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清朝十二帝(特别纪念版)》以历史事实为依据,以破解历史“疑案”为重点,用通俗的语言,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地、立体地展现了清代12位帝王的政治生活和家庭生活。《正说清朝十二帝(特别纪念版)》开“正说历史”先河,并产生较大影响。
雍正的形象,在人们的心目中,至少在一部分人的印象里,是一个篡位者,屠戮功臣、施行特务统治的残忍的暴君,又是有着重大事迹的帝王。本书作者在检阅了有关他的大部分资料之后,认为他敢于革除旧弊,办事雷厉风行,是康乾盛世的有力推进者,是促进清朝历史发展的政治家,是可以肯定的历史人物,因而觉得过往的评论不够中肯,诬罔较多。作者力求通过雍正史的研讨,概括雍正生活时代的社会历史,说明它的状况和特点,探索中国封建社会进程中一个阶段的发展规律,还原雍正帝的历史面貌。
《五朝皇帝与圆明园》是一本结合典籍与历史图片,介绍雍正至咸丰五位皇帝与圆明园关系的历史书籍。他们中的雍正和道光就去世在圆明园内,而嘉庆和咸丰则出生在圆明园。发生在圆明园的影响中国近代史的重大事件,从一个特殊的角度讲述了清朝的兴衰;帝王生活中的故事,丰富多彩又波澜诡谲,耐人寻味。圆明园正是这样的历史见证者。《五朝皇帝与圆明园》由刘阳所著。
无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本书为其作传,对曹操的事功进行了全面总结,对其诸多重要思想及其实践,以及中国历史上对曹操的诸多评议都是作了评述。
本书讲述“十全老人”乾隆帝(含传记、《清史稿·高宗本纪》、古今名家评说),继位太子与荒唐御弟,乾隆帝周围的女性,满汉殿阁大学士,老名士与大才子,战将建功多封侯,叛军义军首领。本书内容完全根据正史编写,没有任何戏说成分,还原历史本来面目。
《细说曹操》中作者章义和、唐燮军以“细说体”的生动笔调,向读者展现了一个血肉丰满的、精彩的曹操。作者以独特的见解,颠覆了不少《三国演义》中的传统形象,如刘备、关羽、陈宫、陶谦、弥衡、孔融等,而且言之有据、言之有理,使读者有极大的新鲜感。书中除阐述了曹操的文才、武略及音乐、书法等方面的才能外,还介绍了他的谋臣、武将,他的对手、盟友,以及他身边的女性和儿女。作者文笔挥洒自如,随时加以评点,使全书更具可读性。
李煜,中国五代十国时南唐末代国君,史称李后主,也是中国文学杰出的词人,他创作的许多词句流传至今。而其中一句“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似乎阐述了李煜一代后主的兴衰荣辱。他一心潜没于诗词文学的深海,却不喜关心朝政和国家大事,对于身为一个皇家的他,从无鹤立群雄当皇帝的心思。李煜本人的这种价值取向及性格特征,决定了他人生的悲剧。 本书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认真吸纳前人的研究成果,以编年为经,以史实为纬,辅以文学手法,把笔力集中在李煜人性纠结处的真性情上。全书架构大气,史实清晰,人物性格凸显,故事好看。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汉族。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以汉天子的名义征讨四方,对内消灭二袁、吕布、刘表、韩遂等割据势力,对外降服南匈奴、乌桓、鲜卑等,统一了中国北方,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曹操在世时,担任东汉丞相,后为魏王,去世后谥号为武王。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本书为其作传,对曹操的事功进行了全面总结,对其诸多重要思想及其实践,以及中国历史上对曹操的诸多评议都是作了评述。
《罗马君王传》(Historia Augusta)是一部重要的拉丁文历史文献,由三十篇罗马帝国中后期的皇帝传记组成。这些罗马君王不经元老院正式确认的冠奥古斯都或恺撒称号的正统帝王,而且还包括了那些自立为王的或仅凭军队拥立就坐上王位的僭主。作者署名为生活在戴克里先至君士坦丁时代(公元三世纪末至四世纪中叶)的六位历史学家,因此也有学者根据这六位不同作者而称呼这本书为《皇史六家》(Scriptores Historiae Augustae VI)。
《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宗文皇帝制,弘福寺沙门怀仁集晋右将军王羲之书》。因碑前刻有7尊佛像,又称《七佛圣教序》、《三绝碑》、《千王碑》等。唐朝玄奘自贞观三年(629)到印度取经,历时17载,杖策孤征,行程5万里,游历西域十六国,取得大乘真经回归中土;到长安后,翻译经、律、论三藏要经共657部。为表彰其事,贞观二十二年(648),唐太宗李世民亲笔御题《三藏圣教序》。翌年,皇太子李治根据唐太宗的序题写《述三藏圣教序记》。《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碑收刻了唐太宗序文、皇太子李治记文、唐太宗答敕、皇太子李治答笺及玄奘所译《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内容,由弘福寺和尚怀仁集右军墨迹钩摹,文林郎诸葛神力勒石,武骑尉朱静藏镌刻。
唐宪宗是唐中期以后结束藩镇割据局面,实现“元和中兴”的一代杰出帝王。早在一千多年以前,人们就已经将唐宪宗的“元和”年号,与“贞观”、“开元”年号并列,将唐宪宗与唐太宗、唐玄宗并称为“三宗”。本书运用丰富的历史资料,客观而真实地叙述了唐宪宗的一生。唐宪宗面对安史之乱后强藩如林的危局,不惧困难,坚持“以法度裁制藩镇”,历经艰险,百折不挠,最终取得了平定藩镇、国家再度统一的重大胜利,实现了传颂千古的“元和之治”。本书对这一段历史,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论述与研究,肯定了唐宪宗的历史功绩,指出了其历史的局限性,全书文字生动,故事曲折,可读性强,是一部深入了解唐宪宗及唐代后期历史的重要著作。
《孙权传/中国历代帝王传记》着力探求和展现了传主的真实形象。孙权年未弱冠而有江南,封王称帝。他善谋大局,是个很有作为的军事战略家;他善于用人,文武大臣愿为其用,甘为其死;他善于用威,专断大政,在政治、军事思想和用人等诸多方面都留下了令人思考的东西。他拓疆土,开发经济,为江南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立法严峻,刑杀有点过分,常为后人所非。晚年时“年老志衰”,政有多失,最终留下了一个很不稳定的政治摊子。