、糖匠等,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这套丛书比较全面地记录了人们从前在饮食、医药、商业、手工业、制造业、加工业等方面的经济生活乃至精神生活,是不可缺少的 字号 ,这些 字号 的创业、诞生、发展,甚至到它们的倒闭或失败,都是历史的缩影。这里工匠的每一个 点 都是其家族的先人在历史上创业功绩的记叙,开始于 个案 ,发展成工匠,给人展示了充分和生动的文化力量。 本书主要记录了中国的传统手工业之一 粉匠。粉指的是以土豆淀粉制作的粉条。以倪粉匠个人的经历,来展现这门行当的兴衰发展史。全书分粉匠工具、粉匠故事、粉条文化、粉
该书为民俗学研究专著。以黑龙江省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乡各行业的赫哲族同胞为调查对象,书写赫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公务员、教师等人的口述史。严格遵循口述史的记录规范与书写原则,如实记录诸位被访谈对象接受访谈时的情境。所有口述史内容都经过当事人的授权。通过被访谈对象(赫哲族文化持有者)具体讲述分析赫哲族同胞在生产生活、求学工作等方面关于民族文化传承与变迁的个人经历,从而系统揭示作为当地文化持有者的赫哲族在文化传承方面 合宜 的选择和他们的精神世界,系统揭示赫哲族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